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相册】 “无声”世界里绘就多彩人生

15.05.2022  09:50

  一岁时,因为生病发高烧他失去听觉。六岁时,他拿起画笔。18年里,通过画画,失聪青年王找到与外界“沟通”的方式。2022年3月,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春天,毕竟还是春天》王睿个展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意库新邻里艺术中心展出。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刘巧 文

  此次展览展出近30幅作品,是王睿历经一年多时间创作的成果,凝聚了他18年来坚持绘画最本真、最原始的热爱。策展人崔新明为个展取名为《春天,毕竟还是春天》,来自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刘巧 文

  王睿在一岁时因高烧导致神经性耳聋失去听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父母倾尽积蓄,四处求医问药,却换来无法根治的结果。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如果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去认识世界,王睿要怎么与他人交流并融入社会?父母决定,培养一门兴趣爱好,让他能够有“一技之长”。六岁那年,王睿拿起画笔,开始了绘画之路。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进入大学以后,王睿并未因为学业而放弃兴趣。每天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找一个空荡的教室画画,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每天早上,王睿辗转两次公交抵达位于黄桷坪的画室,一个多小时的通勤时间对王睿来说,成为了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窗口”。王睿笑称,公交车就是他的“素材库”,通过观察乘客的各种表情,给他的肖像画创作带来灵感。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王睿喜欢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乘客:早高峰时期人们疲惫的神情,脑袋倚靠在窗户打瞌睡的姿态,喧闹但有序,繁忙却充实。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对王睿来说,绘画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在十几年的绘画生涯里,王睿一直在画,他把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感悟都倾注在一幅幅作品里,那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在这次个展上,王睿也为爸妈分别画了一幅肖像,那是他印象里年轻漂亮的妈妈和慈祥开怀的爸爸。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王睿说,由于从小听力不好,父母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于一岁的孩子来说,失去听力不仅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也会听不到自己的发音,慢慢会失去说话的能力。”为了训练他发声,母亲专门去买了一面大鼓,模拟声音产生之鼓膜的振动。击鼓、吹蜡烛、吹气球……最多的时候,王睿一天要练习发声上万次,父母都一直陪着他。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父亲为了能够给他配上一副价格昂贵的人工耳蜗,在外奔波赚钱。尽管有听力障碍,父母也没让王睿去特殊学校,而是选择在家自学。在父母的坚持与无微不至的关爱下,王睿顺利考上了大学,并且一直坚持绘画这门爱好,这是他与外界沟通,展示自我的方式。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13年前,我在一家少儿艺术培训学校教小朋友画画,王睿是我班上的学生。”回忆起初见王睿的情形,崔新明谈到。那时的王睿背着一个几乎等身高的黑色画袋,戴着黑框眼镜,右耳塞着一个肉色的人工耳蜗,沉默寡言但却全程投入绘画的样子给崔新明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时隔13年再次见到王睿时,发现他还在画画,虽然没有明确的绘画方向,但他对绘画最本质最淳朴的喜欢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人看到。”崔新明说,这么多年来,王睿为画画默默投入的时间、劳动密度,在那间偏远的画室里努力向绘画靠近的赤诚和决心,是他最想向大家展示的。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如今,跨越时间和空间,王睿将自己多年以来的绘画成果以画展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想让更多人感受到最本质的热爱与最淳朴的坚持,就如同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开篇所说那样:“尽管一见出土的小草就铲除,尽管烧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拼命砍伐树木,驱逐一切鸟兽。然而,就是在城市里,春天依然是春天。阳光送暖,青草蓬勃生长。”新华网 耿骏宇 摄 刘巧 文

  在工作室画画的间隙,王睿还在一家培训机构兼职美术老师,他想把自己从家庭汲取到的温暖,从绘画中感受到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他也坦言,自己以后想从事艺术教育类的工作,帮助更多的小朋友发现艺术的乐趣,坚定梦想的脚步。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刘巧 文

编辑: 李海岚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