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业:壮大整体脱贫的“支点”

28.08.2015  09:04

8月7日,石柱海庆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进行组装作业。

    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北、渝东南这两大区域集中了全市18个扶贫工作重点区县中的15个,不仅生态保护任务重,扶贫任务同样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怎么发展工业去助推扶贫开发?

    一头牛 丰都六成贫困户因此增收

    8月24日,丰都县虎威镇香岩村。村民王长学从地里割了一背草回来,喂圈里的两头牛。

    “现在喂牛划得着,我又在申请多‘领养’几头。”56岁的王长学说。

    王长学以前在沿海当搬运工,后来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2012年初便回到老家。

    那年,王长学正好赶上丰都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由于县里采取企业购牛、农户领养、回收牛犊、全额贴息、提供担保、保险补贴这“六位一体”的方式,养殖风险相对较小,也给王长学这些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户带来了希望。

    王长学告诉记者,2012年初,他把老旧的猪圈改造扩大,向县内的肉牛龙头企业恒都交了保证金1800元,得到一头黄白相间的安格斯杂交母牛。通过人工授精,这头牛很快怀孕产下一头牛犊。将牛犊喂养半年后,王长学按规定将小牛交给公司,而母牛就成他自己的了。

    今年初,母牛第二次怀孕产下的一头牛犊长大出栏后,带来3200元的收入,让他喜不自禁,“自己种点草喂牛,技术也有人指导,不用花太多的钱,费不了好多力气,收入嘿稳当。

    而他交的肉牛,经过恒都公司屠宰厂加工后,分割成精细的牛肉产品,有的远销中东、东南亚等地,有的则进入沃尔玛、永辉等超市。

    据了解,以恒都为龙头的企业,带动了丰都全县8万农户增收。其中像王长学这样的贫困户有1.3万户,这意味着该县六成左右的贫困户参与了肉牛养殖。

    “依托企业务工,是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近几年市扶贫办已培训三四万名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中。一个人就业,往往就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

    据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去年全市18个扶贫工作重点区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182亿元,是2009年的2.8倍,年均增速达到22.9%,比全市平均速度快了1.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783.5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20.1%。在整体提升贫困区县实力的同时,19个工业园区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累计吸纳劳动力22.7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3.5万人,大部分来自贫困户。

    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大量物流、商贸、生活等服务业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一罐水 让彭水长寿村有了脱贫希望

    8月初的彭水自治县乔梓乡长寿村四组风光秀丽:远处,重峦叠嶂,近处,数十亩太空莲花枝袅娜,灰白色的水泥路、人行便道将土家吊脚楼四合院连缀起来。

    良好的生态多少年来却无法让农民脱贫。

    乔梓是彭水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长寿村又是乔梓最贫困的村。

    因腿部残疾,宋世成成了留在村里的老弱病残人员之一。以前,他常拄着拐杖念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没生对地方啊!

    没想到,2013年长寿村却靠“”点燃了致富的希望:从远处山峰溶洞中流出的泉水,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矿泉水,被誉为长寿村的“不老泉”,太极集团旗下的阿依达公司用来生产“太极水”。目前,建在村里的灌装厂有140多名员工,其中120多人是本村人。厂里还把运输等工作“外包”给村民,有20多人帮着当搬运、跑货运。随着业务的开展,乡里的饭馆生意也红火起来,从原来的一家增加到现在的四五家。

    二组的任昌均就住在水源地山脚下,以前赶场要走接近1小时。“原来在外打工跑了很多地方,只混了个肚皮饱。”任昌均说,现在他在厂里护水队工作,每月收入2500元,在场镇买了房,下班后还可以找点地种,生活比在外面打工强很多。

    “我们来这里建厂,主要看中两点,一是这里的水弱碱、富锶,是独具特色的资源;二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阿依达公司负责人介绍。长寿村及附近地区是茂密的森林。为保护水源,公司还以水源地为中心流转了近1万亩的田土和柴山,14年内不允许再耕作或砍伐。明年底,太极水二期将投产,年产能达5亿罐,并计划5年内产值超过100亿元。

    “在建水厂过程中,太极集团发现我们这里生态不错,又规划了中药材基地。”乡党委书记唐宏说。现在全乡已种上了近千亩前胡、鱼腥草,并准备继续扩张,预计能带动近千户农民增收致富,其中有500多户是贫困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贫困地区在发展特色工业时还存在着散、小、乱和产业链“掉链”的情况。乔梓乡的情况表明,像太极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在利用特色资源谋发展时,有着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随着产业链的延长,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着当地的基础条件,出色地发挥着工业反哺农业和带动脱贫的作用。

    在其他区县,特色工业也正在加快发展。彭水郁山的龙须晶丝苕粉,去年带动4800多户农户进入产业链,其中537户是建卡贫困户。今年新厂房落成后,粉丝年产量可达1.2万吨以上,帮扶农户数将增加3倍;武隆县玉堂号豆干厂,每天可加工黄豆30多吨,不仅带动了本地农户种植黄豆,还把采购范围扩大到了周边区县;涪陵榨菜作为国内榨菜行业的“龙头”,带动了涪陵及周边区域的60多万农户种青菜头,为他们脱贫提供了“钱景”。

    市农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年底我市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86家,带动了370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贫困户。应该说,在扶贫攻坚战斗中,还需有更多像太极集团、郁山粉丝厂这样的龙头企业来“牵引”,带动开发当地有特色的农业和矿产资源。

    工业扶贫 关键在“特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贫困区县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发展特色工业,对带动脱贫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受各种要素制约,我们发展工业招商引资的条件不如主城区;要保护生态环境,对工业项目的选择也更苛刻些。但我们可以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推动一般工业向农产品工业发展、把面上资源集中到点上来开发。”彭水县委常委、副县长巩义胜说。

    “彭水过去种的红苕大约只有20%加工成食品,其余大多喂猪了。”巩义胜说,“而现在,彭水从浙江引进了畅销的晶丝苕粉系列品种,还从浙江农科院请来了吴烈洪教授。吴教授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新的市场信息和理念,并依托他的院校团队,助推晶丝苕粉这个农产品工业项目快速发展。”目前,彭水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其中大部分由苕粉加工厂收购,去年每公斤收购价为0.9元,成为农民尤其是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

    酉阳县委书记路伟谈起发展特色工业也颇有感触:“我们基础条件较差,发展一般工业比较困难。过去工业园区招了一些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发展不理想。现在看来,还是要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比如我们的青花椒,加工成花椒油、花椒素,每亩纯利可达3900元左右。一户农民种上几亩,脱贫就有基础了。”酉阳县运用市场机制,引进了一家企业发展这个项目,目前带动农户种植了15万亩青花椒。路伟表示,酉阳的茶树油、中药材加工发展前景也很广阔。

    此外,以忠县为代表的库区橙汁加工、以石柱辣椒为原料的调味品制造、以涪陵榨菜为代表的青菜头加工全产业链覆盖等,都是贫困区县走特色工业化之路的典型。

    个案点击>>>

    有企业撑起 他们无忧

    种柑橘最怕什么?开县长沙镇福城村的张兴田告诉记者,最怕的是市场起伏不定,柑橘卖不起价。“如果卖不出去,再好的柑橘树也跟路边的草差不多,我们还是要受穷。

    张兴田家种了4亩多北碚447锦橙,这上百株锦橙是他家的“摇钱树”。张兴田说,回到过去十几年,柑橘行情经常有大的波动,好的时候一棵树能卖三四百元;滞销的时候,硕果累累都没有人去摘。因此过节许愿时,张兴田经常祈祷来年有个好的行情,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个“胖子年”。

    2009年,天邦果业在开县投产。这是当时西部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线,每年可加工柑橘20万吨,年产浓缩橙汁1.5万吨。

    “有了天邦后,我们基本上不用担心果子卖不出去的问题。”张兴田说,由于天邦大量收购适合做橙汁的锦橙,除开鲜销给果贩的外,个头小的、卖相不佳的,都交给了天邦。因此这几年不仅不担心锦橙卖不出去,价格还在往上涨。

    今年年初,价格较去年12月上涨了20%左右,张兴田以每吨2000元的价格卖了两吨多锦橙给天邦。

    “如果没有天邦,可能这些卖相不好的锦橙就要当‘废料’倒了。”张兴田说,“有企业撑起,现在我种果子心头有底,不会像以前那样从果树开花担心到果子开秤。

    记者手记>>>

    摘掉贫困帽,发展特色工业很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贫困地区要摘掉贫困帽,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是一条有效途径。丰都养殖肉牛、彭水开发太极水、开县发展柑橘加工产业……这些地方发展特色工业的经验也在告诉我们,要让产业扶贫真正发挥作用,市场思维、产业链思维也很重要。

    “贫困区县推动工业扶贫要多在‘特色’上下功夫。”重庆大学教授向鹏成表示。他认为,贫困区县要通过发展工业带动脱贫,“就需要突出本地特色,并处理好‘兴县’与‘富民’、‘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在贫困区县的工业板块中,除了制造业外,能源、矿业约占20%的比重。这两类产业见效快、税收可观,是典型的“兴县”型工业门类,但它们的经济前向和后向关联较弱,吸纳就业人口有限,无法做到大面积的“富民”,直接带动脱贫效果有限。因此,在全球资源稀缺性加剧的大背景下,除了这两个门类产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外,还应从富民的角度,大力发展与农村、农业资源紧密结合的特色工业,在特色产业链的发展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渝东北、渝东南这两大区域,是我市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这两个区域,要摘掉贫困帽,更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托地方的区域特点与资源禀赋,突出优势和特色,找准重点和着力点,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特色工业。

    在推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特色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取得实效:通过抓地方特色,靠龙头企业带动,去整合资源,从而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更能对接市场;通过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培育,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从而带动更多贫困户进入到产业链中,实现增收、脱贫。

    当每个贫困区县都拥有了清晰思维、思路,它的特色工业就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才可能拥有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从而让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增收、脱贫、致富。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