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714个!重庆带“湾”的地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接地气

28.11.2018  09:12

重庆地名千千万

有其地域特色的地名也不在少数

像与山有关的有坝、坪、坡、塝

与水有关的有沱、浩、溪、沟

与山水皆有关的也有碛、碚、峡、滩

  但要说最广泛、最有代表性

最能体现重庆的山水人文

也最有人情味的地名

则必定是“”了

重庆到底有多少湾?

那么

重庆到底有多少湾

值得专门拿一期来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对重庆全市近37万个农村居民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其中带“”的地名竟有85714个之多

占到惊人的23.2%

考虑到这些地名一般都以“”字结尾

也就是说

每五个重庆地名中

就有一个叫“

  (“”遍布于重庆广大的乡村地区,长寿、垫江最多)

但随着行政区划层级的提高

”字作为地名使用的频率则迅速下降

  在全市11274个行政村地名中

带“”的仅有140个

占1.24%

(带“”的村/社区分布相对均匀,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较少)

在全市976个乡镇一级地名中

更是仅有5个带“

(分别是沙坪坝土湾街道、九龙坡谢家湾街道、巴南龙洲湾街道、渝北大湾镇以及奉节岩湾乡)

这些数据

说明了“”这一地名的乡土性

它来源于最广大的乡村地区

分布最广、数量最多、最接地气

它们在越远离城市的区域

留存得越多、越好

也许若干年后

乡间的老屋已成平地

故人也已不在

甚至山水也难辨颜色

但只要这一“”地名还在

我们的乡愁就还在

2  是“”,还是“”?

查《康熙字典

湾,“水曲也

而“”字却未被录入

新华字典》则对二字都有解释

湾,水流弯曲的地方

塆,山沟里的小块平地

从字形、字义上来讲

新华字典》的解释已经很到位

二者的区别

即湾由水流弯曲形成

塆则由山体弯曲形成

是两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实体

在查阅了多本清代的县志后

我们发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湾和塆的使用基本上还都遵循其字形字义

山间的“”远远多于水边的“

塆才是主流地名

湾则较少出现

(以下两图分别为道光年间《江北厅志》舆图上的大塆场和1941年江北县老地图上的大塆乡,今渝北大湾镇)

(光绪年间《奉节县志》舆图上的姜家塆)

但从民国开始

”开始大规模地取代“

出现在文献尤其是地图上

以致到了今日

”成了绝对主流

”则用得越来越少

(在1944年的地形图中,“”已大量通写为“”) 

3  重庆为啥湾最多?

于是很多人会问

重庆为什么有这么多湾?

这个问题的答案

正是“”这一地名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

重庆以“山城”著称

山地、丘陵面积占到90%以上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山体弯曲之处

往往会形成小块平地

就是“

现在则基本都写作“

(1945年重庆地形图中的几处“”,其弯曲造型) 

(山区的“”形成的梯田  1923年法国人摄于万县) 

(浅丘地带的“”形成的平坦耕地  清末民初重庆附近) 

这种小块的利于耕种的平地

最适合零散人口的落户

尤其是明清两代

伴随“湖广填四川”运动而来的各省移民

对这些小地块进行了最充分的利用

  稍作观察就不难发现

”是一种曲形的内弯地带

一般是背后有低山为靠

前面较为平坦开阔

左右两侧则有缓丘扶持

是一种最常见的“椅形”地带

属于风水学上的吉地

完美符合中国传统选址的原则

  (北碚胜天湖下游的大塘湾  摄、制/张海鹏)

  (中国传统选址的经典范式,“”处最易形成吉地)

因此

”的大量被开和应用

是移民们对居住环境选址理念的反映

也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4  重庆哪种湾最多?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就是在这些“”上

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们

迅速地落户生根

盖房建屋

辟土开荒

与此同时

他们也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命名

以“宣示主权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种多的带“塆/湾”的地名

(1917年《万县杨氏族谱》中记录的众多“”) 

通过对全市带“湾”地名的进一步分析

我们又发现

这类地名基本上有两类命名原则

一类以地物命名

一类以姓氏命名

这些带“湾”的地名

按数量排行依次是

水井湾、大湾、小湾

张家湾、李家湾、杨家湾

陈家湾、王家湾、堰塘湾

......

(全市带“湾”地名中数量前20位的统计情况) 

其中水井湾、堰塘湾、塘湾等

直接以水井、堰塘等水利地物命名

反映的仍然是人们逐水而居的选址原则

中国传统选址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

有山有水、背山面水的山水田园

是中国人居永恒的追求

  (“大井湾”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市域)

大湾、小湾等地名

则直接以“”的大小来命名

简单干脆

十分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还有学堂湾

全市也有624处之多

都是以曾该处办过私塾而得名

说明人们对教育的重视

以及对“”这种“吉祥宝地”的认知、认可

  (1983年《巴县地名录》中对境内6处“学堂湾”的记载)

至于张家湾、李家湾等

则基本以落户于此最早或最大的家族姓氏命名

全市共有27407个

占所有带“湾”地名的31.97%

这种以姓氏命名的“湾”中

按照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

张、李、杨、陈、王、刘、周、黄

而近年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

统计出来的重庆人姓氏数量排行

则是李、张、陈、刘、王、杨、周、黄

  (“张家湾”在长寿、垫江、潼南等区县分布较广)

对这两项数据略作对比就会发现

二者数量最多的前八个姓氏是一致的

只是顺序略有不同

考虑到这些带“湾”的地名

主要形成于明清“湖广填四川”运动时期

因此其基本上可以反映

当时重庆移民中各姓氏的数量

一个个“湾”

表面上只是一个个地名

而追根溯源

却是数百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各省移民

在重庆这片山水上

留下的脚印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

蓦然回首

你是否会发现

身边总有一个叫“湾”的地方

那里有我们先辈的足迹

有我们童年的记忆

有我们这代人的乡愁

原标题:来找找重庆最多的一个地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