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排查的战线上,他们是和数据赛跑的人
在抗击疫情五轮滚动大排查的40多天里,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排查人员的辛劳付出,有目共睹,无数“逆行”身影,令人动容。
而在排查防控“抗疫”一线中,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战线”,“战线”上的“战士”和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
△宋正平(右)正在办公室和同事讨论当日数据。
他们是疫情排查的“大脑”
凌晨三四点,重庆市两江新区芙蓉路3号的办公楼里,二楼和三楼的几间办公室还亮着灯。市委政法委平安建设指导处副处长宋正平端坐在电脑前,一遍一遍地核对着数据,不时还会接到电话。在同一间办公室里的韩志鸿,又抽完了一包香烟,他打开门口的储物柜,从下层满满的一堆方便面里,随手抓了一桶,用开水泡上。这又将是一个不眠的夜晚……
△宋正平办公柜下层全是方便面。
2月28日上午,当记者见到宋正平时,正是他一天工作中比较“清闲”的时候,“上午就是看一下前一天下发给各个区县的数据反馈,从下午三点开始,当天新的数据就会源源不断传过来,有时会到晚上10点过,然后再把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从下午开始才是最忙的时候,你(记者)要是那个时候来,我们基本没空和你说话。”而即便是这样,宋正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还不时接到工作电话,采访进行得断断续续的。
平安建设指导处,在外人听来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处室。宋正平向记者介绍说,平安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社会治安、见义勇为,他们都会涉及到。新冠肺炎疫情来临之前,宋正平自己也不会想到,他和同事,还有全市的12万余社区网格员,会成为这场“战疫”的主力军之一。以平安建设指导处为基础,临时抽调20多名工作人员组成社区排查组办公室,会成为全市疫情排查的“大脑”。
难熬的“第一个夜晚”
时间回溯到1月24日,大年三十,平安建设指导处处长莫席成和同事们仍然在加班加点的工作,制定全市疫情防控社区排查的实施方案。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将社区排查防控牵头任务交给市委政法委,制定“作战方案”迫在眉睫!
“第一阶段社区排查的重点是什么?以怎么样的方式进行排查?排查出来的重点人员该怎么办?为什么决定是5天一轮排查?”宋正平说,这是他们和网格员们遇到的第一次“大挑战”,他们在制定社区排查细则和时间,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一旦出现漏洞,排查就会出现问题,影响到重庆整个的疫情防控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说,例如为什么要将社区排查的时间设定在“5天一轮”,“首先要‘快’,争分夺秒,社区排查的速度越快,就可以越快把那些重点人群排查出来,减少感染传播。其次也要考虑到网格员的工作量,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的网格员,更要考虑地理环境和网格分布。所以最后决定,5天一轮排查!”
1月24日,大年三十的下午,重庆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
随后,社区排查的方案迅速下发到各个区县,各区县连夜部署,全市的社区网格员、医务人员、民警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共40多万人,开始了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为目标的社区排查工作。
方案下发了,电视电话会议也开了,负责数据统计的陈翔心里却始终没有底:“这是全市网格员第一次统一的大规模行动,而且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一线执行得怎么样,说实话我们都无法预料到结果。”
今年的除夕夜,是开展社区排查的第一个夜晚,也是陈翔认为最难熬的一夜。当天晚上他没回家,工作安排完后他也睡不着,心里一直惦记着一线排查工作。
25日下午4点,到了各个区县上报第一天数据的“规定时间”,陈翔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收集数据。“有的区县下午3点就开始报上来的,有的慢点,我们也不会催,只是不时提醒一下。因为我们也清楚,一些农村的网格员,他们要骑着摩托车下到乡村入户排查,很辛苦……”直到25日深夜10点,全市41个行政单元社区排查的第一天数据才收集完成。紧接着,就要把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拟定下一步的排查重点。
“5分钟”的距离
据平安建设指导处处长莫席成介绍后,在第一轮社区排查完成后,立即将目光放到了农村。“因为第一轮和第二轮排查的10天时间里,正是春节假期。不仅许多从外地返渝的务工人员要返回农村,主城区不少住户也会返回农村老家过年。农村可能成为‘重灾区’,因此第二轮排查的重点应该在农村。”
到第三轮排查的时候,春节假期已过,是机关单位以及社会机构复工的时间。对机关、社会机构的排查自然成为第三轮排查的重点……。同时,社区排查组办公室也不断提出“全覆盖滚动排查”“精准排查”“延伸排查”的排查模式,真正让重庆的疫情排查工作做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每天收集各个区县报上来的数据时我们也了解到情况,在一线进行排查的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们每天不仅排查任务辛苦,每天完成排查后还要填写很多表格,非常劳累。”他们通过工作,将原先排查员们每天要填写的8个表格,慢慢精简到2个,随后又从2个合并为一个,大大减少了一线人员的工作量。
每天深夜,重庆市委政法委的办公楼里,二楼和三楼其中几间办公室的灯都是会亮到第二天凌晨的。“从区县和机关其他处室抽调上来帮助工作的,现在我们一共有20多人,但大家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夜班平均下班时间是凌晨两三点。”平安建设指导处处长莫席成告诉记者,他们不仅要研究社区排查的相关政策措施,还要对排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对各个区县的排查工作进行督促指导等,作为疫情排查的“大脑”,责任千钧!
莫席成说,处室里的许多人,有时几天才能回家一次,特别是宋正平,大家都知道他的家就在单位隔壁的小区,但他为了不耽误工作,时常是在办公室里过夜。“从单位大门到他家小区,走的话只要5分钟。我们有时劝他(宋正平)回家睡觉,他总是说‘工作走不开’……”宋正平在办公室里和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视频通话,孩子说:“爸爸,你要是再不回来,我都不认识你了!”
宋正平告诉记者,真正辛苦的是那些进行入户排查的社区网格员、医务人员、民警以及社区工作人员们,他们每天不仅肩负着繁重的排查任务,还要随时面对可能感染的风险。“我们只是在幕后工作的人,坚守自己的岗位,同时也是对他们工作的尊重。”
和“数据赛跑”的人
2月29日早晨,趁着天气放晴,江帆和市委防范风险办负责人张强围着单位办公楼慢跑,“一圈大约是180到190米……”张强还在继续跑圈,江帆已经跑完了给自己定的每天6公里的“指标”。
回到办公室后,江帆把T恤衫脱下挂在门背后,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件衣服换上,柜子里还堆着被子和枕头。江帆是市法学会办公室副主任,而他现在的另一个身份是社区排查“数据组”负责人。
△“数据组”负责人江帆写下的一段话。
“我们是与病毒在时间线上跑步的‘逆行者’……让数据多‘跑路’,为基层战友减负,用指尖去捏碎病毒……”这是江帆在闲暇之余写下的一段话。他喜欢跑步锻炼,他说由于每天坐在电脑面前的时间太长,但又不能天天回家,因此他会每天跑6公里来调节一下。
江帆说,“数据组”成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和“数据赛跑”。跑赢了,就是扫除了每天的传染隐患,跑输了,那就等于埋下了一颗“雷”,“万一我们没有排查到的那个人,正好是传染源,那……”
他向记者介绍说,他们和宋正平虽然在同一部门,也都是和数据打交道,但所担负的任务不同。江帆说,“数据组”主要是对每天通过飞机铁路从外地来渝返渝的人员进行落地排查。每天下午,数据组会将当日通过铁路和飞机,从外地来渝返渝的人员信息,下发给各个区县,由社区排查人员一对一进行精准核实。每天上午,他们会将前一天下发的数据核实情况进行收集,查漏补缺。
江帆说,如今每天通过飞机铁路从外地来渝返渝的人数在万人以上。随着企业复工复产,人员流动每日增加,“数据组”的任务与日俱增。
“对每一条信息,我们都要一一查对核实,对有的人员信息不全,基层无法核查的,我们都会想方设法进行查证。”“数据组”上夜班的两位成员,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作为“数据组”负责人,江帆更是很少回家,“一般三四天才回家一次。”江帆说,自己的父母都在北方,大女儿跟着爷爷奶奶,小女儿只有跟着母亲。而这段时间,妻子所在的单位也已复工,他又时常不在家,所以夫妻两人时常将孩子托给邻居以及同事照料。
说起家里的情况,江帆有些沉默,他和妻子都互相彼此理解,但江帆觉得还是对孩子有愧。“没办法,希望大了之后,她能理解许多年前,爸爸所干的这份工作。”
但当说起工作的成效时,江帆洋溢着自信的表情:“现在我们已经能做到,下发给各个区县的每一条数据,都得到核实和回复!”
江帆对记者说,疫情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疫情数据也是每天都在变化的,他们和“数据赛跑”,在这条无声的战线上,为“抗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闻多一点>>
累计排查可疑症状人员19923人
记者了解到,自1月24日以来,重庆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了五轮滚动排查,既用“梳子梳”,又用“篦子篦”,累计排查可疑症状人员19923人,及时通报卫生健康部门,已筛查甄别疑似病例1688例,确诊283例,占全市确诊病例的49%,及时阻断了“行走的感染源”。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谭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