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美术馆中山路开馆 150多件版画再现重庆抗战往事

09.11.2015  09:31

   王琦美术博物馆中山四路开馆 150多件版画再现重庆抗战往事

  ▲王琦先生今年98岁

  ▲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的王琦美术博物馆昨日揭幕开馆

   《嘉陵江上

   《野蛮的屠杀

  ▲王琦之子、中国版画院院长王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渝中区中山四路是著名的抗战文化一条街,这条街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家岩50号周公馆、桂园以及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国共重庆谈判旧址等。昨日,中山四路又增添了一笔文化亮点。以新中国版画艺术奠基人之一,以当代著名美术家王琦命名的王琦美术博物馆在中山四路75号开馆。该馆藏有王琦创作和他收藏的700余件木刻版画作品、书画和文献资料。

  在开馆仪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版画院等单位发来贺信,重庆市相关领导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等美术家亲临道贺。

  喝着嘉陵江水长大的父子画家

  在昨日的开馆仪式上,98岁的王琦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出席。他的长子,今年73岁的中国版画院院长王炜十分忙碌,“终于实现老爷子的愿望了!”他激动地告诉重庆晚报记者。

  王炜介绍,王琦生于四川宜宾,但从小在重庆生长,“山城的坡坡坎坎对他再熟悉不过了。”王琦16岁进入上海美专,第一次离开重庆。毕业后辗转重庆、武汉、延安,最终又回到了重庆老家,那年是1939年,也是抗战最艰辛的时候。

  “我和父亲一样,都是喝着嘉陵江水长大的。”王炜说,1942年他出生在重庆,直到六七岁时离开。虽然时间不长,但小时候生活过的两路口、上清寺和红岩村这些地方都还记得。

  在采访中,王炜还和记者聊起父亲在重庆居住过的地方——原渝中区机房街105号和原上清寺街215号的荫园。“荫园是四川军阀范子英的私人公馆,父亲当时就住在下边的警卫班住房,创办了《战斗美术》杂志。”王炜说,在父亲的记忆里,父亲一面抱着我,一面抬头看着木刻原版。“当我妈从街上买菜回来,看见父亲这种状态,高兴地对父亲说,现在最引你为乐的两件事就是你的木刻和手中的孩子。父亲哈哈大笑地说,你真知我也!

  如今73岁的王炜,自然而然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中国版画发展传承的中坚力量。

  在渝十年是王琦创作的高峰期

  由于木刻造价便宜,还可复制,所以抗战时期非常流行。这一时期,新兴木刻版画出现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成为一场抗日救亡的艺术运动,也被称为“刀尖上的艺术”。

  资料显示,1942年至1945年,是抗战木刻运动最辉煌的时候,当时重庆的杂志、报纸都设有版画副刊,老百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版画,对抗战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王琦的第一幅木刻版画作品《活跃于冰天雪地中的我游击队》在《新华日报》刊载,版画上3名游击队战士在冰天雪地里背着枪,眺望着远方,黑白分明的线条表现了游击队战士抗战的艰辛。

  对重庆在抗战中的现实刻画是王琦作品中最常见的。“《野蛮的屠杀》、《警报解除以后》、《石工》、《嘉陵江上》等等,都是父亲以重庆大后方为背景创作的,这也是父亲的代表作品。”王炜说,在重庆的10年,是父亲创作的高峰期。

  在采访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向重庆晚报记者表示,抗战8年,是王琦先生创作的旺盛期,他的作品鼓励了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

  重庆晚报记者看见,有一组创作于1944年的版画:《车站成了难民住宅》、《难民站上》、《当难民车停下时》,三幅作品中衣衫褴褛的难民相互搀扶,画家用刻刀再现了当年国统区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王炜介绍,这三件系列作品是父亲看到战争时期重庆下层老百姓生活的惨状而创作的,被誉为版画流民图。

  在王琦的早期作品里,无论《嘉陵江上》、还是《柴市》、《重庆街头》,随处都可以看见重庆的吊脚楼、坡坎、肩扛棒棒的普通百姓。

  晚年水墨画里大多是重庆山水

  1989年,王琦在版画《运河码头》之后封刀,开始了水墨画和书法的创作。“原因是岁数大了,加上视网膜脱落。”王炜说。

  在晚年的水墨画里,王琦眷念的还是重庆的山山水水。在四楼的展厅里,陈列着王琦晚年的水墨画作:巫溪《大宁河》、《峽江揽胜》等三峡题材的系列画作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王琦不仅画重庆的山水,还长期关注家乡的美术事业,退休前后多次回到重庆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渝中区文联主席钟志芳介绍,近年来,王琦多次向重庆市和渝中区领导表达强烈愿望,希望将自己多年珍藏的美术作品捐赠给重庆,回馈故乡人民。在反复调研和论证后,王琦美术博物馆决定在中山四路建馆。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在四楼展厅里,还有王琦捐出的刘海粟和刘西文的书法作品、关山月的《梅花》等。据悉,此次王琦精挑细选了200余幅木刻版画、水墨画和书法作品,以及500余件文献资料、手稿等共700余件无偿捐献给王琦美术博物馆。“这次捐赠不亚于上次捐献给中国美术馆的作品和文献。”王炜说,其中很多文献系第一次展出。

  在二楼的展厅里,有王琦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献资料,包括当时北京市人民政府聘任王琦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工作组组员的聘书,聘书左侧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彭真和副主任郑振铎、梁思成的签名。王炜说,当时父亲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美术构图,是“虎门销烟”组的美术组长。

  王琦 档案

  王琦(1918~),出生于四川宜宾,长在重庆城(今渝中区),目前唯一健在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参与者,新中国版画艺术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美术》杂志主编,从事艺术创作七十余年,为中国美术事业尤其是版画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艺术家。1991年王琦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1992年获日本创价学会颁发的“富士美术馆荣誉奖”,1995年获法国敬业与成就协会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

  20世纪30-40年代,王琦先生在故乡重庆创作的大量版画作品,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大后方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也为重庆版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造一流的高水平博物馆

  重庆晚报记者专访王琦之子——中国版画院院长王炜

  重庆晚报:什么时候有建博物馆的想法?

  王炜:2013年就有这个想法,老爷子想把自己的作品大部分都捐给重庆。当时渝中区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支持。博物馆于2015年3月开始筹建,2015年10月建成,总建筑面积1898平方米,共分四层,分别陈列老爷子各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及其重要收藏700余件。真正艺术家的作品应该放在博物馆里面,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是回馈重庆的家乡人民。

  重庆晚报:为什么选址在中山四路呢?

  王炜:当时考虑过很多地方,包括魁星楼。但是上清寺这一带不仅是老爷子生活过的地方,还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重庆晚报:你觉得王琦美术博物馆的发展应该怎样定位?

  王炜:我认为这个博物馆应该打造成有自己特色的一流的高水平博物馆,以后要加强中外艺术的交流,作为渝中区乃至重庆地区高水平艺术交流的平台。

  重庆晚报:你以后会经常来重庆吗?

  王炜:肯定会。现在我被聘为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慢慢地会将重心转移到博物馆建设上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