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绿璧山”勇破中小城市转型难题

17.08.2015  08:40

  深绿之城——璧山区城市一角。 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刘亢 张桂林 李松

  以打造“深绿城市”引领转型,以编织低碳循环产业链重塑产城融合,以激活农业财富价值缩小城乡差距,重庆市璧山区从城市病根和发展败笔出发,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有益探索。

  地处成渝经济走廊的重庆璧山区,曾与全国不少中小城市一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三对矛盾日益显现:快速城市化与市民宜居之间的矛盾;加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矛盾。

  三对矛盾一度长期困扰制约着璧山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深陷发展“恶循环”:低端产业“野蛮”生长,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城市与自然割裂,近看“火柴盒”、远看“一道疤”,难聚人气商气。

  日前,记者在璧山蹲点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璧山地方政府决策层对此痛定思痛,聚力打造生态宜居、低碳循环的“深绿城市”:建设以绿为脉,融通山水、回归自然;发展以人为本,营造“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走出一条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的路子。现在,不仅城市面貌迅速改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也连续多年位居重庆区县前列,而且趟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和现代治理的创新道路。

  “深绿城市”突围城市化“恶循环

  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63万的璧山曾是典型的西部小城,在城市化进程初期,产业“野蛮”生长,小制鞋、小摩配、小养殖处处“开花”,导致空气污浊、臭水横流,贯穿城区的璧南河水质呈劣V类,两岸腥臭难闻……与恶劣环境相伴的是落后的城市面貌,犹如“火柴盒乱搭”的城区拥挤杂乱、“灰头土脸”,商贸、社会服务等平台严重不足。脏乱无序的环境,使不少居民到外地打工,本地“小老板”不愿在璧山安家,招商引资也大受影响。

  接受记者采访中,区委书记吴道藩说,“严峻的现实倒逼璧山,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完善的功能,就无法吸聚发展要素,就不可能实现转型升级,唯有重构城市生态,以环境聚产业、以宜居促宜业,才能实现发展突围。

  为此,璧山借鉴国内外中小城市发展范例,提出建设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的“深绿城市”,并设计出一套路径公式:环境保护+景区化城市+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深绿城市,转型之路从环保治污破题。

  近五年,璧山以雷霆之势向污染“宣战”。依法治污,全区相继关闭污染工业企业512家、养殖场370个,科学治污累计投入近8亿元,全面改造璧南河。通过创新实施分段治理和“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的十六字系统治理方案,昔日臭气熏天的“公害河”水质由劣V类变为三类,河水变清、两岸变绿,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并且将城市防洪能力由过去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

  “环境保护是底线,让城市融入自然,才是深绿城市的内核。”吴道藩说,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绝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景,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以绿为脉,把城市作为植物、山水、人居、生产等要素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来打造。

  这就是璧山精心营造“山水拥城、人林共生”的城市绿系统。璧山区城乡建委主任张玉平向记者介绍,紧扣城区山水脉络,高密度街面绿化,因地制宜建设风格各异的各类公园20余座,同时大规模培育、引种植物,打造绿色社区、生态园区。目前,璧山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平方米,植物品种增至2400多种。

  水是生态之源。璧山按照“蓄、清、通、纳”原则建设生态水城。区水务局局长王继超介绍,“”即建库蓄水,在城区及周边新建水库5座;“”即整治河道,治理污染;“”是指顺势而为完善水网,遇河不填沟而是架桥,城区主次河道建成桥梁30余座,实现水体连通联动;“”即建设小则上百亩、大则近千亩的多个城市湿地公园,吐纳水源,“如今璧山城区水面比例已提高到6.3%,人均水域面积达到6.8平方米,水网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1.8公里”。

  城市改造、扩建也贯穿“绿色”思维,“空间布局不做加法、摊大饼,减载、留白给城市腾出‘呼吸空间’。”区规划局副局长张兴介绍,针对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拥挤脏乱,不是大拆大建搞商业开发,而是逐步减载、疏解,小范围拆旧后,腾出空间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

  近两年,老城搬迁一批老旧党政机关楼,新增一批绿地、公园,并按照商住面积每100平方米配置1个车位、每万人配4座公共厕所等标准完善公共设施。新城建设则遵循“高调绿化、低调建筑、空间留白”,道路建设路缘线后退10至40米用于绿化;党政机关、园区企业不建实体围墙,因地制宜培植乔灌草植物绿墙;保护天际线,新建建筑限高。

  得益于此,近年璧山相继获评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叶青在考察璧山后评价:以绿为脉建城,不仅使璧山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还弥补了传统城市化的缺失,从结构上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构建人城融合新生态

  打造深绿城市,以生态文明引领新型城市化,不仅体现在建设上,更渗入璧山城市发展的“肌理”。吴道藩介绍,近几年,以“深绿城市”建设为枢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步行生活圈+人生服务链”,探索人城融合新生态。

  市民居住与工作、商业、社会服务圈之间的不衔接甚至割裂,是造成不少城市外表光鲜但生活不便的重要“病根”。为此,璧山在城市扩张中,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为基础的“步行生活圈”,使市民日常休闲、消费、医疗、子女教育等需求,在居家范围内得到满足。

  吴道藩说,发达国家一些高度宜居的中小城市可实现“15分钟步行半径生活圈”,璧山则基本建成“20分钟步行半径生活圈”,居民社区出发,步行20分钟范围内会有一个休闲公园、一座高标准厕所,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小超市、提供简单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站等,还包括幼儿园、小学等。

  璧泉街道大岚社区居民曾维康对此深有感触:“过去购物、看病都要到城中心,如今上千亩的秀湖公园就建在社区旁边,超市、商场、医疗站走一二十分钟就到了,日子越来越方便舒适了。

  公共社会服务不完善、不够人性化,是影响城市宜居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此,璧山提出集政府和市场之手合力打造高品质的“人生服务链条”。吴道藩解释,所谓人生服务链,是指围绕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需求,从出生到上学,到就业到居住,到医疗到养老,提供链条式的高品质服务。

  办优质医疗,璧山近年新改建妇幼保健院等两座三甲医院;办优质教育,着力提升幼教、小学和中学办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办优质养老,建成拥有4000个养护、医疗床位,医养合一的老年养护示范中心,打造10平方公里翰林庄养生文化村,发展“银发产业”。

  人城共生的宜居环境,使璧山城市品质和城市吸附力逐渐显现,近几年累计新增常住人口近10万人。

  探路工业低碳化新路径

  快速工业化与生态环保如何平衡取舍,困扰着不少中西部城市。璧山就曾饱受工业污染之苦,2009年全县工业产值仅300亿元,但皮鞋企业就达1300多家,摩配、汽配零部件企业200多家,其中不少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各类小建材、小加工、养殖场更是遍布镇街,导致“有河皆污”,防不胜防。

  为扭转这一局面,自2010年开始,璧山启动强力治污。区长章勇武告诉记者,首先对污染源全面清查,凡是重度污染的一律依法关闭;中、轻度污染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即刻关闭;违法抗拒的,由政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污染损害调查,提起环保公益诉讼。年产值10个亿、纳税3000万元的红旗缸盖铸造厂废气排放不达标,最终被关停、搬离;仅2013年就有5人因环境污染被追究刑责。

  与此同时,璧山还把好“入口”关,制定严格的企业环保准入门槛。按照“深绿城市”建设要求制定负面清单,对投资项目不论大小,只要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就不能落地。去年,一家著名食品企业想投资上10亿元建设肉品加工基地,但璧山考虑到本地不是生猪主产地,大批量运进活猪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于是给予拒绝。

  为扎牢环保“防火墙”,璧山还建立起一套精细的污染防治管控、考评制度体系。区环保局局长张川说,各镇街凡漏报新增污染源的,视作新引进污染企业;凡引进一户污染企业,扣减该镇街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扣减总额累加计算。分别就养殖业污染防治、企业违规用地防控、工业企业污染分级监管、产业污染管控等方面的部门、镇街职能职责进行明确,解决了协管盲区和责任推诿的问题,并通过量化考核全面落实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

  尽管环境“蝶变”使璧山承接产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但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与城市环境协调、有速度更有质量的工业化路径?章勇武给出的答案,一是“借势”,充分融入重庆发展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布局;二是“取势”,全面激活“深绿城市”效应,吸聚一批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的新兴产业集群。

  对接重庆支柱产业,璧山确定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并规划30平方公里、建成15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园。园区一举颠覆传统园区厂房连片、机器轰鸣、空气污浊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小区式厂房、鸟语花香的环境,整个园区镶嵌着90万平方米绿化,绿化覆盖率达45%。

  练就好环境“内功”,引得各路“凤凰”来。全球最大的笔电机壳生产商展运电子、最大的笔电键盘及鼠标生产商精元相继落户。截至目前,璧山共聚集笔电配套厂商205家,超过重庆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些以台资为主的电子企业,选择璧山的首要理由就是“小而美的生态城”。

  一个个令区县羡慕的大项目,在“绿城”作用下,经常“很偶然”就落户璧山。2013年5月,中联重科负责人结束一次商务考察后过境璧山参观后,当即决定重新评估一个重点项目的布局,不到半年,投资20亿元的中联重科农机基地签约璧山,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去年9月,投资23亿元的“中国西包中心”入驻璧山,并聚集起国内首个集品牌、科研、生产和营销于一体的“绿色低碳全产业链包装产业园”。

  “环境就是城市的生产力。”吴道藩说,得益于“深绿城市”的巨大吸聚力,璧山在大量关停污染企业的转型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不仅没有掉队、失速,反而“高歌猛进”、跨越升级。工业产值由5年前的300亿元,增加至1780亿元;GDP翻一番;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0%。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