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 | 抗战期间全国一半的轻武器 都是这个重庆工厂生产的

06.09.2019  08:35

李承干(1888-1959年),字直卿,湖南长沙人。早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任金陵兵工厂厂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次年在重庆江北复工,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21工厂(1951年改名为长安机器厂,今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之一),李承干仍任厂长。该厂后来发展成为大后方最大的兵工厂,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供应抗日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李承干任国家计量局局长、民建中央常委等职。

一、探索科技救国之路

李承干出身于湖南一户书香门第,自小受西方科技文化影响,在湖南省立实业学堂读书时,就对机械工程等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立下了科技救国的远大志向。1913年,李承干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电气工学科学习,毕业后在日本电力及电机制造等多个工厂实习,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1917年,李承干学成回国,满腔热忱地探索着科技救国之路。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后,李承干来到南京任金陵制造局工务科科长,潜心研究枪械、弹药制造。后金陵制造局改称“金陵兵工厂”,李承干任厂长,从此扎根于中国兵工事业,致力于实现报国理想。

在金陵兵工厂,李承干锐意革新、励精图治,提出“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革除陋习以防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善工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及对员工扩大工余教育,改善生活,以培养其品格知识、勉其精诚合作的改革建议,着手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经过数年努力,金陵兵工厂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近代兵工企业。

二、研发武器支援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一路上,李承干带领全厂职工,顶着寒冬的雨雪,冒着敌机的轰炸,日夜兼程,终于成功地将上万吨机器设备抢运至重庆。

到重庆后,金陵兵工厂改为兵工署第21工厂,李承干继续任厂长,在国难当头之际勇挑重担。他说:“当今世界科学发达,技术猛进,各种武器日新月异,取精用宏,出奇制胜,转入原子能之时代,迎头赶上,殊不可缓也。

李承干积极致力于武器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带领全厂职工不断掀起轻武器技术革新高潮,使第21工厂在武器改良和新型武器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第21工厂研制的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兵工界,在中国抗日将士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整个抗战期间,第21工厂为前线抗日将士提供各种型号的机枪27900余挺、迫击炮9960门、步枪293300余支,还有其他10余种轻武器和大批弹药,武器产量达全国轻武器的一半左右。李承干领导的第21工厂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在担任第21工厂厂长期间,李承干不仅善于治厂,而且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所创建的由第21工厂主办的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在抗战期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兵工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第11技工学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逐步发展为一所新型的高等工业院校,2009年成为重庆重点院校——重庆理工大学。

三、以振兴中国工业为己任

抗战胜利后,李承干明确表示“愿出余所知与余所有经验,从事于工业建设”,并向兵工署提出兵工厂与钢铁厂合并的设想,“谋机器及工具之新建设,军事与民生事业相辅并进,以武器制造为副,使有利民生,兼固国本”。但之后内战爆发,他的将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结合的理想化为泡影。1947年,李承干毅然辞去厂长职务,以兵工署副署长身份赴美考察。1948年回国后,他担任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协理兼硫酸铔厂厂长,由国营兵工业转向了民营化工业。南京解放前夕,李承干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护厂保产斗争,拒绝将硫酸铔厂迁往台湾,使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化肥厂完整保留了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承干积极投身到人民政权建设之中,历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5年,李承干被任命为国家计量局第一任局长,成为新中国计量事业的开拓者。

1959年1月,李承干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李承干一生以振兴中国工业为己任,鞠躬尽瘁,为中国近代兵工、化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原标题:站在科技前沿的近现代重庆历史名人(二): 李承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