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员外”

16.06.2019  08:03

中国(重庆)应急救援队在尼泊尔救治伤患。

手术室。无影灯。黄、黑两种肤色对比鲜明。

手术台上躺着的,是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57岁的社会活动家陶里卡。为等这场专家手术,他已苦盼半年,其间专门学会了中文“谢谢”;主刀医生,叫苟欣,是中国(重庆)短期专家组成员、重医附一院泌尿外科专家,几个小时前刚下飞机。

3个小时之后,手术圆满成功。这台手术,是该国该领域第一台高难度手术,是苟欣主刀30年来耗时最长、用管最多、切除最重的一台手术。

谢谢!谢谢!谢谢!

陶里卡苦练了半年的两个字,终于派上了用场。

这天,是2019年的春分,中国(重庆)短期专家组赴巴新执行医疗创新任务的首个工作日。

此刻,南太平洋的风,正轻拂过莫港总院的花草树木,它们禁不住连连点头,仿佛都在说着两个字:

谢谢!谢谢!谢谢!

巴新,是重庆受命代表国家派遣中国援外医疗队的第一个国家。

重庆有三支以“中国”二字打头命名的医疗队伍。受国家委托,从2002年开始,截至目前,重庆共派出10批100余名援外医疗队员赴受援国执行国家卫生援助任务。

中国(重庆)短期医疗专家组苟欣教授(中坐者),在中国第九批援巴新医疗队队员协助下,正为巴新患者进行泌尿外科手术。

巴新的中国“员外

太平洋彼岸。美丽的海岛。红珊瑚、天堂鸟、金枪鱼……

它,就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

2002年,33岁的张劲松第一次肩负使命,踏进位于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的莫港总院之前,有着常人一样对远方的憧憬与好奇。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几百个部落在此形成文化冲突,现代文明的工具却沿用着古老的使用方式。治安实在不容乐观,上、下班必须结伴而行,中国医疗队的车窗,全部加固了铁丝网。一天正在上班,突然断电,室外发出异响,当地医生当即告诉“快躲藏”。事后张劲松发现,医院的外墙上,留下了串串弹痕。

驻地管理半军事化,工作之余严禁外出,电视总共两个频道,业余生活只能自找乐子。医疗队有医疗队的说法:你看白求恩医生支援中国的时候,艰不艰苦?柯棣华大夫到中国的时候,艰不艰苦?我们是国家八部委发文派来的,我们到这里,留下来,干起来,就能证明大国担当。

艰苦的环境,滋养乐观的精神。第一张乒乓球台支起来了;第一支太极拳队建起来了;第一块菜园子开辟出来了,辣椒、西红柿、藤藤菜,浇水、施肥、捉虫,园里四季常绿……

援外”医生,便这样成了“员外”医生。张“员外”、李“员外”,喊着顺嘴而亲切。

田园牧歌并不代表莺歌燕舞。

登革热,急性传染病,病情发展迅速,重型感染者可能24小时内死亡。

张劲松身任队长,第二次踏进莫港总院的时候,时逢巴新登革热疫情大面积爆发。中国医疗队如临大敌,然而也未能幸免。2016年5月6日,医疗队副队长、骨科专家何盛江首先病倒;连着,肿瘤内科医师邓红彬中招;晚上8点,张劲松也出现感染症状……

10名队员先后有7名感染。

当3名健康的队员要求留下来照顾患病队友时,张劲松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

当时就想,如果就这样死去,队友家属那里没法交待,国家任务没能完成,没脸向国家交待。

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命令健康的3名队员继续去医院上班,7名感染者开展自救,症状轻的治疗症状重的。张劲松带着高烧,楼上楼下无数次往返,挨着给患病队友输液。

关键时刻,祖国给力!

驻巴新使领馆悉心关照,国内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让中国医疗队最终战胜疾病。一个月后,7人奇迹般康复,重返工作岗位。

作为口腔科专家,张劲松第一次援外,为莫港总院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口腔科团队,培养了一名该国著名的口腔外科专家,为巴新人嗜好槟榔与口腔癌之间设置了有效屏障。第二次援外,他完成了3000人的门诊及150余台大手术。

2017年,全国“大爱无疆——最美援外医生”评定,他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接见。

大手术最能体现我们的医疗实力。除了医疗技术,我们还留下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他这样总结自己的4年援外生涯。

他的这句话,黄警锐深以为然,迅速产生共鸣。

黄警锐2018年才从巴新回国。

为女婴取名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

2017年7月5日,黄警锐接到新生儿病房医生的紧急求助,迅速前往会诊。患者是名女婴,脑后巨大囊肿,比她的小脑袋还大两倍。囊肿已然破溃,若不及时手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难题在于:巴新医生从未见过此种病例,顾虑重重,女婴只有半个月大,手术风险极高。而只有手术,孩子才有一线生机。

面对鲜活幼小的生命,黄警锐不想放弃。精确评估,充分论证,反复沟通,精细方案。

第二天,紧急手术。术中出血,血压急降。快速止血,精准操作。手术成功之后,女婴因为年龄太小,营养不足,伤口破溃,脑脊液漏,危及生命……

九死一生。8月18日,女婴出院,她的妈妈,提了一个要求,希望黄医生给女儿取一个中国名字,让她终身铭记中国医生。

黄警锐非常乐意,为女婴取名:木兰。

木兰辞》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齐这些装备,勇毅的木兰就出征了。

中国医疗队派往巴新,转眼已是17年。17年里,以“三年对口医院”“短期专家组”“中医中心”等方式,为巴新医治患者达近10万人,开展实施近100项临床新技术,有力执行了中国政府与巴新政府签署的议定书,圆满实现了“扩大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南太地区影响”的使命任务。

中国(重庆)应急救援队在尼泊尔救治伤患。

巴巴多斯的中国“棒棒

许多的时间节点,都可以刻入生命的年轮。

所有的日子中,2013年8月16日这一天让我永生难忘。”张双菊说。

这一天,作为全国卫生援外先进个人,她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她小心翼翼拿出那天的珍贵合影。照片上的她,秀发轻挽,神采飞扬……

有一种情感,朴实,却很久远。有一种誓言,无声,却很震撼。有一种坚守,寻常,却很勇敢。

2002年11月13日。

2010年11月15日。

2016年12月12日。

以上三个“张双菊时间”,是她前后三次援外的出发时间。

没想到,这位“老员外”在第三次援外时,遭遇了“冷板凳”。

巴巴多斯位于加勒比海地区,风光旖旎,气候宜人,人均GDP1.7万美元,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受国家委派,从2016年开始,重庆向该国首都布里奇顿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派出医疗队员。

经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客观存在。伊丽莎白女王医院通知:中国医疗队到达3个月后才能开展手术。

你了解不?重庆有种职业叫‘棒棒’。‘棒棒’坚韧不拔,从不被动等活儿,总是主动揽活儿。”张双菊说。

拉活儿”的过程,队员各显其能,精彩纷呈。

出生于巴巴多斯的三栖明星蕾哈娜,2012年为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捐赠了一台先进的核医学显像设备。由于没有核医学专科医生,这台昂贵的设备近乎“摆设”。中国医生一到,立即“组装”,设备马上焕发生机,心脏显像、甲状腺显像、肾脏显像……效果立现。

医院质疑传统中医。队员们自己当“”,针灸先扎“自己人”,再“引诱”对方医生“上钩”。对方医生感觉奇好,进而主动宣传,病人越来越多,传统中医以其神奇疗效,令当地民众崇拜不已,以至这批医疗队员“换防”时,对方医院提出:余下的病人,请你们“打包”带回中国治疗。

张双菊记得许多队员的“第一例”。队员自己更记得那些“第一例”。

罗诗樵在巴巴多斯抢救的第一例病人,是位突发中风的中国人。到位的沟通,娴熟的动作,精湛的技术,成功的抢救,当即赢得医院的赞许信任。当他成功完成医院有史以来第一台腹腔镜巨大肝血管瘤、胆囊切除术后,完全得到了当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患者送给他的感恩卡,写着“你是上帝派来的守护天使”。

2017年5月,罗诗樵为该国一位商界大亨及娱乐界名人成功实施结肠癌肝转移切除术,按照该国“规矩”,患者付给罗诗樵1万巴元。罗诗樵将钱捐给了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并要求将此笔经费作为资助该国青年医生到重庆进修的费用。如今,有两名巴巴多斯青年医生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进修肝胆外科、血管外科,还有一人自费前来进修乳腺外科。

此前,巴巴多斯医生都是派往英国、美国、加拿大进修。

罗小辑成功完成的是一台颈椎肿瘤切除术。行家都知道,那台手术的难度极高,要横跨两个椎体,暴露椎动脉,在骨组织里动刀,还不能伤及神经和血管,在国内属于难度最高的四级手术,在巴巴多斯,是其医疗史上的第一例。这个“第一例”成功后,医院主动提出,每年由该院承担旅费,邀请罗医生回院短期开展脊柱手术。

此前,这样的邀请仅限于欧美知名专家。

胡宁在巴巴多斯开展临床医疗、教学工作期间,曾经指导当地医生瑞本,为他打开了中国文化之窗,成为他人生第一个中国文化介绍人。2019年春节,胡宁的微信上收到了瑞本发来的一段话:4月,我将携妻子及3个孩子赴重庆进修骨科。因为我们全家都喜欢中国文化。

关于刘小男的故事,则是万米高空上的一次奇遇。

2017年7月11日,从法兰克福飞往巴巴多斯的航班,正穿越北大西洋上空。突然,一名空姐紧张地求助一群衣服上印着中国国旗标志的乘客。原来,一位乘客突然呼吸困难,需要紧急医疗救助。请示队长同意,履行相关程序后,刘小男快速评估,立即对症处理。十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一路关切,直到巴巴多斯,机组、乘客、患者家属向这群中国乘客竖起了大拇指。当他们弄清,这群中国人,恰好是中国第二批(重庆)援巴巴多斯医疗队队员时,坚持向队员们赠送了两瓶香槟。

我感到,医术的、国家的、民族的尊严,病人的信任,是等不来靠不来要不来的,是干出来的。”张双菊感慨。

中国医生派往伊丽莎白女王医院,完成了中国向发达国家派遣医生的“破冰”之旅。医疗队为该国带去了许多新技术,在许多领域开创了第一。采用的微创手术方式,得到了当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带去的中医针灸,以其神奇疗效,赢得了他们的崇拜。中国医疗队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坚韧的精神,赢得了患者赞誉,诠释了大国担当,为中巴友好关系写下了新的一页。

棒棒”医生,以“棒棒”精神,赢得了“真棒”的赞誉。

巴巴多斯伊丽莎白女王医院麻醉科全体医生为张双菊举行告别聚会。

尼泊尔的“中国力量

有时候,一年很短。有时候,一天很长。

今年30多岁的黄春,历经汶川、玉树、尼泊尔等三次抗震救灾。

他就这样打开了“杜力克记忆”。

2015年4月25日,与中国一山之隔的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受国家指令,重庆市紧急抽调56名精干力量组成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前往震区,开展救援。

15天时间,短暂而性命攸关;20顶帐篷医院,简陋狭小,但故事感人至深。

他说,刚刚抵达加德满都杜力克镇的中国政府医疗队营地,便接手了第一台手术。

受伤的沙莱特曼家住距离杜力克26公里外的达普扎,在两位兄弟的护送下,前往杜力克寻求中国医生帮助。

虽然达普扎也有几个国家的医疗队,但人们都愿意将伤员送到相对较远的杜力克来。

拿马特是加德满都的一名警察,也是杜力克中国政府医疗队的一名志愿者,通过和沙莱特曼的交流,他了解到,中国政府医疗队以精湛的技术和对病人友善的态度,在加德满都周边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为了让中国医生给自己治疗,沙莱特曼忍着剧痛,和他的两个兄弟步行了6个小时,于当晚19时30分到达杜力克。

救援前线是没有手术台的,只能在离地40厘米高的行军床上进行手术,我们的医生,只能跪在地上操作。

当时除了络绎不绝的余震,还有非常恶劣的天气,白天,杜力克的室外气温接近40℃,帐篷内密不透风,犹如一口焖锅在太阳底下暴晒。夜里,气温又陡降到不足10℃。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医生和病人的沟通很多时候都是连比带划。

然而,随着重庆领队一句“生命至高无上”,第一台手术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开始了。

40分钟过去了,手术终于成功了。全程跪地的手术团队汗流浃背,下肢麻木、无法起身。沙莱特曼一家千恩万谢,跷着大拇指连连说:“中国,OK!

在杜力克,除了要面对每天繁重的医护工作,更让人揪心的,是随时随地发生的余震。”黄春仍然沉浸在记忆中。

5月12日12时50分,7.5级强震突如其来,帐篷医院恍如波涛中的一叶扁舟,上下起伏,左右摇摆,杜力克当地民众蜂拥着从各自的砖房、木板房、帐篷里往外奔逃。

突然,距医疗队营地不到200米的地方,一栋两层楼高的砖房墙壁坍塌,烟尘漫卷天空……然而,面对眼前的17名尼泊尔伤员,我们的医疗队员来不及恐惧,更没有逃生,而是专心伏在抖动如筛米的手术台上,安抚病员,照常手术。

此刻,营地四周尘土飞扬,睁不开眼,吸一口气,鼻里全是灰。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听见,大地“咔咔”作响,房屋的倒塌声、恐惧的尖叫声、痛苦的求救声此起彼伏。

地震中,通讯中断,医疗队音信全无。

8小时之后,通讯恢复,队员但阳打出了第一个电话。当天是她母亲的生日。因为不忍心83岁的母亲为自己担心,但阳只好骗母亲说自己是去上海培训。此时,身在尼泊尔的但阳一句“妈妈,生日快乐”还没说完,早已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队员顾敏,是这次救援队里唯一的放射科医生。穿着防辐射服在高温下工作,由于天气炎热大量出汗,他每天喝下六七瓶水都不会上一次厕所。简陋的放射防护和近距离摄片,使他在尼泊尔2周所接收的辐射等同于正常工作时5年接收的辐射剂量。他的妻子临产,但他毅然前往尼泊尔执行这次危险任务。他说,我这样做,就是要让我的孩子,因为有个这样勇敢的爸爸而感到骄傲。

人在什么时候会特别爱国?”黄春自问自答。

他说,胸前佩戴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身穿印着“中国”二字的统一队服的时候,就总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个体。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代表着中国,代表着祖国的荣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无上的光荣。

中国医疗队千里驰援尼泊尔,门诊诊疗737人次,实验室检测587项次,开展各类手术148台次……在诊疗中,实现了零差错、零纠纷、零不良事件,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打胜仗,零伤亡”目标。

不是尾声

援外的日子,或是工作繁忙,精疲力竭;或是鸡飞狗跳,声声警报;或是情况偶发,无法预料;或是余震不断,地动山摇……

队员们不是钢铁侠,也是肉体凡胎。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力量使队员们屹立不倒,奋然前行?

我想,队员黄春说得对。

当心中飘扬着五星红旗,当胸前印着“中国”二字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是一个个体。

那是一种用忠诚、用实干、用担当凝聚成的洪流,那是一种用纪律、用规矩、用信心凝结成的信仰,这洪流势不可挡,这信仰坚不可摧。

因为它的名字,叫中国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重庆市人口宣教中心提供

原标题:白衣“员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