涪陵区创新三项机制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23.05.2015  05:37

 

一是师资交流机制。 在教师编制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区管校用”机制,先行把乡镇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到乡镇教管中心,促进乡镇单元内教师合理流动。在干部教师交流方面,将城区优质学校教师编制高配5%,中层以上干部高配1个职数,用于城乡干部教师交流;规定城区学校新提任校级干部必须在农村学校支教2年,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及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应在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在乡镇街道推行教师“走教”模式,缓解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在教师培养方面,农村学校招聘的新教师定点委托城区优质学校培养1年后,再回农村学校任教;培养期间,城区优质学校要派相同学科和人数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此外,建立了教师民办公助机制,对民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按其应配专任教师的10%给予公办教师支持。目前,借助三种办学模式,全区城乡干部教师交流面达10.2%。

二是经费保障机制。 2012年,涪陵区设立边远农村学校校长特别工作基金770万元,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用于支持薄弱学校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研教改、考核奖励、教师交流补助,现已提高至1500万元。统筹安排交流干部教师的交通和食宿,保证享受与本校在职教师的同等待遇。

三是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出台《边远农村学校校长特别工作基金管理使用办法》《中小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考核评估办法》《办学模式改革城乡交流教师交流任教考核办法》,指导学校有序实施改革。同时将此项改革纳入乡镇街道、学校目标考核,督促乡镇街道、学校抓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