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自编“重庆大轰炸”教材:爱国教育重在传承体验

02.09.2015  10:42

   核心提示

  七十古稀,沧桑砥砺,斗转星移。

  2015年9月3日,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伟大日子。

  烽烟岁月,作为陪都的重庆,在遭受日寇的轰炸中,依然弦歌不缀。而母城渝中,更因名人汇聚,文史悠长,众多名校林立,师生在条件恶劣、衣食不充的情况下,仍然冒着生命危险上课,在战时赓续文脉,抒写了不朽的教育赞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今日的渝中教育,在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等基础上,不断从历史中汲取着养分:巴蜀小学的律动教育赋予从建校之初的“手、脑行知合一”以新意,中华路小学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传承发扬的公民素养教育,求精中学独树一帜的国防教育,曾家岩小学、57中、大坪中学的爱国校本课程……“特殊”的历史给予渝中“特殊”的教育资源,也让今天的渝中学子更加懂得爱国、奉献、拼搏、团结、自强的深意。

  走过战火风雨,沐浴阳光;阅尽世事沧桑,书写辉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渝中教育在传承与开拓中砥砺前行,在爱国精神中自强不息,丰富扩展着教育的内涵,激励和影响一代又一代渝中学子,成就了渝州大地的恢弘篇章。

   1、抗争与坚守:逆境中的坚守 民族文脉的赓续

  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求精”可以说是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1939年5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进驻学校,宋美龄任理事长,李德全任副理事,邓颖超为理事之一。妇女界领袖经常聚会学校,商量抗战救亡工作,学校也成为了川渝地区甚至全国难童保育工作的总基地,期间救助了全国3万余名流离失所的儿童。

  位于繁华解放碑一角的重庆市第29中原为巴县中学,如今也是渝中区响当当的教育名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时任校长赖向农及时向师生传递“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理念,带领全校师生在烽火硝烟中延续着文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组织“巴县中学农村宣传队”,到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更有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抗战期间,大中学生成为各界抗日后援会的新生力量。在复旦中学,学生抗日士气高涨。据复旦中学校友宴守仁在回忆中描述:“我们班内以《义勇军进行曲》为班歌,班内活动,均先唱《义勇军进行曲》,以表对抗日的决心。在1944年12月,我班就有两个同学参加抗日。

  据学校史料记载,复旦中学有多名学生离校参军,在战争中捐躯阵亡。部分学生还经成都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期间,复旦中学生节省伙食费慰问前线将士而绝食的义举,还在当时的重庆引起了轰动。

  战争的持续让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成为奢侈。更多的学校在战争中无奈停办、搬迁或者遭受炸毁。如29中、大同实验学校分别迁往巴县木洞镇五布乡东温泉和江津白沙镇,精一小学留在市区直接被敌机炸毁,直至1943年才得以恢复办学。

  经历战时那段烽火岁月,让年过九旬的曾家岩小学校友张玉彬难以忘怀。“上学的时候,特别是上军体课和手工课,老师经常传授学生如何躲避轰炸,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逃生。学校经常开展防空演习,设计逃生疏散路线,遇空袭警报,都能有序撤往学校后面的防空洞。”张玉彬回忆说。

  尽管如此,各校在逆境中的坚守让人动容。1939年,求精中学师生不愿悬挂美国国旗躲避轰炸,强烈要求校长挂上中国国旗。“即使遇难,也要坚持挂中国国旗。”同学们异口同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国之情。

   2、传承与开拓: 先辈足迹激励后人 抗战遗址化为无声教材

  在绿树掩映的曾家岩小学校园里,屹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半身铜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刻在柱身;“抗战防空洞”旧址的标志牌默默诉说着那段战火硝烟的历史。它们和距离学校一步之遥的周公馆一起,都写进了学校的校本教材《曾家岩好少年》。

  说起曾家岩小学与周恩来总理的结缘,其实也源于那段抗战岁月。

  学校前身为天主教圣母昆仲会所创办的明诚学堂,为躲避日军轰炸,学校曾迁往九龙坡,而原校址被国民政府行政院借作办公院址。后来,国民政府在附近新建了曾家岩小学,而邻近的正是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住所——曾家岩50号。

  “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自然成为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恩来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曾家岩小学负责人说。如今,学校每年都要开展清明祭奠系列活动,长年活跃在学校、基地的“小小志愿解说队”,更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那段历史。

  朝会课上的“阅读天下”,班会课上的“新闻小主播”,让中华路小学的孩子们了解世界新闻、国家大事。这些“关注时事”的日常“课程”,正是学校公民素养课程中的“公民行动课程”。“关注时事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感知世界,如组织观看纪念抗战70周年大阅兵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路小学负责人说。

  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在丰厚的办学沉淀中为爱国、忠诚、坚韧、拼搏等抗战时期的优良传统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学校构建的“公民素养教育”特色教育,从理念、课程到校园活动,让孩子们在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中感悟抗战精神中的爱国、坚韧与无私,锻炼心智,培养起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据悉,57中的校本教材《重庆大轰炸》,从日本军国主义,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到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等历史概念、历史事件,都深入浅出地在教材中进行呈现。

  “《重庆大轰炸》校本教材是我们‘四心’教育中‘忠心报效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教育方式,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奋发努力。”学校负责人介绍。

  此外,学校与重庆市大坪中学一起,共同编写了《图说渝中抗战遗址》。“渝中区域内的抗战遗址、遗迹,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卓越贡献的史证,也充分体现了渝中在抗争中的历史地位。”编写组负责人介绍,正是藉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回顾过往,拓展学生视野,资政育人。

   3、影响与激励:渝中文脉不断延续 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历经抗战战火的洗礼,渝中教育的精髓在不断传承。

  “我们要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人才,他们必须有文化、有道德、爱劳动、爱祖国,具有创造精神和铁的纪律。这个办学宗旨一定要明确,千万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70年前,刘伯承元帅在建校之初为人民小学提出这样的要求,一直作为校训激励着学校前进。

  如今,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统整五大课程,既有整合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资源开设的“博物馆课程”,也有探访中四路的“社区课程”,还带领学生深入军营、工厂、农村、社区参观劳作。学习文化、培养道德、参加劳动……人民小学一直践行着校训的真谛。

  走进今天的巴蜀小学,“律动教育”引领下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为了期末的集体画展,孩子们会花上2到3周甚至更长时间完成一幅美术作品;数学课可以通过魔方、华容道等数学游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殊不知,这样的综合化实践的办学理念早在抗战时期便有萌芽。

  巴蜀小学首任校长周勖成提出“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动的”的育人目标。提倡学生动脑又动手,知行合一,这也形成了学校“做中学”,反对“读死书”的优良传统。如学生在小农场种植蔬菜、瓜果、玉米,饲养家畜家禽,这也是多种课程辅助活动的雏形,为巴蜀学生实现头脑科学、身手劳工的培养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巴蜀人坚持历史传承下来的方式,继续以小中大课堂的形式,拓宽课程视野,培养孩子成为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巴蜀孩童。

  走过120余年历史长河的求精中学,在现代教育的探索中,继承传统,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国防教育:军体拳打得有模有样,国防教育周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多年来,学校坚持将国防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抗战时期的办学经历、历史事件更是其中的教育重点,并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和坚强意志。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全民国防教育先进集体”。

  抗战精神的传承,是在开拓中传承忠诚爱国、团结奋进的精神。作为重庆主城唯一一所民族小学校,精一名族小学也传承着各名族的优秀文化,并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实践着“学如浩瀚,求其一精”的办学理念,更好地育人。

  无论是在学校的民族校本课程,还是特色文化活动中,都不难找到抗战文化的影子,各族人民为保卫中华民族利益,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也曾多次组织开展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主线的多项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铭记历史,珍惜今天。

  文/何霜 图片由渝中区教委提供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