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源源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财政动力

16.04.2018  14:12
      2017年,重庆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7%,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5.7%,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3天,中欧班列(重庆)运行663班……
      这一系列改变,与积极财政政策密不可分,减税降费、贴息奖补、税收优惠、基金投资、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兑现市委、市政府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做足了活力。 
      市财政立足政府企业各尽其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推行企业研发准备金、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贴等政策,加快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的投资速度,用好政府“有形之手”,营造更好的、利于万众创新的财税政策环境,去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9.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0家、增长近40%。
      长江经济带发展,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重庆肩负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任。市财政深耕供给侧,竭力助推大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旧和“”新两道一起做。持续打好去产能攻坚战,累计统筹财政资金50多亿元,煤炭去产能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获得国务院激励奖补12亿元,钢铁去产能日前也已入围国家激励公示名单,有望获中央专项奖补;持续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固撬动经济转移升级的新产业、新业态杠杆,财政资金全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军民融合、工业强基等重要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
      今年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开放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大门常打开、打得更开”。去年,市财政紧跟党和国家部署,完善政策支持西永综保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平台运营,争取新设江津综合保税区,试点果园港启运港退税和选择性征收关税,组合预算、债券等多种工具,提速建设铁路、机场、轨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经济要素在城乡乃至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快速流动;力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向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在西部地区更有效地带头开放、更有力地带动开放,重庆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加工贸易去年进出口1878亿元,增长28.4%。
      在区域层面,财政支出的大部分用于转移支付,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去年中央补助重庆的一般性、专项转移支付,区县使用份额分别占77.1%和97.4%,区域间和区县间的财力差异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
      而在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支持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保等毫不含糊、舍得花钱,民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例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17.2%,教育、医疗、交通等资金同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在全国“九连冠”,去年5个国家级贫困县整体脱贫,16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1.1%。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强国策”,涵盖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经济循环等多个层面。从长期来看,财政制度、体系、规则供给还需要不断完善,以确保财政具有更强的调节调控能力,从而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加油。  据了解,今年市财政正聚焦“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着力变革理财理念,统筹公共财政资金、资产、资源。收入上,“重规模”转向“重质量”,让收入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更协调,让可用的财力与发展的需求更匹配。支出上,“重投入”转向“重绩效”,修正、调整、腾退不可持续和无效低效的支出政策,产业扶持“事前补助”转向“事后奖励”。平衡上,“静态平衡”转向“滚动平衡”,合理安排项目时序,跨年兑现项目支出,时间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