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校族别样的寒假

03.03.2016  20:24
留校族别样的寒假 - 教育厅
留校族别样的寒假 - 教育厅
留校族别样的寒假 - 教育厅
来源: www.cqedu.cn

这个寒假,堪称“超人”的吴伟努力拓展市场。(受访者供图)

“寻声”志愿者团队与鹿坪村的留守儿童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寒假留在学校打工的学生不少。(通讯员 赵杰昌摄)

      本报记者 周芹 李星婷
        “CUT(停)——!闯红灯的那位同学表情不到位,应该更慌乱一点……”2月27日上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门口的马路上,该校大三学生吴伟正和几位同学在录制一段“闯红灯”的短片。
      初春艳阳,吴伟的衬衫都汗湿了。
      “我们接了一笔录制30个教育短片的大业务。”吴伟一边忙活,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川外就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吴伟,是重庆奉节人。创办了一个摄影摄像工作室的他,几乎整个假期都在学校打拼。
      这个寒假,像吴伟这样的大学生还不少。或创业、或兼职、或当志愿者撒播爱心……留校的大学生寒假过得别样精彩。
      为了创业 假期当“超人”连轴转
      早在1月8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就放寒假了。和其他小伙伴考完试就拖着行李奔赴车站不同,吴伟留在了学校。
      大一时,吴伟就和寝室同学一起创办了一家摄影摄像工作室。“最开始主要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做证件照和毕业照。”吴伟说,放寒暑假工作室只好关门。
      年底是企业拍摄宣传片以及年会、婚庆的旺季。他们想法拓展新的市场,去年12月接到上海一家培训机构的大单——录制30个教育短片。
      于是,整个寒假吴伟都在忙碌。
      “为了让客户满意,有时剧本得反复修改,情节、场景、人物安排等都得费心思考。”吴伟说,比如根据客户提供的教育短片主题,团队要构思出一档电视节目或公交车上的文明礼仪故事等来表现。此外,后期剪辑也非常花时间。
      而除了做这个大单,堪称“超人”的吴伟利用自己播音主持的特长,还四处主持年会、婚庆、庆典等,并在西南大学一培训机构担任了一周多的培训老师。
      “最奔波的时候,短短半个月里就回了3趟奉节做主持,还跑了四川、贵州等地。”吴伟说,直到腊月二十四自己才回家,过完春节又返校了。“目前教育短片已经完成20多个了。”吴伟算了算,开学前自己不仅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加上做各种主持,整个寒假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
      寒假忙碌的不仅是吴伟。就读于重庆科技学院大三的刘纳,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创业方向。
      “高校养宠物的大学生不少,但外地同学不能带着宠物坐飞机或火车回家。”瞄准这一机会,刘纳做起了宠物寄养的生意。为方便饲养宠物,刘纳在校外租住了一处房子。每天,刘纳不但给宠物们做专门的营养餐,还得把笼子打扫干净。此外,还要陪宠物们玩耍、牵出去溜弯儿等。
      “毕业后我打算开一家猫舍,现在就当练练手。”刘纳说,虽然很辛苦,但这个假期积累了很多经验。
      志愿服务 陪山里娃守岁过除夕
      “注意!窗门不要打开。吃完的方便面桶不要放在脚下,免得汤水洒在地上了……”2月29日晚上11点多,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大一学生许绍基,不停穿梭在开往广州的3805次列车车厢里,提醒着旅客们。
      这是许绍基这个寒假最后一次在列车上做志愿服务。
      “放寒假时,学校征集志愿者春运期间到成都铁路局进行志愿服务,不少同学都报了名。”家在四川内江的许绍基说,从1月8日开始,同学们被分配到重庆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13条铁路线上进行志愿服务,主要从事检票、安检、帮扶、保洁等。
      春节前后,列车客流量达到顶峰。因为买站票的人多,有时旅客为争座位吵得不可开交;水烧得不够热,也会引发旅客不满;或是遇到在车厢里抽烟、不遵守安全规则随意把车窗打开的旅客……除了做好日常的打扫、服务工作外,许绍基和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形形色色的人。“只好与旅客进行耐心沟通,挨了骂也只能忍着。”许绍基说。
      除夕前两天,许绍基的爸爸因为阑尾炎做手术住院。但他接到临时加班的任务,要出车去贵州。尽管倍感愧疚,但许绍基坚持做完工作,在除夕的凌晨才赶回家。
      “平安护送旅客回家是我们的职责。这次做志愿活动,让我体会到责任和担当。”许绍基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但这个寒假,让自己懂得了照顾他人和包容忍让。
      重庆大学播音系的6名小伙伴,今年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
      来自宁夏的任志骏、江西的欧阳写之、湖南的杨润邦……2月3日,6名就读于重庆大学播音系的同学,带上录制好的童话故事和小音箱,从主城坐了12个小时的车,到达城口县的周溪乡鹿坪村。
      “寒假时我们参与了阿里巴巴的公益梦想活动。”该校“寻声”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幸泽坤介绍,偏远的鹿坪村有50户家庭,那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他们不能像城里的孩子能在睡前听爸妈讲故事。于是,志愿者团队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孩子们送去有声童话,温暖和陪伴大山的留守儿童。
      经过前期准备,团队的6名同学来到鹿坪村,将录制好的有声童话和小音箱分发给50户家庭。而在驻扎鹿坪村的几天时间里,小伙伴们还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晚上给他们讲故事。
      除夕那天,住得较近的几个留守儿童则聚集到一起,小伙伴们带孩子们做游戏、放烟花、守岁迎新年。“这是我们第一次不在父母身边过年。”年仅18岁的杨润邦说,但这个年的意义很不一样。“以后我们还会拍一部公益纪录片,呼吁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
      打工充电 没回家陪父母过年
      系着围裙、来回穿梭于厨房和餐桌,忙着给客人倒开水、端菜……2月28日中午,在大学城龙湖U城天街一家面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向华娟忙得团团转。
      寒假里,不少“留校族”利用假期兼职打工,为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
      读大一的向华娟来自丰都县农村,父母均务农,没有固定收入。“上大学的学费全靠助学贷款。”于是,这个寒假,懂事的向华娟找了两份兼职挣生活费。
      每天早上,向华娟就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到U城上班,上午9点至下午6点在一家售房中心当话务员,中午休息的2个小时就在附近一家面馆当服务员,整个寒假可挣2800多元。
      “虽然很辛苦,但我希望通过努力,减轻父母的负担。而且我认识了不少朋友,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向华娟告诉记者。
      泡图书馆、查资料、撰写营销方案……来自四川泸州、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二学生张敏,假期则忙着准备将于3月举行的全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
      “我希望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提升专业能力,开阔视野。”张敏告诉记者,为能在参加比赛时取得好成绩,自己每天就早早来到实训室,和小伙伴参加网上情景模拟比赛、撰写策划方案、分析数据等,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想爸妈的时候就通过手机视频聊聊天!”张敏说,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够回家陪父母,但想到自己的未来,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去努力。
      记者了解到,在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不少高校,都有许多同学寒假留在学校准备论文、参加培训……以各种方式充电。
      “留在学校既能与同学讨论,又能咨询老师。”来自浙江、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陈培章说,因为自己刚考完研,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很紧,因此寒假没有回家。不过好在身边有不少小伙伴一起在战斗,这个寒假过得很充实并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