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城市文脉,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18.01.2017  15:05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如何避免“千城一面”?这需要保护好城市文脉,突出各自城市所在的特点。

  在去年市规划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传统风貌街区是我们城市的一张“名片”,加强保护、修缮与利用,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实施城市修补,保护和修缮一批传统风貌街区。

  城市应该如何修补?如何保护和修缮传统风貌街区?在重庆“两会”期间,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城市管理者,看看他们如何支招。

    切忌大拆大建 找到本地历史文化的“魂魄·根脉

  周勇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周勇说,传统风貌街区切记大拆大建、千城一面,不同地方应扎实研究,找到本地历史文化的“魂魄”和“根脉”。

  机制

  不讲个人英雄主义而应打团体赛

  “打造传统风貌街区并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人的事情,不是电影大片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合众人智慧、多部门联手的一场团体赛。

  周勇说,创新创造建立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是做好这张“名片”的先决条件。

  “许多人都觉得武隆的文化旅游做得好,客源不断,名声响亮。这是因为武隆把文化和宣传结合到了一起,集中力量重拳出击。”周勇以武隆为例。

  来自武隆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武隆接待游客突破2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5亿元。概括起来,重庆打造传统风貌街区就应该“抱团发展,形成合力”。

  方式

  不要生搬硬套而应找准自身特点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魄所在,也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根源,你是”羽扇纶巾“还是”横刀立马“,就在于血脉里所蕴含的“精气神”,也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脉搏。

  周勇说,这些文化脉搏蕴含在城市的一座座建筑里,流淌在一句句诗文中,植根在一页页方志里。

  留住文脉,不是一味复古,而应如医师一般讲究“望闻问切”:望历史长河,闻名人之语,问百姓传说,切方志史籍,最终融会贯通才能强身健体。

  “切忌用一个方子医百家之体,治了标而害了本。”周勇说。

  “丰都县有独属自己的鬼文化,巫溪县有别家没有的巫文化,这就是每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色。你的城市是不是与众不同,在于千年乃至数千年岁月沉积进骨子里的特色。”周勇说。

  以自己数十年研究的重庆城为例,周勇说,重庆城市文化里有些东西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独一无二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

  一是巴渝文化,它是当今巴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就植根在这座城根脉里。二是抗战文化,这是在国家民族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方法

  问计于民听取百姓对城市的观感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千城千镇一面的现象,周勇说,多问群众。

  “比如建筑,老百姓知道自己祖祖辈辈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这些房子有着什么样的外观和内饰。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每一个区域的建筑,就一定区别于其他区域。

  比如重庆除了吊脚楼,还有川东民居、穿斗小楼。

  对目前存在的从外地搬来古镇等现象,周勇说:“他们搬来山西古镇、搬来云南古镇,将别人的特色搬到另一个地方,换个名字赚钱。初期是看到了效益,但是没有魂魄的东西,能传多久呢?

  那么怎样才能找准自身特色呢?周勇说,从地方志里找,从老建筑里找,从古文献里找。“它们流传过千年的时光,已经将城市的特色提炼成精华。找到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故事,才能把风貌做出来。

  干法

  打造传统风貌街区要富规划穷推进

  真正开始打造拥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风貌街区之前,还需要做足前期规划。周勇说,他提倡“富规划、穷推进”。即前期一定要将规划做全面,不留遗憾。而在实施时,有多少钱就干多少事,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

  旅游能吸引人一定有它独特的文化,决不能胡编乱造。传统风貌街区打造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某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而是利在万世、功在千秋。

  周勇说,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何谓核心竞争力,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对于世界、国家、区域的精神影响力、感染力、传播力。

  “重庆人应当有文化的自信,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可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我们应当有文化的自觉,重庆的文化人要有坚守,不要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下去才有作为。但一定不要自大,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做文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俗话说,久坐才必有一禅。”本报记者 李晟

    主城区规划了五大风貌特征的28个传统风貌区

  张睿

  “能保尽量保,是我们的宗旨!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留下它们就留住了根。

  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局副局长张睿认为,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者关系缺一不可,是改变千城一面的重要手段。家乡只有一个,就是能让你记住乡愁的地方。

  五大风貌特征解决千城一面

  张睿表示,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城市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市规划局根据重庆3000年悠久历史和现存能找到的最久达800年的遗址,通过对这些历史元素的挖掘、归纳和提炼,在主城区划定了28个传统风貌片区。提炼了“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类主城区传统风貌特征。

  “这在全国都是独有的。我们在给国家住建部汇报工作时,得到了肯定。”张睿说,

  今后,重庆主城新建筑或街区风貌,将依照五大风貌特征进行保护性修建。这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千城一面、无特色、无底蕴的现状,是重庆独有的历史传统风貌特征。将来对重庆整个风貌的塑造非常有利,彰显重庆城市独有的气质和特色。

  目前重庆划定了五个风貌街区,即渝中区的十八梯、湖广会馆,南岸区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街区,巴南的丰盛古镇、木洞传统风貌区。这五个街区均划定了首开区,将在今年10月向市民开放。

  今年将出台三部法规保护

  张睿还透露,重庆市规划局已有立法计划,出台了《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目前条例已列入市人大预备立法计划。同时,《重庆市历史建筑保护规程》将在今年出台。

  在本周,还将有望出台《重庆市主城区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实施意见》,将来主城的五个传统风貌街区,以及其它23传统风貌街区,也将会按意见进行保护修善。

  “我们的名镇名村基本都集中在远郊区县,重庆有43个历史文化名镇,主城只占4个。”张睿表示,今后,各区县将依照本身的历史文化特征,出台自己的传统风貌保护与利用实施意见。

  “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就应该有法律法规来保障实施。”张睿说,这些法规的出台,将有利于唤醒全民全社会参与进来,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做到有法可依。

  十八梯将建抗战遗址纪念馆

  “我们总的原则是能保尽量保,活态利用,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张睿说,目前主城区保护性修善正在进行中,湖广会馆内部改造,包括大门周边扩容工程已经完工,春节将开放。

  此外,她还提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也将于近期开工,整体将按五大风貌特征中的“传统巴渝”特征进行修建。同时,还将结合街区内的重庆大轰炸抗战遗址,修建一个“抗战遗址纪念馆”。再现历史、谨记历史、传承文化。

  本报记者 杨野

    三方式保护促发展

  罗兹柏

  谈及重庆这座城市特殊的文脉,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认为,必须要保护下来,让后人穿越在历史文脉中,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很多人认为保护和发展是矛盾的,其实,历史记忆的保留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他说,城市文脉的保护,并不是说城市就不用发展了,城市文脉的保护,不是为了限制城市的发展,相反,它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是增值的。

  罗兹柏认为,一是整体保留。比如重钢的历史建筑和车间、设备,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对于成渝铁路的修建,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二是穿插性保护,将一些有标志性、代表性符号的东西留下,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得到历史,感受得到穿越。三是点缀性保护,可以在原地,也可以将标志性东西移到异地还原。比如,重庆一房地产企业,在江北嘴拆迁的时候,将当地的老青砖、青瓦、石头水缸、木质家具等具有一定历史的物件收集起来,在南坪还原老江北城的一角,也让人看到和想起曾经的老江北城缩影。

  本报记者 徐菊

    建十里花灯 下高速就到秀山

  林成芳

  昨日,市人大代表、秀山县副县长林成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秀山旅游业十三五规划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用秀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避免千城一面的情况出现。

  去年10月,秀山百年西街开街,这条老街上,天后宫、八卦井及封火墙、吊脚楼建筑群都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恢复,还原了西街历史原貌。

  “西街是活着的古城,这里的原住民,世代繁衍生息,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延续了历史的记忆,所以我们在打造时,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恢复。”林成芳说。

  老街恢复后,秀山花灯、薅草锣鼓、阳戏、傩戏、辰河戏、绕棺戏等富含秀山本土民俗艺术元素的文化节目,也不定期在这里上演。

  林成芳透露,秀山花灯是秀山的传统文化之一,因此秀山将打造十里花灯,让大家下了高速看到花灯就知道是秀山。

  本报记者 罗薛梅

    把散落在民间的文脉拾起来

  杨敏

  “寻文脉、拾碎片。保护城市文脉,应该把散落在民间的文脉拾起来。

  市人大代表杨敏举例:“巴南东温镇余家湾社的双星桥异地搬迁保护,因为这里要建重大水利工程,桥将淹没,为了保护这座桥,我们进行了异地搬迁保护。

  杨敏说,看似一座桥,实则是保存了一段历史。

  “这座桥不仅是双星桥村老居民当年赶场、上学的记忆,还是巴南区老巴县核心区人口密集的象征。巴南区在古代商贸业就很发达,人口众多,古桥越多,就足以证明古代重庆人的生活越便利。

  本报记者 罗薛梅

  本版图/本报记者 高科 甘侠义 雷键 摄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