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轮船

20.04.2017  12:35

如渔民之于海洋,牧民之于草原,在长江边上生活的人们对于水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骨子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长江流域上的第一艘船正式启航,人们开始了对川江的发掘和探索。那些在绝壁上留下足迹的纤夫,那些艰难涉滩的开拓者,以及在风浪和黑暗中给了人们无限希望的航标和号子……历经岁月更替,古老的川江生生不息,书写着一个个传奇。重庆,曾经是川江最大的水陆码头。成为直辖城市后,环境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川江文化渐渐远去。

上古时代居住在川江的先民,或从落叶浮于水中得到启发,或遭遇洪水,意外抓获水中漂木而获生,久而久之,意识到树木在水上漂浮不沉,便试着附木渡水。这便是最早的“航行”。先民们挖空树干做成独木舟,川江有了最早的“”。

英国冒险家租乘木船,探寻川江之旅

1859年,21岁的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怀揣与许多人一样的“淘金梦”来到了中国。他先在香港一家德国人开的洋行里担任茶叶检验员,后到上海学习经商,开设立德洋行,娶了上海工部局英国官员的女儿,跃入上海富商行列。

重庆历史名人馆中的立德雕像

商人立德富有冒险和探索精神,他一直试图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抵达西部商都重庆,并以此为集散地,将生意扩展到富裕且闭塞、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但这些地区因清政府“川江峡滩险阻,轮船万不能行”为由,一直不同意开辟通商口岸,立德没能如愿。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规定“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1877年,英国首任驻寓官贝德禄抵渝;1881年,继任驻寓官庄延岑和驻渝领事谢立三先后入川,他们遍游了西部的川滇藏等地。这些事例让立德看到了希望,再次跃跃欲试。

1883年,立德探寻川江之旅租乘的木船行驶在巫峡中

1883年除夕的午夜,立德终于踏上了川江航道的探险旅程。他先从上海乘客轮达到武汉,雇佣一只木船行至湖北沙市后,再雇租一种适合川江急流险滩行驶的小木船,于3月18日进入三峡,正式闯入川江。

开始比较顺利,但当木船行至西陵峡著名的险滩泄滩时,被激流冲向江心,拖着岸上的纤夫撞向岩石,酿成一死一伤的悲剧,立德第一次领略了川江的凶险。途中,遇到城镇和大的村落,立德都会上岸和当地人交谈,了解风俗、民情和商情。在青滩排队等候拉纤过滩的空隙时间,立德由一个年轻的头纤手陪着上岸散步,路遇小村落,头纤手请立德讲解眼前这些房屋的风水,立德便以通俗的语言一一解说。其中风水最差的房屋竟是头纤手的家,而头纤手事先没有说明。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会说中国话、谙熟中国人情世故的立德,知道老百姓把墓地和房屋风水看得无比重要,善意地建议头纤手在门口砌一道屏风,挡住来自上游吹走好运的风。头纤手高兴地接受了。

旅程中,立德时常下船,跟随纤夫一道在岸上行走。一天黄昏,在西陵峡中走着走着,前面突然没有了路,只在光滑的石壁上凿着一行小孔,纤夫们轻易地翻过石壁走远了。左边是江,右边是崖,夜幕已经降临,立德站在原地绝望不已。幸亏一位纤夫回头来找他,拉着他爬过了石壁。在奉节与云阳交界的江岸上,立德还曾迷路爬到半山腰的一个悬崖边,最后是船工发现了穿着白色法兰绒衣服的他,然后派人把他安全地带下山来。

立德并不畏惧一路的灾难和险情,尽情领略沿途高山峡谷的雄伟险峻的美景,他白天拍照,晚上写日记,然后在港口交给邮差寄回英国,让更多人了解“对中国事物的准确描述”。

1883年4月7日,经过21天的川江航行,立德乘坐的小木帆船终于达到目的地重庆。立德把这次探险历程的日记和照片结集,取名《扁舟过三峡》,于1888年在英国出版。

利川号一路艰辛,成功首航川江

1887年,立德筹资1万英镑,在英国打造了一艘名为“固陵”号的轮船。不远万里运抵上海,完成装配后,于1888年2月驶抵宜昌,可载客502人,拟开辟宜(宜昌)渝(重庆)轮运航线。英驻华公使同时照会清政府,要求为立德颁发航行执照。

川江沿岸的船主、船工、滩夫、码头力夫、造船工人,以及码头的货仓、餐馆、客栈,甚至漂游在港口的花船、卖唱的小筏子等,有数十万民众历代靠木船运输业生存,唯恐失去饭碗,于是聚集反对轮船航行川江。民怨沸腾,清政府以“川江险狭,行轮必碰民船,须妥议章程,方可试行”为由,不同意给立德发放航行执照。英驻华公使也害怕“招致地方叛乱”,危及既得利益,劝立德暂缓川江行轮计划,但立德仍坚持入川。后来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出面调停,于1889年5月达成协议:海关以12万两白银高价购买立德的固陵轮和宜昌的码头,立德同意10年内不得再驾轮船入川。固陵轮后又作价4万两白银卖给招商局,经营汉(武汉)宜(宜昌)航线。

立德一直没有放弃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的愿望。1891年,他在重庆开设商行,专营桐油、猪鬃的加工和运销生意,十分火爆,当时租用的运输木船最多时达80多只。但木船航行缓慢,载重吨位也很有限,立德欲驾轮船行驶川江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立德认为好时机到了。这次他作了充分的准备:从英国聘请技术人员组成测量队,实地勘察川江宜渝段,绘制航行图;在航道上安设标杆、浮标作航行标志。立德根据勘察的情况,在上海订造了一艘木壳平底小轮船,以适应滩多的川江航道浅行,船长16余米,宽3余米,重10吨,时速约18公里。该船用煤炭作蒸汽机的动力燃料,俗称“小火轮”。立德取《易经》中“利涉大川”其“履险如夷”之意,取名“利川号”。

1898年2月15日,60岁的立德带着妻子,在宜昌登上利川号轮,他亲任船长兼轮机长,驶向暗礁密布、明岩林立、险滩急流的天险三峡及川江航道。同时,清政府指令宜昌府,派炮船1艘、救生船1艘、水手6名随行,并由12名精壮官兵一路护送。

中午12点,利川号起航,很快进入三峡西陵峡南津关的平静水面,立德见一切顺利,便将舵交给雇佣的舵手掌握,自己到船舱休息。不料刚离开不久,利川号便撞上一只满载乘客的渡船,幸运的是没有造成大的伤亡和损失。在后来的航行中,立德再也没有离开过驾驶台甲板。

利川号行至崆岭滩时停了下来,雇请当地一位老滩师导航。老滩师得知这是一艘不用拉纤便可行驶的轮船,而今后滩师和纤夫都要失业,马上不愿干了。护送利川号的炮船上的官员,用尽种种办法“劝说”,老滩师才极不情愿地帮助利川号引航,安全过了崆岭滩。随后利川号驶过牛肝马肺峡,天色已暗下来,便停泊休息。第一天,利川号行驶了60多公里。

当船行至巫峡时,随行炮船的竹缆绳紧紧绞住了利川号的推进车叶子,一名船员冒险潜入水中,用斧头砍断了竹缆绳。还没驶出巫峡,右边的车叶子又被暗礁撞弯曲了,无法修复,船速开始下降。

利川号行至云阳兴隆滩时,滩下停泊了300多艘木船在卸货“搬滩”。兴隆滩靠北岸的水流较平稳,但水深只有1.2余米,以利川号轮的吃水量根本过不了,只能卸下动力用的燃煤和储备物资,但利川号本身自重吨位大,卸了货不能自行上滩,只得雇用300名纤夫拉纤。200多名纤夫用3根缆绳在前面拉,为把船稳住,另外几十个纤夫用几根纤绳拴住船的右舷,与轮船成直角旁拉。利川号的轮机手是从长江下游轮船雇请的,没驶过川江滩险,畏难退缩,立德将船上唯一的救生圈套在他身上,才使他安下心来。利川号过了兴隆滩夜泊时,又突遭岸上有人抛来火球,点燃了轮船上的物品,幸亏扑救及时才未酿成大祸。

利川号过了万州城后,河道变得宽阔起来,但麻烦一路未断。在万州的航道中,炮船的竹缆绳再一次缠住利川号车叶子;江中的沙子不时堵住锅炉的抽水泵,只能停止使用,由人工加水;预备的动力燃煤已用完,改用当地煤,船速又降下一半。在涪陵剪刀峡,利川号的柚木船壳被礁石碰了个大窟窿,汹涌的江水直灌舱内,船上的人惊慌不已。立德一边沉着冷静地指挥舵手,把船顺流停靠至平缓的岸边,一边派船工用棉花混合油灰,塞缝堵漏。舵手害怕立德惩罚,居然趁轮船靠岸修补时悄悄溜走了。雪上加霜的是,此时轮机手宣布机器无法运转了,接连的打击令立德几乎绝望了。

1898年3月9日,立德驾驶的利川号轮船首航川江,抵达重庆港

1898年3月9日,经过22天的艰辛历程,已经“遍体鳞伤”的利川号终于驶进了重庆港朝天门码头,成为成功航行川江的第一艘轮船。

川江航运业的大幕,由中国人开启

首航成功的利川号只有10多米长,毫无商业价值,立德开始积极着手筹备商业性航运。他花费8万元,在英国克莱得(Clyde)船厂打造了“肇通”(Pioneer,又译为“先锋”)号商轮,船长54余米,宽9余米,重331吨,功率1000匹马力,时速近26公里,可载货150吨。立德聘请有航行经验的英国人蒲兰田为船长,于1900年6月12日自宜昌开航上行,遇到险滩,肇通轮可以用船上的人力绞盘自行施绞上滩。在泄滩绞滩时,因船重水急,曾绞断两根钢缆绳,耽误了3天多航程。航行途中,还浪沉了两只木船。8天后,肇通轮抵达重庆,成为川江航行的第一艘商轮。

川江上第一艘商轮肇通号在航行中

立德的利川号和肇通商轮首航川江成功,其他外国商人开始纷纷效仿。1900年12月27日上午7点,一艘性能更优的德籍商轮“瑞生”号,满载客货从宜昌上行。中午12点左右到达崆岭滩时,船底触礁,船长设法将船靠岸自救,但失控的轮船又一次触上礁石,于12点50分完全沉没,德籍船长布里台格和12名乘客遇难。川江航运一时间蒙上了一层阴影,各国商轮望而却步。同时,因各地义和团运动爆发,川江轮运没来得及正式兴起,便沉寂了近10年时间。立德的肇通轮首航后,也卖给英国海军改作为军舰。

1906年,英、法商人通过驻华大使向清政府提出,建造适合急流险滩的轮船,联合成立航运公司,独获川江航权。1907年3月,刚任四川总督的赵尔巽眼见川江航运将被外国人主宰,派劝业道(主管农工商交通,相当于厅长)周善培实地考察川江航道,并邀请重庆各界绅商,发起成立官商合办的“川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于1908年2月9日获清政府批准。这一年,首驾轮船航行川江的英国商人立德在英国去世。

川江轮船公司是川江上第一家商运轮船公司,也是中国人开办的川江第一家轮船公司,初拟资本金银20万两,实收11余万两,官占4成商占6成。川江轮船公司聘请在中国生活多年、熟悉川江航道的英国航海家蒲兰田为造船顾问,在英国订购了一艘客货商用轮船。1909年7月,轮船运抵上海江南船坞,8月组装完毕后上驶至宜昌,取名“蜀通”号。这是一艘适合川江航行的双螺旋桨拖轮,长35米,宽4.5余米,功率600匹马力,时速25公里,有80个等级客舱和100多个散舱,还可拖载重159吨的驳船一艘。10月19日,蒲兰田担任船长,陈兴发为领江,驾驶蜀通号轮从宜昌出发,拖载货物159吨,载客80人,于10天后安全驶抵重庆南岸狮子山码头,成为第一艘航行川江的中国人自营商轮。重庆市民闻讯倾城出动,前往观看。

1910年4月16日,蜀通轮正式经营宜渝航线,上行5-7天,下行2天余,每月平均往返两次。客票头等舱银元90元,二等舱60元,三等舱30元,运一件棉纱从宜昌到重庆要白银40余两。因为是川江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固定航期的班轮,即使运价昂贵,客货源仍然充裕,甚至还需预订。短短一年时间里,蜀通轮赢利白银4.7万两,利润丰厚。川江轮船公司尝到甜头,1913年再派蒲兰田去英国,花费18万两白银,订购“蜀亨”号轮船,1914年5月30日驶抵重庆。蜀亨轮长63米,宽10余米,功率为2000匹马力,是当时川江一流的轮船。1921年和1923年,川江轮船公司又在江南船厂订造“新蜀通”、“蜀和”号轮,至此,川江轮船公司真正拉开了川江航运业的大幕。

国产隆茂号诞生,川江航运业势猛

谈及川江航运史,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叫叶在馥的人,他出生于广东番禺,是一位造船专家,也是川江轮船设计奠基人。叶在馥15岁时考入广东黄埔水师学堂驾驶班,1909年随中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赴英国留学,1912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造船系深造,1914年被调至美国纽伦敦监造袁世凯政府订购的潜艇,1915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军舰设计与制造,1917年获海军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由海军部以差遣员名义派至江南造船所工作。

川江暗礁险滩丛生,自古行船艰难。刚通行轮船时,为了吃水浅,一般用轮船拖带驳船装运客货。后来摸索建造出吃水浅的轮船,但其性能和型式存在很多缺点,导致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4、5月的枯水期内不能航行。叶在馥决心设计出适应川江枯汛期航行的轮船。他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川江航道,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中外船厂的浅水船做比较,终于在1919年设计出一艘结构轻、吃水浅、载重量大,枯水季节也能航行的客货轮,取名“隆茂”号。江南造船所于1920年将该船建造完成,船长约62米,宽9余米,功率2770多匹马力,时速25.5公里,枯水期可拉纤上滩,洪水期能自行冲上急流,成为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国产轮船。

隆茂号设计建造成功后,各轮船公司纷纷向江南造船所订造这种客货轮。后来,叶在馥根据隆茂号的航行情况,进一步改进设计,又研制出新型枯水船“江南”号,由江南造船所自行投资建造,试航川江。叶在馥随船考察,获取了更多的航行数据和实际经验,为发展川江中型轮船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大来喜、峨眉、万通、新蜀通等20余艘适合川江航行的轮船,陆续在江南造船所问世,大大提高了川江航运效率,从而全面推动了川江航运业的迅猛发展。

原标题:川江上航行的第一艘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