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上游无污还有多远

22.01.2020  17:00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游客乘坐快艇在贵州省赤水市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游览(2018 年8 月13 日摄)王长育摄/ 本刊

    ◇过去上游不管下游的局面正在改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上游欠发展地区为保护生态所放弃的经济收益,未实现充分补偿,绿色发展面临资金缺乏

    6300余公里的长江,4500余公里的上游段绝大部分在西部地区,是守卫长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本刊记者在长江上游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采访了解到,过去上游不管下游的局面正在改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同时,记者采访发现,跨省共治依然存在难点,长江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上游欠发展地区为保护生态所放弃的经济收益,未实现充分补偿,绿色发展面临资金缺乏。

    专家和基层干部建议,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江河污染治理、谋求保护发展共赢等方面发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大刀阔斧去污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一条重要的支流,是贵州第一大河,沿河县是乌江进入重庆的最后一个县。记者近期走访看到,江水碧波荡漾。过去两岸发展网箱养鱼,水不仅发黄,还有刺鼻的臭味,这种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当地水务部门介绍,这里的水质常年可以达到Ⅱ类标准。

    “乌江在贵州境内的‘最后一公里’就在沿河,我们必须保护好。”沿河县县长何支刚说。2017年以来,沿河开展网箱养殖取缔和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拆除工作,拆除网箱16万余平方米,拆除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3个。

    地处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万州的三阳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18年的老牌化工企业,年产值超过2亿元。万州对地处长江岸边的三阳化工厂区进行了拆除,预计2019年内拆除完毕。

    记者近日在三阳化工厂区看到,一个个化学反应釜已被拆解,一台台废旧设备已被运走,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紧张忙碌,挖除剩余的地基和土层,拆除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300亩土地将实施生态修复,修复后将复绿60亩,另外240亩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截至目前,万州已促成三阳化工、九棱化工等6家大型化工企业停产或转型。万州区经信委副主任陈珑说,全区的水泥、电镀、造纸、煤矿企业或生产线也被关停。目前,全区已无钢铁、煤炭、电解铝、平板玻璃等污染产业。

    四川宜宾历来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金沙江与岷江在这里汇合后正式称为长江。由于历史原因,宜宾过去沿江部署了天原集团等五大化工类国企,是宜宾人口中的“五朵金花”。从2012年至2017年,宜宾市投入上百亿元对五大国企实施了整体搬迁,沿江也打造成了休闲绿化带。记者2019年11月中旬在江边走访时,见到一群冬泳爱好者正在畅游,岸边红色跑道上有市民慢跑。

    记者也发现个别“掉队”现象。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是贵州省贵阳市重要水源,也是乌江重要支流之一。在南明河下游乌当区东风镇新庄二期污水处理厂附近,记者看到,一个露天排污口排入大量污水后与南明河中的水“泾渭分明”,排污口附近恶臭气味明显。长江上游部分地区,仍存在受到生活污水、工业排放等污染威胁的现象。

    想方设法增绿

    尽管是冬季,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十二盘村还是满山翠绿。果园里,村民们忙着管护空心李。过去,村民毁林开荒,38座山头一度几乎被剃成“光头”,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山石裸露。当地村民日子越过越穷,曾有“有女不嫁十二盘”之说。

    “现在彻底变了,满山都是空心李,有的果农一年下来纯利润三四十万元。”沿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永兴告诉记者。通过退耕还林,十二盘村的森林覆盖率超81%。从贵州全省来看,2000年以来,森林覆盖率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目前已达57%。

    山上多种树,犹如修水库;下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记者在长江上游一些地方采访时,常听到干部群众这样说。贵州省榕江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永彰介绍,过去不太重视山林,砍得多、种得少,现在大家都觉得林子重要,榕江森林覆盖率达74%。

    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种植在石头山上的桃树、李树,让石旮旯、荒山坡变成了果园。村党支部书记田井付说,由于石漠化严重,村里过去的耕地基本都是在石头缝里,种庄稼难如登天。通过栽种果树,生态逐步得到改善。近两年,每户果农的经果林收入最少都在1万元以上,村民过上了比以往富裕的生活。

    2000年森林覆盖率大约为24%的四川,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8.83%,比1999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记者从四川省发改委获悉,四川取消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GDP考核,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多措并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赤水市以超过82%的森林覆盖率在贵州所有县排名第一。市林业局干部蔡明俊介绍,当地不仅有良好的生态,而且在贵州乃至乌蒙山区第一个脱贫摘帽,在保护中实现了发展。赤水市近一半的土地栽种了竹子,依托竹子发展“生态工业”,目前建设有家具、食品、造纸3个园区,2018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71亿元,其中竹产业53亿元,全市20万竹农人均增收3200元。

    跨省共治仍存难点

    跨省共治是长江上游污染防治的难点。采访中,四川省广元市介绍,广元从2015年至2017年连续3年遭受上游输入型污染,广元与上游甘肃陇南、陕西汉中建立了市级间的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还是存在地域壁垒、力量单薄等问题。

    专家指出,目前,跨省共治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赤水河流域。从2014年起,贵州毕节与遵义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遵义市和茅台集团连续5年共向毕节市提供1亿多元生态补偿金。毕节市关停、取缔、暂缓煤矿水泥等130多个企业和项目,并加大上游退耕还林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力度。

    2018年2月,这一模式拓展至云贵川,三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这也是长江首个多省份跨流域生态治理合作项目。经过三省共抓,赤水河水质从过去局部Ⅳ类甚至劣Ⅴ类到现在稳定在Ⅱ类。

    回忆共治之初,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刘新民说,“吵得脸红脖子粗,利益协调太难,方案最后是在国家部委的介入下才落了地。”记者了解到,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出台,明确到202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180亿元促进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但重点在相邻两个省,形成全流域共治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地处长江边上的西部某县县长说,为了治理生态,我们动辄几十亿元的投入,还拒绝几十上百亿元有环保压力的项目,确保了青山绿水。但是对我们这种一年只有几亿元收入的吃饭财政来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只能保运转,靠自我积累发展与东部的差距会更大。

    广元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说,川陕甘渝36个区县共同发起成立了“嘉陵江文化旅游产业联盟”,要打造长江上游践行“两山论”的示范带,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基金,我们能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

    邹自景等基层干部呼吁,西部要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关键点在于进一步建立完善流域全域生态补偿机制,大幅提高水、空气、公益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补偿的标准和额度,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地区的生态转移支付力度,在发展中保护才是长江上游建设生态屏障的长久之计。

    (本组稿件采写记者:李勇 徐旭忠 赵宇飞 江毅 王铭禹 姜辰蓉 黄浩铭 汪军)

编辑: 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