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老刘闲不住 给小区写了15年黑板报

16.06.2015  09:28

刘进才老人将当天报纸上重要的内容抄写在黑板上,方便邻居阅读。

重庆晨报记者 雷键 摄

刘师傅,今天有啥子新闻哟?”昨天上午,沙坪坝松林路一处低矮的老房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半弯着腰坐在凳子上,拿着粉笔在墙上的黑板上奋笔疾书。

他叫刘进才,15年前开始每天在屋外的黑板上摘抄报纸上的新闻。说起自己的行为,刘进才微微一笑,“这是发挥余热的一种方式。

风雨无阻,黑板新闻从未间断

刘进才今年84岁,他一般只摘抄标题和导语,都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重要新闻。几块已经写好的黑板前,几位老者正仔细地阅读着。“乔石同志去世了噢。”一位老者拄着拐杖坐到墙角的沙发上,刘进才放下粉笔,也坐到老者身旁,两人开始谈论起来。

黑板是刘进才自己做的,他把捡来的废木板刷上漆,然后钉在屋外的墙壁上。每天将当天报纸上的重要新闻抄写到黑板上,以便周围居民及时知晓。

后来一块黑板不够用,我又捡来几块木板做成黑板。”刘进才说,由于唯一的女儿住在江北,每天抄写新闻就成了他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出大太阳,他都会准时起床阅读报纸、誊抄新闻,屋外的黑板也从起初的1块增加到如今的9块。

自学书法,居民有事请他代笔

送走老者,刘进才放下粉笔继续抄写新闻。刘进才说,刚开始写黑板时自己的字迹并不工整,于是买来正楷的字帖临摹,慢慢地字越写越好,每天早上来读报的人也越来越多。

2004年左右,每天来看黑板新闻的人最多。”刘进才说,那段时间每天一大早都聚集十几个人,也就是那段时间,黑板数量猛增到9块,他还找来木板钉成板凳,方便大家坐。

近年来,由于手机应用的发展,每天早上来看新闻的人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上午也就一两个人经过时顺便看看新闻。不过,刘进才每天在黑板上抄写新闻的习惯没有因此改变。

有的邻居说我字写得好,有时需要写点什么都让我代笔。”说起自己的字,刘进才有些自豪。在他的摊位外悬挂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租房信息。刘进才说,这些都是替周围居民写的,一是这里当道,二是觉得他字写得好。

经历丰富,曾书写20万字自传

我就是感兴趣。”刘进才笑呵呵讲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小学读了两年就去参军,退伍后到过不少单位,但从事的工作都是与宣传相关。其间,他曾花10年时间写了20万字的自传。

我就是喜欢写。”刘进才说,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由于没上几年学,硬是不服输地强迫自己一定要学点东西。

15年来他坚持不懈地书写,虽然邻居换了不少人,但每当新邻居看到他整齐工整的字时,总会竖起大拇指。“这里离重庆大学近,还有不少留学生来参观。”刘进才拿出一盒粉笔,由于每天要大量地书写,一盒粉笔只能用3天,他却不以为意,“这既是我的兴趣,又能服务周边居民,这黑板报我还会继续办下去。

声音>

看看他们推荐的好邻居

郭女士:推荐彭东方

推荐理由:彭东方,女,60多岁,江北区大石坝街道大路社区石韵桂园小区。她多年来坚持组织周围邻里锻炼身体,教他们打拳。很多以前身体不好的人,跟她一起锻炼后,身体变好了,以前喜欢打麻将的人,也加入锻炼队伍。而且锻炼所用的所有器材都由她出钱,她热心为大家服务,几十年如一日,大伙都很敬佩她。

叶文柱:推荐冉龙斌和张建明

推荐理由:冉龙斌,男,48岁。他很热心公益事情,我们这栋楼下面没什么绿化,他带头搞绿化,现在很多树已经长大可以遮阴。他还经常带头制止周围的噪音扰民,我们小区搞端午、中秋、春节的聚餐活动,也都是他带头组织。

张建明,男,51岁。他是楼下开餐馆的老板,如果我们搞活动要吃饭,他就会专门歇业为我们腾地方,并且不收水电气费。

钟旭光:推荐李玉珍和李本英

推荐理由:2006年,我的爱人和两个儿子先后去世,在悲伤难过之际遇到了李玉珍和李本英两位好邻居,她们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不仅如此,她们还放下自己的工作来照顾我,我很感激。

郭先生:推荐苏明碧和柳军

推荐理由:我是沙坪坝区沙白街98号学林雅苑4单元的住户,因为我是一名残疾人,社区给我安排的志愿者苏明碧对我的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可以说是随叫随到。另一位是我的邻居柳军,他精通电器维修,我们家要是有家电坏了都是他帮忙,这么多年了都是免费修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