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灿烂辉煌的巴文化 如何才能在巴渝大地延续?

03.11.2015  07:56

  巫山博物馆再现的当年巴人生活的场景。 记者 梅垠 摄

  ●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足以媲美中原文化的古老文明

  ●巴人不仅对今天巴渝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影响深远,其尚武、勇猛的民族特征,同样影响着今天的重庆人

  ●但两千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深秋时节,九龙坡区巴国城,一幢外形为仿古城楼的建筑,在车水马龙中有些寂寥。

  这座目前国内唯一专门展示巴人、巴国、巴文化的中型博物馆——重庆巴人博物馆,前来探访的人似乎并不多。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迎面两具5米长的巨大船棺交错悬于空中。船棺静默,似乎讲述着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这往事,是这两具船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掘于巴县冬笋坝(今属于九龙坡区)巴人晚期墓葬中;这往事,是考古学家通过对巴人晚期墓葬的发掘,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千百年来只存在于历史文献和传说中的巴族,正从历史的深处走进现实……于是,学者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的“巴蜀文化”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巴文化”的概念。

  曾经,古代巴人在长江流域创造了足以媲美中原文化的古老文明,可两千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巴山渝水间,灿烂辉煌却又像谜一样的巴文化,是否有遗迹留存至今?

  西南有巴国

  关于巴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山海经·海内经

  关于巴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由此可见,巴人作为一个民族的出现,能提到传说中的太皞(传说中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时代以前。”重庆巴人研究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说。

  《山海经·海内南经》也曾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在管维良看来,孟涂莅讼的地方就是巴人聚居的地方。

  宋代历史地理学著作《舆地广记·恭州》条载曰:“巴县(今渝中区)古巴子之都,本江州,古巴国也。”也就是说,巴族还以江州为都城建立了巴国。

  然而,两千多年前,在诸多历史文献中都曾有过记载的这个古老民族突然神秘消失。“关于巴文化的很多问题,学者们众说纷纭。巴文化博大精深,但要给它下个确切定义非常困难。”管维良说。

  他认为,仅是巴文化独具特色的部分,就包含六个方面:一是农副业生产,如水稻、柑橘、蒟酱等;二是手工业生产,如煎煮盐泉制盐、酿酒、丹砂开采等;三是生活习俗,如崖居、以船为家、椎髻等;四是文化习俗,如巴渝舞、竹枝歌、跳丧鼓、青铜錞于、巴蜀图语等;五是宗教习俗,如白虎图腾崇拜、鱼凫图腾崇拜、竹图腾崇拜等;六是埋葬习俗,如船棺葬、悬棺葬、土坑木椁墓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启动、文物抢救工作的展开,诸多巴文化遗址在峡江地区被发现和挖掘,如巫山双堰塘遗址、云阳李家坝遗址等,巴人在长江流域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其真实面目逐渐从历史文献和传说还原在了众多的考古发现中,更逐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巴人很多文化习俗留存至今

  巴人尚武、勇猛的民族特征,影响着今天的重庆人

  那么,曾经灿若星河的巴文化,在巴渝历史上,留下了什么?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巴族的起源与盐密不可分。‘咸鸟’即盐鸟,运盐之鸟。”管维良表示,如今重庆地区很多人都称盐为‘盐巴’,可见巴与盐的特殊关系。

  在最强盛时期,巴国疆域北接汉中、东至奉节、西到宜宾、南达贵州北部。“今天,重庆的峡江地区,依然留存有很多古盐场。”管维良介绍,无论是曾经盛极一时的云阳云安古镇,还是曾经富甲一方的彭水郁山古镇,都与盐、与巴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白兔井是云安盐场最古老的盐井,被称为川东诸盐井之‘祖井’。”云阳县文管所所长温小华说,从汉代至清代都在开采使用的云安盐场,当年有大大小小的盐井100多口,除了白兔井以外,至今仍留存有几十口。

  巫山县城对面、长江南岸,巫峡镇南陵居委会的山坡上,有一条蜿蜒上山的小路。

  这是始建于唐代、全长约12公里的南陵古道。

  “在过去,这是巴盐入鄂的古驿道。”古道起点,巫山县文化委副主任张潜描述着当年古道上熙来人往的繁忙景象。

  峡江地区,至今留存的古盐道为数众多,或隐于深山密林中,或蜿蜒于崇山峻岭间,或攀爬于悬崖绝壁上。这些古盐道,像纵横交错的血脉,成为古代巴国赖以强大和发展的命脉。

  除此之外,巴人的很多文化习俗也留存至今。

  “在饮食上,巴人爱吃辣的习惯延续至今。”管维良介绍,巴人的辣味,来自于自己制作的蒟酱。蒟,又名辛蒟,食之能健脾胃,通结气帮助消化。

  此外,巴人尚武、勇猛的民族特征,同样影响着今天的重庆人,管维良认为,“重庆人性格耿直、豪爽,也与巴人能征善战、天性劲勇、刚猛剽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云阳李家坝、涪陵小田溪等巴人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剑、矛、戈、钺等青铜兵器,由此也可佐证,巴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尚武民族。

  此外,长江师范学院教授曾超认为,民间传说中的巴蔓子将军,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也是重庆人民重义气,讲诚信,护国爱民,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当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巴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巴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

  由此,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

  巴人尚武也善舞

  专家建议打造一台大型巴渝舞剧

  古代巴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情况又如何?

  当年三峡工程启动之后,尽管很多巴文化遗址都随之沉入水下,不过,在考古专家的抢救下,大量文物被发掘出来,“搬家”到已有或新建的博物馆里。

  涪陵小田溪巴人墓群遗址还修建了小田溪巴人遗址博物馆,与当地的芙蓉洞、小溪风景区等连成了一条旅游线。

  重庆巴人博物馆也不再局限于坐等游客上门来参观和体验,该馆工作人员还主动走进中学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重庆人自己的“”。

  在巫山县人大常委会的倡议下,今年7月,社会各界人士捐资近200万元用于修复南陵古道,目前已动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古道两侧打造“驿路梨花”乡村旅游景点。

  “巴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只不过现今真正研究巴文化的学者并不多;此外,大量文物上出现的、有可能是巴人早期文字的特殊图案和符号至今未能被破解,这些因素都导致我们对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限,也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管维良认为。

  “巴人尚武也善舞,连出兵打仗也会跳武舞,还配以錞于、鼓等乐器震天撼地的声音,在气势上已经压倒敌人。”三峡文化研究学者胡亚星说,只可惜这种被称作“巴渝舞”的武舞已经失传,只是在巴人后裔——土家族的摆手舞中有一些遗存。

  由此,管维良建议打造一台大型巴渝舞剧,以“武王伐纣”为主题,让失传的巴人武舞再现。“巴人武舞很适合展现恢宏的战争场面,虽已失传,但基本特点是‘着戎装、舞干戚’,而且舞蹈编排还可从摆手舞中借鉴一些元素。”在他看来,这样一台巴渝舞剧可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去演出,有利于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