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园区还湿地,生态修复白鹭飞回 长江重庆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整治回访
水磨溪岸边工业区内的烂尾厂房已经拆除,湿地生态地貌逐步恢复(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黄豁摄
水磨溪岸边工业区内一座已经烂尾停工的厂房(2018年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黄豁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凯
去年5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毁坏湿地5000亩,招来工厂仅3家——长江重庆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变形”记》调查报道,对重庆市石柱县违规破坏自然保护区建工业园区进行了曝光。相关部门随后要求石柱县停止建设、严肃整改。
记者日前回访该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工业园区已经全部退出,重要区域种植了大面积苗木和草种,被破坏的长江支流水磨溪河道已经整治,自然保护区生态涵养功能得到一定程度修复,白鹭等野生动物再现。
园区回归湿地,再现白鹭翱翔
毗邻长江的5000多亩湿地被夷为平地;施工机器轰鸣,工程车辆往来,园区建设热火朝天、尘土飞扬;长江一级支流水磨溪河道筑上了水泥堤坝,在两岸工地夹击下部分河道成为浑水沟;投入20多亿元征地拆迁平场,可多年来仅有3家企业入驻,其中一家厂房还烂尾……这是2018年4月记者暗访长江石柱段湿地自然保护区时看到的生态破坏场景。
长江石柱段湿地保护区是设立于2009年的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石柱县西沱镇长江岸边,以长江一级支流水磨溪流域为核心,又名“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2.2万亩。这个保护区兼具河流、湖泊湿地双重特征,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和保护价值。
这一生态破坏行为被《新华每日电讯》曝光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随后组成调查组彻查此事;生态环境部2018年6月约谈石柱县,要求石柱县委、县政府立即整改、严肃问责。
半年多过去了,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整治情况如何?记者1月底再次来到该保护区,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施工队伍和工程设备早已全部撤出,恢复了昔日的宁静;自然保护区的标牌、界碑十分醒目,长江岸边种上了大面积树苗;园区污水处理厂、加油站等工业配套设施已经拆除。
记者沿水磨溪河岸巡看,水泥堤坝全部拆除,河道整治到破坏前的宽度,两岸得到覆土并种上了大片树苗,水磨溪又变回了自然河流。
入驻园区的3家企业均已搬离,一家墙体材料厂厂房全部拆除,一家电子设备厂厂房保留作为种苗科研和保护区宣教中心用房。在“总投资6亿元,计划2017年7月竣工”的“德兆智能环保设备厂”烂尾厂房原址上,记者看到厂房已不复存在,种上了一排排树苗,旁边空地撒种的草种已经长出绿芽。
历时8个多月的生态整治让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涵养功能得到一定程度修复,林木、青草、绿水吸引了野生动物归来。记者在水磨溪看到,多只白鹭或展翅飞翔,或在水中觅食。
系统修复生态,力争一年内验收
“半年内完成初步整治,一年内取得明显整治效果”,石柱县县长左军介绍,自去年5月份新华社报道后,石柱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约谈精神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制定了整改工作总体方案和违规项目整改、湿地生态修复等8个子方案,“一案一策”推进整改落实。
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整治首先从拆违开始。通过全面排查,石柱县共清理出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工业设施等违法违规建设项目51个。经专家科学论证,综合生态、民生、脱贫等因素,除部分项目设施予以保留和自然修复外,全面完成38个问题项目的拆除和退出工作,累计拆除违建13.6万平方米,清理土石方3.6万立方米。
在拆违的同时,生态修复同步进行。石柱县专门请林业规划设计部门编制生态修复方案,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原则,分类别、分区域对原工业园、河流湿地、长江岸线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性修复。
石柱县林业局局长陈军、环保局局长陈正华等介绍,县相关部门在水磨溪两岸及长江沿岸建立了29.77公顷生态林保护带,对275.24公顷自然修复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完成1062.3亩生态修复人工造林项目,栽植香樟、垂柳、黄葛等苗木13.2万株,并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荷叶铁线蕨核心分布区域设立了缓冲保护带;设立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依法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行为,已立案22件、查处18件,处罚金56万元。
此外,石柱县县纪委监委严肃追责,成立调查工作组对原西沱生态工业园区、水磨溪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过程中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共问责干部18人,对其中3人予以免职。
退园区还湿地还面临不少民生难题。西沱镇太平桥村73岁的吴广安等村民对记者说,建工业园区时村里土地基本被全部征用,原本希望园区能够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但后来也没来几家企业,希望政府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妥善解决好周边群众就业问题。
石柱县常务副县长陈爱军介绍,整治方案充分考虑了保护区原住民生计及生态产业发展,保护区旁的西沱古镇历史文化悠久,经重新打造后的西沱古镇将于今年开街,同时在保护区外围发展柠檬等生态农业,通过农旅、文旅融合发展解决原住民就业生计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高质量推进整改,确保人工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自然恢复区域自然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保护区中部整体重现河流湿地景观。并通过建立物联监、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提高后续监管能力。力争在今年6月底通过生态环境部现场调查核实,成为环保问题整改和长江生态修复的示范点。”陈爱军说。
惨痛教训警醒干部,“咬定”绿色发展之路
2011年西沱工业园启动建设,整个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7035亩,征地拆迁3个村安置5534人,累计投入20多亿元。然而,毁了绿水青山也没换来金山银山,这个耗资巨大、用自然保护区换来的工业园,由于区位交通、要素资源等原因,多年来仅3家企业入驻,成为石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
位于重庆东南部渝鄂交界地带的石柱县,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4%,特色农产品、自然康养等生态资源丰富。
石柱县部分干部表示,近些年尽管全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当地黄水民俗生态度假区已有较高知名度,但县里对经济拉动见效快的工业项目仍有冲动,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摇摆不定,错误的政绩观带来错误的决策,不惜用毁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石柱县受访干部感慨道,这次教训深刻、惨痛,对全县干部是一次重大警醒,让全县上下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整治水磨溪湿地保护区生态问题的同时,石柱县举一反三开展全域生态环保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十大工程”,集中整治河库污染点752处,关闭和治理畜禽养殖场259家。
“石柱县委、县政府将以水磨溪湿地保护区生态整治为契机,深刻反省,聚焦‘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聚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形象定位,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推全县康养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说。
编辑: 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