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91)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
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分为选土、揉泥、拉坯、晾干、刻花、上釉、烧制等工序。在捏揉陶土时,如果粘土太干会显得太硬、容易断裂,太湿的粘土则会太粘手而不易成形。怎样的干湿度较为合适,全凭刘沛良的一双手去感知。新华网发(杨敏摄
“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64岁刘沛良的幸运与选择。
在重庆黔江区,石鸡坨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有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其他材质器具的广泛使用,石鸡坨土陶失去市场,土陶制作坊相继倒闭。目前,只剩下刘沛良兄弟俩的作坊。
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复杂、程序较多、既难学又辛苦,年轻人都不愿学,加之土陶制品市场萎缩,使这一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我之所以还在坚守,是为了不让祖传的制陶手艺失传。”刘沛良说。
手工拉胚是一种传承性手工艺技艺,少则需要三至五年的学习,多则需要十年以上的刻苦钻研,而刘沛良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陶罐,已制陶50多年。新华网发(杨敏摄)
拉胚是陶器的骨髓与灵魂。刘沛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新华网发(杨敏摄)
石鸡坨土陶历来都是制作泡菜坛、油盐罐、水缸等农用品。图为刘沛良检查陶坯的质量。新华网发(杨敏摄)
对于秉承“匠心”的老手工艺人来说,通常会使用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等在已干的陶坯上刻画出花纹。新华网发(杨敏摄)
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薄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新华网发(杨敏摄)
重庆黔江,至今还保存着宋朝时的陶窑遗址。图为刘沛良在打扫陶窑,准备烧陶。新华网发(杨敏摄)
烧制陶器的关键因素是:泥、釉、火。陶器在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8月的重庆,温度高达40℃,刘沛良耐着高温,不急不慢的进行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新华网发(杨敏摄)
图为刘沛良正在检查已烧制好的成品,他从不允许自己因为赶时间、赶产量而将有瑕疵的作品交予买方。新华网发(杨敏摄)
近年来,刘沛良针对人们追求原生态的需求,改制坛罐为制作碗、碟、盘、酒坛、花钵、茶罐等土陶餐具,产品受到酒店、餐馆和农家乐的青睐,还销到了湖南、湖北、沈阳、成都、广州等地,即将消失的土陶工艺又获得了新生。新华网发(杨敏摄)
2016年,石鸡坨土陶制作工艺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沛良被黔江区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大师,他的土陶作坊成为了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和一些学校的实践基地,不少学生利用假期来体验土陶制作工艺。图为刘沛良正在教孙子拉陶坯。新华网发(杨敏摄)
“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来学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把这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刘沛良说。对未来石鸡坨土陶的未来他仍信心满满。新华网发(杨敏摄) 原标题:千年土陶今犹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