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的城市丨寻常百姓,烟火人家,山城巷留下了老重庆的魂

20.04.2019  16:56

吃了走嘛,黑好吃的桂花冰粉!”中午,游客渐多,周幺妹又开始了一天的吆喝。生在山城巷,长在山城巷,结婚生子,从没离开过,63年,幺妹变大妈。

幺妹是昵称,老街坊从小喊到大,和山城巷一样,岁月缠身。

在山城巷爬坡上坎几十年,周幺妹当年也是个标致人儿。“吔,周幺妹哒嘛,你还住在这里呀。”一位搬出去多年的街坊,回来寻找回忆,热情的和她打招呼。

周幺妹很自豪:“以前这条街,没得哪个认不到我。

山城巷的旧精魂,都在原住民的皱纹深处……

半边街

重庆渝中母城,分上半城和下半城,以前有很多步道,如今唯留山城巷、凯旋路、王爷石堡。

山城巷原住民多,烟火味浓,更有川东民居的韵味。从中兴路渝中区法院边上的一道石门进入,一抬头,一坡望不到顶的梯坎,蜿蜒进老旧民居深处。山城巷的民居,还和多年前一样,灰墙黑瓦,烟熏火燎,满面尘灰。以前看不起,现在很宝贵。

第一坡梯坎爬完,一顶黄布伞下,四方桌,长条凳,老荫茶免费喝,这是山城巷维修项目部设的便民点,不少游客坐下,一边捶腿,一边大口喝茶。“这才刚开始,上面还有多长一坡。”闻言,外地游客面面相觑。

爬坡至此,山城巷向游人展现独特的另一面:一边是街,一边是悬崖,边上是一米多高的石栏。山脚下,中兴路与南纪门交汇处,车如流水马如龙。凭栏远眺,长江逶迤而行,南岸繁华高楼林立,视线止于城市天际线——南山。

半边街上,房屋低矮,木门小窗。老人拿一根矮凳坐在门前,要么家长里短,要么无言,目光抛得很远。

老火锅

街中段,牟登明的“第三步道火锅馆”开始来客人了。女儿牟霞忙着招呼客人,牟登明不出面,躲在厨房忙着炒料。一大铁锅的红辣椒,用水煮后,放在石头碓窝里捣成磁粑辣椒,这是老火锅最关建的一步。

今天你运气好,一来就碰到我炒料,前段时间有人要来拍视频,提前几天就开始约。”牟登明是个和善人,随时都眉开眼笑。

60岁的牟登明,也是山城巷土著,做生意前在储奇门粮站上班,1989年,在自家院子,两张桌子起家。炒起料来,香味乱窜,勾引一巷子的人。

30年前,菜单用粉笔写在门板上,30年后的今天,菜单用粉笔写在门板上。

中途,去南岸开了两年,两年前,我又回山城巷,还是原来老院子,七八张桌。”食客都追着香味走,回头客又从南岸追到老巷子。

晚上生意最好。跨进小院,一锅红沸煮人生况味,推开木门,一川灯火,万丈红尘。

石梯坎

采访山城巷,很快吸引不少老邻居过来。42岁的张军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断地介绍山城巷的过去。那些年,山城巷很热闹,街访邻居多,娃儿都是穿衩衩裤长大,知根知底,打架都是一起上。“山城巷是上半城和下半城的连接带,上下半城的崽儿都爱来耍,但是下半城的崽儿很千翻(调皮),瞧不起上半城的。

继续往上走,石板越来越古老,岁月的流光,将石板反复打磨出凹痕,由浅入深。

梯坎像齿轮,将游客传送到周幺妹的冰粉摊前。她的摊位没有名字,她一会儿说叫“花花姑娘”,一会又以门牌号取名“山城巷59号”,不管叫什么,只要她摊前一站,就是招牌。身后是她住了60多年的院子,种了些花,养了只猫。

项目部养了一只黄土狗,如今成了名狗,穿一件狗背心,右边写“我叫来福”左边标明“山城巷巡逻队管家”,天天在山城巷里无所事事,爬上爬下“巡逻”。吸引好多游人拍照,网上照片四处可见。但来福只喜欢来找周幺妹的小黑猫玩。

天灯巷

山城巷以前叫“天灯巷”,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彼时,城市灯火不明,山下的人远远望去,路灯宛如在天上。“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被大量引用,很形像。

山城巷历史悠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大批国民政府要员迁居于此。留下不少有名的建筑,以示当年。厚庐,四川军阀刘湘下属兰文斌师长官邸,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特点。

西式建筑法国仁爱堂,前身为1902年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

遥想抗战当年,多少风云人物,曾在此把栏杆拍遍,望断天涯路……

曾经辉煌已成过眼烟云。未来,这里将以“山城巷传统风貌区”的形像与市民见面。如今的山城巷,寻常百姓,烟火人家,或许更让游人流连。

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实习生 黎盛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