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说自己吃过真正的綦江北渡鱼? 侏罗纪时期才有!

01.04.2015  10:13
【摘要】 虽然两种鱼被人们发现的地点都在綦江北渡,但现存于綦江博物馆的綦江北渡鱼化石与现在的江湖菜“北渡鱼”是两个相距甚远的鱼种。

綦江北渡鱼化石

  陈列在綦江博物馆的北渡鱼化石,3月18日被科学家正式命名为綦江北渡鱼。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綦江区国土房管局了解到,加拿大艾伯塔大学艾莉森·M·莫莉(Alison M. Murray)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邢立达等学者历时4年联合完成此次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期著名权威古生物学术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上。

   距今已有1.5亿年历史

  科学家表示,根据綦江北渡鱼的骨骼特征,綦江北渡鱼是鳞齿鱼类中的新属新种。“缺乏强烈的鳞片脊、背鳍缘可能缺乏棘状鳞等骨骼特征都是綦江北渡鱼独有的,而这些特征使得綦江北渡鱼区别于世界上其他鳞齿鱼类。”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邢立达说,这块綦江北渡鱼化石源自于侏罗纪晚期,距今已有1.5亿年历史。

  邢立达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綦江北渡鱼为淡水鱼类,属于全骨鱼类中的鳞齿鱼类。鳞齿鱼类现已全部灭绝,其化石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在我国,也有部分鳞齿鱼类化石发现,但大多数为一些零散鳞片,保存较破碎,像綦江北渡鱼这样保存较完好的化石并不多见。

  綦江区国土房管局副局长王丰平表示,綦江北渡鱼的发现与命名,对重建重庆地区的侏罗纪古生物动物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近期发表的蜥脚类綦江龙一起,綦江正逐渐丰富自己的“侏罗纪公园”,为打造恐龙经济攒家底。目前,綦江北渡鱼正在綦江博物馆展出。

   与江湖菜北渡鱼为不同鱼种

  王丰平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綦江人习惯把綦江与江津交接的地方,描述为“北渡”。以前,这里的一些人靠打鱼为生,并根据口味爱好,将现剐的野生青鱼放入锅中,撒上大把辣椒、花椒、大蒜和一些特有调料,再淋上沸油。这样做出的鱼不仅肉质鲜嫩,而且很入味。此种做法在当地得到推广,后经一些来此经商的客人或过路司机广为宣传后,北渡鱼逐渐有了名气。

  现在的江湖菜“北渡鱼”是否就是存于博物馆的綦江北渡鱼的后代?邢立达说:“重庆常见的青鱼属于真骨鱼类中的鲤形类,而綦江北渡鱼属于全骨鱼类,真骨鱼类和全骨鱼类是并列关系。”邢立达解释道,虽然两种鱼被人们发现的地点都在綦江北渡,但现存于綦江博物馆的綦江北渡鱼化石与现在的江湖菜“北渡鱼”是两个相距甚远的鱼种。

   牙尖头大凶猛肉食鱼

  “研究团队根据綦江北渡鱼的骨骼特征,近期由恐龙星际·古生物精确复原中心重建了綦江北渡鱼的三维复原图。”邢立达说,綦江北渡鱼的牙齿小而且尖锐,就像一颗颗钉子。而这条鱼化石属于成年鱼,鱼鳍形状呈扇形,全长60厘米,头占全长的20%,也就是说它有一个相对大的脑袋。

  莫莉教授表示,綦江北渡鱼以生活在水底的厚壳无脊椎动物为食,比如螺蛳之类。在分类上,鳞齿鱼类属于全骨鱼类。鳞齿鱼类全部灭绝了,目前幸存的全骨鱼类只有雀鳝和弓鳍鱼类。可以说綦江北渡鱼的远亲就是雀鳝和弓鳍鱼类,它们都是非常凶猛的肉食性鱼类。

   死亡后暴露时间短

  邢立达告诉重庆晚报记者,这块化石虽然很完整,但也有些损坏。以此可以推断出这条綦江北渡鱼可能死亡后没有被沉积物掩埋,而是暴露了较短时间,遗骸被食腐动物或其他因素破坏。

   鳞片坚硬如人的牙齿

  邢立达说,綦江北渡鱼的鳞片呈菱形,长约1厘米。整条鱼都覆盖着闪亮且有很厚珐琅质的鳞,像盔甲一样保护着自己。这些珐琅质硬度与人的牙齿相当。

  虽然有坚硬的鳞片、锋利的牙齿、健硕的躯体,但莫莉教授表示,綦江北渡鱼也有自己的天敌。鳄类是它们最直接的威胁,肉食恐龙也是有可能捕获綦江北渡鱼的。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郝瑶 图片由綦江区国土房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