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学霸:重大第五任校长百页笔记不打一个墨疤

20.03.2015  09:26

  何鲁(1894-1973),四川省广安县人。数学家,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曾破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

▲何培炎展示何鲁笔记

▲笔记字迹依然清晰

  将法文的物理、化学教科书倒背如流,100来页笔记不打一个墨点……做到这一切的学霸,是重庆大学第5任校长,数学家、教育家、诗人何鲁。他生于1894年,和周恩来同批留学法国,是第1个获得数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25岁就攻克世界数学3大难题之一,成为蜚声中外的数学家,1973年去世。

  昨日,何鲁的幼子何培炎来渝,决定捐赠一批珍贵文物给重庆。他向重庆晚报记者展示了父亲100年前的笔记,重庆晚报将为读者们独家解读他背后的故事。

  学霸老师

  100多页笔记不打一个墨疤

  这本笔记封皮是红色的,四角已经磨损。打开它,可以看到扉页用工整的楷书写着“微积分学理解”“民国四年春”等字样,下方还用法文写着何鲁的名字。

  “这本笔记是父亲留学法国时记下的,至今刚好100年。”何培炎说。翻开笔记,漂亮的法文在百年后依旧清晰如昨。厚厚一本笔记,没有一处涂改。

  何培炎介绍,父亲刚到法国时,法文并不好。大学的物理课老师是爱因斯坦的一个学生,喜欢抽学生起来提问,中国留学生被点名后,常常答不上来。假期来临,这位老师专门叮嘱中国留学生假期别休息,利用假期好好补课。何鲁觉得很丢脸,假期第一天,他就去查字典,把课上那些艰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全部查完。新学期开学,老师一如既往爱提问,问到何鲁的时候,他对答如流。“那个老师怀疑地问我父亲,是不是以前故意装傻。”此外,除了法文,他还会英、德、俄等语言。

  学霸学生

  老师帮他审阅《堆垒素数论

  何培炎说,1919年父亲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任教。他的学生中,就包括严济慈、钱三强、吴文俊等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我父亲虽然没有正式教过华罗庚,不过华罗庚一直都承认,父亲是他的老师。

  上世纪40年代,华罗庚写出了名著《堆垒素数论》。国民政府找到了在重庆大学任教的何鲁,请他帮忙审阅。何培炎回忆,那时候他们家还住在现在的文化宫旁一栋二层小楼里,正是重庆的炎热夏天,父亲一边挥汗如雨一边看书稿。不仅是看,何鲁还动手,用毛笔字把《堆垒素数论》抄写了一遍,整整12大本。

  “没想到,这抄写版后来还给华罗庚救了急。”何培炎说,后来华罗庚这本专著准备出版,没想到原稿丢了。何鲁听说了这件事,回到住处后,就去邮局把当年抄写的书稿寄给了华罗庚。何培炎说,后来他们还收到了华罗庚写来的感谢信,信的内容他至今记得:“先生重视学术,审阅生之拙作《堆垒素数论》时,笔录一份,现将原稿奉还,万分感谢。

  结缘山城

  参与创办重庆多所学校

  “重庆的好几所学校,都和我父亲有关。”何培炎介绍,1931年,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何鲁,受聘到重庆大学理学院担任院长,参与重大创办,直到1957年离开。除了中间离开重庆筹建国立云南大学的1年多时间外,20多年里,何鲁一直生活在重庆,担任过巴蜀中学校董、中华路小学校长,参与创办了蜀都中学。

  在何培炎这次带来的父亲遗物中,有一件堪称传家宝,而它和重庆渊源颇深。这是一幅10米长卷,装裱着刘伯承元帅亲笔写就的两首五言绝句。何培炎说,这是1950年五一劳动节,中共中央西南局宴请社会贤达,他的父亲也在受邀之列。宴席上,刘伯承请相识多年的何鲁赋诗留念,何鲁当场就应邀作了两首诗。当晚,刘伯承写了两首和诗,第二天让人送给了何鲁。

  这样一件传家宝,以后大家有望在重庆的博物馆看到。何培炎说,他将把这幅长卷捐给重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