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环保老人”8年捡垃圾 从金剑山捡到城区

17.04.2015  10:26

  璧山“环保老人”8年捡垃圾 从金剑山捡到城区

    他不是拾荒匠,也不是环卫工,但眼里就是容不下垃圾,他随身携带一把大长夹子,随时见垃圾就捡。他就是人称“环保老郑”的璧山区璧泉街道天门社区居民郑渝军,一名执着的环保志愿者。

    8年来,他身背着大背包,手持金属夹,穿梭在山林之间,拾垃圾、挂木板,宣传环保知识;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挂条幅,写地书,传播绿色理念,书写了一名退休老人精彩的公益晚年。

    退休的“三等”老人

    郑渝军,男,67岁,中共党员,璧山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

    退休后能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缘于美丽的金剑山。

    退休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渝军在家除煮饭外,就是看电视、骑自行车与爬山。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每天就是等吃、等玩、等睡,成了名副其实的“三等”老人。

    这样的生活让“闲不住”的郑渝军有些难以适应。怎么才能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意义?他一直在思考。

    爬山时在金剑山发现登山者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较突出,让他生出义务捡拾垃圾的念头,但一想到世俗的偏见,又让他有些犹豫。

    一篇文章让他改变观念

    有一天,他在《读者文摘》上意外读到一篇文章,讲述美国人哈里-莱伯曼少时梦想当画家,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到退休后70岁始学绘画,101岁成功举办个人画展。

    莱伯曼在个人画展开幕式上讲到:“退休后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要想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干些有益的事吧,这才是美好的晚年生活!

    他阅后心里一振,深有同感!心中于是有了自己的计划。

    高龄环保志愿者

    2007年6月下旬的一天,他买来一把长约半米的铝合金金属夹,从此开始了作为环保志愿者的全新生活。

    从此,每日的爬山,不再是观赏美丽风景,享受清新空气的写意,而是无数次的弯腰俯身,将食品袋、餐巾纸、果皮等垃圾拾起,是一次又一次的上山下山,将一袋袋的垃圾提到山下,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

    有不理解的人笑问:“这么辛苦,一个月能领多少钱?”他只是笑笑:“义务劳动,谈什么钱。”有热心的爬友问他累不累,劝他别累坏了身子,他答道:“累,但要坚持”。

    山脚自办宣传栏

    在郑渝军的努力捡拾下,山上堆积的垃圾越来越少,但登山者每天仍会留下不少新的垃圾:“个人的力量有限,集体的力量无穷。只有发动大家一起来,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金剑山才能真正变美。

    2008年4月开始,郑渝军在山脚的一松树上挂出小宣传板,上贴环保短文,以后每两月左右更换一次。内容以保护大自然为主,如《青山绿水请珍惜》、《金剑山美丑,攀登者有责》、《我为金剑山做什么》等。

    令人欣慰的是,挂板宣传的效果挺不错。“街道出资修了登山步道,登山者比原来多了不少,而我每天捡拾的垃圾却少了许多。”郑渝军笑着说道。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人也加入到环保志愿者队伍中,与他一起捡拾垃圾。

    “环保专车”进城

    2011年10月,郑渝军的老伴外出时不幸摔折了踝骨,需卧床休息三个月以上。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老伴,一边是坚持了4年多的环保之路。怎么办才能二者兼顾呢?

    郑渝军决定转战城市,进城搞环保宣传。一来可以方便照顾老伴,二来璧山正在致力于打造深绿城市,在城区可以向更多的人宣传绿色环保理念。

    经过深思熟虑后,郑渝军把进城搞环保宣传的主题定为“爱护美丽的家园”后,开始了周密的准备工作。

    他围绕主题写环保短文,并到广告店把短文制成了40幅宣传条幅;他把自己的自行车“改装”成了“环保专车”,在车身上焊上“和、善、美、乐、爱绿、惜净”八个字,焊上插彩旗的圆筒,并制作了12块吊在横杠上的金属宣传牌……

    一切准备就绪后,2012年2月19日下午,他骑着单车,在璧城街道大成广场开启了宣传绿色环保的“征程”。

    从此,在大成广场、彩虹广场,在文体广场、璧玉广场,在璧山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他推着挂有金属牌、插有小彩旗的自行车捡垃圾,铺着环保条幅做宣传的身影。

    天气晴好时,他还经常以大地作纸,清水为墨,在环保条幅旁边用写“地书”这样特别的方式书写环保格言。

    同时,他还竭力为环卫工鼓与呼:“作为都市最辛劳的人之一,理应受到更多的关爱与尊重。

    他创作了《有关环卫工的看见与看不见》、《人行道上的尴尬》、《环卫工之歌》,在宣传绿色环保的同时,尽力唤起人们对环卫工的关爱与尊重。

    他还经常把自己捡到的易拉罐、塑料瓶等送给环卫工,努力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城区里不少的环卫工都与他成了好朋友。

    走一路捡一路的执着老人

    8年多的环保志愿者之路,让绿色环保已深深融进了郑渝军的生活。他爬山健身时捡拾垃圾;散步或骑车去广场时必会带上条幅和夹子;在家阅报、上网时时刻注意收集环保资料;用电脑书写环保宣传文……

    就连夏天去贵州桐梓避暑,他也带上金属夹,把所住农家乐旁的马鞍山捡得清清爽爽。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他爱护环境的身影,他把这种文明行为带出了璧山,带出了重庆,代表的是我们重庆人的品格。

    志愿者的苦乐8年

    8年多的环保志愿者之路,对老郑来说,有苦有乐。苦来自两方面:一是身苦,每天外出身体疲乏,长期奔走弯腰引发诸多腰腿疾病;二是心苦,每一篇环保宣传文都用“”去写,每一条环保资料都要用“”的收集……

    但对于郑渝军而言,更多的却是“”。

    “”源自市民们的理解和支持:得知用于环保宣传,焊接彩旗的师傅不收钱;做条幅的广告店降低收费价格;宣传时市民送上矿泉水……

    “”源自市民们对与绿色环保理念的认同和参与: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和普通市民加入到义务捡拾垃圾的队伍中;每次外出宣传时,都有热心市民帮助铺条幅的,积极提供环保宣传资料……

    “正是大家的支持,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力量。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郑渝军说。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天下美丑,同样匹夫有责。”郑渝军说,自己所想要宣传倡导的,不仅是绿色环保的理念,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文明和美丽:“我生有涯而愿无尽,我将用自己的整个晚年生涯,尽力把环保记在更多人心中,印在更多人脑中,美丽我们的家园,传递更多的文明正能量。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