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为何能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3.10.2017  10:34

秀美绿城百花开 摄/曾清龙

  9月21日,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环保部公布了全国首批46个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考核要求的名单。璧山区作为我市唯一入选区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殊荣。此次评选共涉及全国25个省市,入选46个县、区、市,璧山成为我市第一个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誉的区县。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是环保部评选国家生态县市的“升级版”,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6个方面设置了30多项建设指标,标准更多,也更严格。

  璧山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璧山之所以能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区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生产力”理念,以高度的生态自觉,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小城市“绿色崛起”之路,成功打造“深绿城市”。

  生态发展规划先行 发挥部门联动作用

  璧山区地处重庆西大门,是成渝经济带重要节点,也是渝西各区县到重庆主城区的交通要道,可以说也是重庆主城西进的“第一站”。

  走进璧山城内,映入眼帘的是绿树婆娑,碧水荡漾,湿地公园、绿色廊道、休闲公园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城市与山水的结合,让璧山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山水融动”的美丽画卷。

  山清水秀的璧山,被外界评价为“既有颜值又有才华”,这几年来,该区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众多殊荣。

  然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璧山区也曾遭受过环境污染的困扰。

  “璧南河治理前,又臭又黑,沿河旁边的门面都没人要。现在沿河两边的滨水步道已成为市民观景、健身的好场所,老百姓来河里钓鱼也是司空见惯。”璧山区环保局副局长罗俊说,2009年,经历一场有力整治之后,横穿璧山城区的璧南河华丽转身,从昔日人人生厌的臭水沟变成清清小河。巨大的改变不仅给市民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亲水活动场所,也带动了沿河门面和楼盘的商业价值。

  尝到甜头的璧山人并没有把生态发展仅限于治理璧南河,而是趁热打铁,在2013年发布《璧山国家生态区建设规划》。

  为了细化生态发展目标,分解每一个发展方向,璧山区先后出台涉及生态文明、环保责任、生态红线、绿地系统、水源保护等多方面共计14个规划,形成了覆盖城乡、有机衔接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

  有了好的规划后,一个自上而下的贯彻体系随之建立。

  “10多个生态规划涉及面广,各方利益纠葛复杂,需要发挥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作用。”璧山区环保局主要负责人回忆,为了让规划能开花结果,璧山区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30个区级部门、3个管委会、15个镇街“一把手”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环保局,并充分整合此前每年开展的环保“五大行动”、“四清四治”专项行动。

  治污的决心和力度,一直没有松懈。2017年,璧山区成立河长办公室,与区生态办合署办公,简称区生态河长办,全面负责生态创建、推行河长制的日常工作、方案拟定、任务分解、统筹协调等。全区各部门、各镇街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就这样,全区上下形成了“分层管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生态创建推进格局,成为璧山能够顺利登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领奖台的重要保障。

  强化源头治理 铁腕治污考核不留情

  以前,璧山曾被称为“西部鞋都”。该区也曾一度出现皮革皮鞋、建筑建材和造纸等产业污染严重、能耗高、产出附加值低的情形,不仅对经济发展贡献小,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关停污染产业,引进高科技绿色产业,这是一条人人都能说出的大道理。但是具体到执行起来,这道“加减法”却不那么容易。为了把绿色发展的决心贯彻下去,璧山首先从考核动真格“开刀”。

  “很明显的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情况。以往,镇街和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零点几分的差距都能拉开好几个名次。生态环保考核动真格以后,环保执行不到位的镇街被扣分最高的达到8.98分。”罗俊说,如此大幅度的扣分如同给全区环保工作戴上了一道“紧箍咒”,倒逼各责任单位必须把环保工作做实做好。

  除了扣分,还有扣钱。为了避免偏远镇街迫于经济压力引进污染企业,璧山区探索建立了生态转移支付机制,深入开展镇街对接帮扶,镇街最低财力保障线达到2000万元。

  2016年,璧山区大路街道违规引进1家污染企业,被区里扣减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这样的惩罚有理有据。因为在全区创新出台的财力扣减制度明确规定,“凡是新引进1个污染企业,扣减该镇街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扣减总额按引进污染企业数量累加计算。

  通过一系列铁腕治污措施,2010年至2016年,璧山区累计关停污染源1137个。其中,工业污染源593个,养殖等其他污染源544个,年产值最高的达19亿元;规范整治污染源2890个,其中,工业污染源1149个,养殖、餐饮等其它污染源1741个。

  物联网全面覆盖 为环境监控布下“天网

  生态文明创建有奖惩、有机制,但是具体到环境实时监测层面,如何整合好现有技术手段,如何创新利用好新的平台力量?

  璧山区把落脚点选在了当今迅猛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上。通过升级物联网技术、建立分级智能监管、探索大环保机制和建设前端感知设备,一套“升级版”环保物联网对环境的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璧山区将工业污染源监管巡查责任分为区、镇街、村社三级,并设置差异化分级巡查标准。同时,建立区级重点企业电子标签识别系统,规范环保巡查程序,将全过程监管信息通过手机环保通或电脑方式,直接实时传入璧山环保指挥调度中心,分步实施辖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智能化规范管理全覆盖。

  对废气排放大户和制砖行业,全区开展专项整治,强推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测安装全覆盖,构建了一张拥有庞大数据支撑的多图层电子地图。

  实时在线监管倒逼企业守法排污的同时,区环保局在璧南河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视频监控设备3套,城区道路、工地、园区扬尘在线监测设备12套,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2套。通过环境质量在线监测、视频监控,倒逼环保部门快速响应和处置环境突发事件。

  除了物联网技术的升级推广,璧山还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执法衔接的工作方案》和《关于行政执法法律监督的工作意见》,建立涉刑环境违法案件移交机制和重大、敏感环境污染案件检察院全程参与的执法监督机制。为防止反弹、持续治污,还将辖区各类污染源的整治巩固和关停反弹防控任务分解到各镇街并建立台账,纳入日常督查巡查,以达到常态管控的目的。

  建设科技化环保队伍 环境监察不留死角

  进入新时期,环境监察的触角要求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不断加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察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璧山区环保局局长杨中亮介绍,为适应全区生态环保工作需要,从2014年至今,璧山区环境执法支队执法人员扩编至31人,拓展镇街基层环保力量,建立起一支近200人的环境监管队伍。环境监察队伍不仅实现了人数上的扩充,还在监察手段上不断更新,除了配置常规的电脑和相机等执法设备,还引入无人机巡查河段排污,购置管道机器人检修排污管道。

  为了确保璧南河的水质,璧山区除了进行全面的源头控制以外,还创新长效的河道巡逻办法。“为能及时发现偏僻地点一些违法排污、污水管道破裂等情况,我们引入无人机和管道勘探机器人。”杨中亮介绍说,这些机器人能像医生给病人做肠镜一样,深入管道查找疑似泄漏点。这样一来,巡逻人员的视野和监范围大大加强。

  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突发情况,璧山区建立环保、交通、水务、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应急救援队伍长效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环保支撑、社会救援”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救援模式。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当日值班组将在15分钟内赶到现场进行执法,对投诉案件严格执行现场调查取证制度,并做好投诉处理回访工作,最大限度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破解三大矛盾 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崛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高起点科学谋划、高标准防污治污、高水平建设管控和高规格推动,璧山区逐步破解了“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快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城乡差距加大”的三大矛盾,走出了一条中小城市“绿色崛起”新路径。

  在解决“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矛盾方面,璧山区首先通过对“深绿城市”的不断理解,摸索出一套公式:环境保护+景区化城市+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深绿城市。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着眼“最佳人居环境”,倾力建设“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

  在破解“快速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矛盾上,璧山区通过铁腕治污倒逼经济转型。除了累计关闭、搬迁经济贡献小环境污染大的皮革皮鞋、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企业590多家,璧山还在全市率先出台“环保负面清单”,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列入“黑名单”杜绝准入。

  “关闭污染企业,让璧山损失了近100亿元工业产值。但污染企业关闭后,璧山开始了产业转型,一批低污染、低能耗企业相继入驻,目前已经形成了智能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三大主导产业,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新的主导产业转型,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杨中亮介绍说。

  在破解“城乡差距加大”矛盾方面,璧山区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围绕建设“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精以璧北10万亩蔬菜基地、璧南10万亩苗木基地、璧西10万亩水果基地为核心的特色农业,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璧山区环保局表示,璧山区将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力争到2020年建成深绿型生态化的“一生之城”,建成全市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高地。 彭光灿

  图片除署名外由璧山区环保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