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北碚绍龙观:善是初心

27.05.2017  12:30

现代的逻辑很容易就把一个地名变成一个旅游景点,不用以端详的样子在心底临摹它的结构,也不用沉思为何而来后点头赞同。只需留给它一个合照的背影,反正它也不过像签证上证明到此一游的印章。

可是倘若去思考一下“绍龙”,“”字从糸,从召,召亦声。“”意为“引导”、“呼唤”。“”指丝线、帛带。“”与“”联合起来表示“传承”、“牵索”。而“”在炎黄子孙的心里都是象征着自己的图腾。

字面意义只是浮涌在历史的表层,在深沉的历史下,绍龙的名字来自绍龙观以北一箭之遥,有一深沟,沟壁上有古石刻“接龙桥”三个字。相传,轩辕黄帝为使巴人安居乐业,尽享太平,在此建桥以续巴山龙脉。

绍龙是期望,是使命。

远望庙宇,远山有氤氲雾气笼罩。那些雾气都是来自于虔诚的香火。为了民生,绍龙观应运而生。抗战时期,时任绍龙观住持的隆树法师为了拯救战争孤儿、保育办学,毅然将全部庙产捐献给世界红十字会,被辟为“北泉慈幼院”。

慈幼院由著名教育家周之濂女士任院长,收养难童千余人。师从杜威的周之濂女士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在抗战爆发后,回国献身战时儿童的保育工作和难童教育事业。

周之濂女士

当时的难童大都来自战区,主要来自鄂、苏、豫三省,也有皖、浙、冀、鲁、闽、粤、湘籍的,还有一些川籍贫困儿童。亲人离散,又马不停蹄地踏上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行,水土不服让许多人生了虱子、疥疮,少数患痢疾,不少人得了沙眼、夜盲症。周之濂女士就抱着那些浑身都是疥疮的难童,为他们治疥疮,挤浓血,洗涤,搽硫磺药膏。

还好在北碚绍隆观下方几百米处,便是如今的养生圣地北温泉。慈幼院的师生们就在自己建成的简易温泉浴池里洗澡。浴池是利用靠嘉陵江边一山麓岩洞喷流出的一股温泉,掘地修筑两个方形大池塘,用篾席圈围而成,一个男池,一个女池。

北温泉的水质属硫磺矿质,温泉在冬季也是热气腾腾,对皮肤病的疗效极佳。就这样,终于消灭了孩童们的虱子、疥疮、沙眼等病症。

战时难童

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在寓居北碚期间,曾来看望过这些孩童。这些颠沛流离来到慈幼院的孤儿便穿着整洁的白衬衫、黄童裤,有的还拿着大草帽,从寺中鱼贯而出。

同孩子们一同用膳的林语堂,看见师生们的膳食:只有两样青菜,一碟豆子和一碗菜汤。不过,一星期他们还是要吃两次肉的。在多少人饥肠辘辘、挣扎在生命线上的时候,周之濂女士各方募捐,才勉强维持慈幼院的运作。

林语堂

当年的难童如今回忆周之濂女士,忆起她朴素大方的着装,常穿淡蓝色阴丹士林布旗袍,有时上身加一件素色花格呢短外套。和蔼可亲的面容,这或许和记忆中母亲的样子一般无二吧。

艰难至此,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师从杜威的周之濂女士,没有降低教育的标准,她常常请自己的同学教育家陶行知到慈幼院作报告,师生常常参加劳动搬米、挑煤、种粮食、蔬菜等,将劳动教育抓得很好。

当时的北碚作为陪都的迁建区,大量科教文化机构进入。北泉慈幼院的地理位置正好在北温泉公园与缙云寺的中间。曾有许多名人来北温泉缙云山旅游胜地游览,周院长就请这些名人参观慈幼院。足可见周之濂女士在其中投入的智慧。

周之濂纪念碑

当林语堂去看孩子们的作文和图画册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简单的线条下却是活生生的残酷轰炸,燃烧的房屋,中国士兵和日本鬼子的搏斗。战争的阴云褪去了童年的颜色,凸显黑白浓重的责任,稚嫩的语言中描绘的梦想都是要做机枪手、炮兵、飞行员、工程师。

但是战争没有泯灭一切,孩子们也画出农夫和红十字会的护士帮助抬伤兵,他们知道唯有报效祖国才能报答祖国的关怀和教育。战争和苦难不会特赦,爱也同样没有例外。

从前的绍龙观佑一方水土,它把爱倾囊相授,施难童砖瓦,避战火肆虐。

到北碚绍龙观,错杂的松林掩映着飞檐斗拱,顺着幽幽的碧潭,湖边泥沙松散,石块树根俱现,那是长久的微波侵蚀。

时间或许会让这里沧海桑田,但是从历史的印记里却始终能看见这片土地和人的未改初心。何时何地,善佑平安。

绍龙观,位于缙云山森林入口,坐西朝东,占地70余亩,共有三重主殿,八大殿堂。其建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左侧一泓清泉汇入碧池,东边一片阔地恰似山门洞开。绍龙观在山峦碧水环抱之中,宛如座落在山水构筑的太师椅上,极具道家所崇尚的左倚青龙,右靠白虎,上有祥云飞驰,下有碧波荡漾的氛围。

观中银杏、桂花、香樟等古树参天,还有相思、罗汉,桫椤等珍稀植物。原古庙有联曰:“山如碧玉水如黛,云在青天月在松”,足见其自然风貌迷人。

原标题:北碚绍龙观:善是初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