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刊文:重庆铜梁的原乡探索

17.07.2021  12:24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搞一个让人参观的‘盆景’并不难,难的是因地制宜、全域推进,这需要定力,更需要找准发力点、突破口。

以股份制和科技为特征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效发展,拉紧了农村产业链条,让集体经济重新归位,成为真正的实体经济。

原乡究竟有没有魅力?如果制造业还是那些小打小闹的小加工、小配件企业,就没有魅力!这需要改变招商方式,由单个‘摘茄子’变成‘挖红薯’,一挖一窝。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金涛 李松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搞一个让人参观的‘盆景’并不难,难的是因地制宜、全域推进,这需要定力,更需要找准发力点、突破口。”重庆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近年来,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重庆铜梁区致力于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工业振兴齐头并进,城市与农村同归原乡。

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像样的集群,找不到一家像样的企业,一直是铜梁发展的短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的区位优势,让铜梁迎来了破解工业荒的机遇,全力争取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铜梁被确立为小米生态链企业承接地,建成了智能制造产业园“小米公社”。

原乡,在铜梁越来越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炙手可热的概念。何为原乡?唐小平这样解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践行生态优先理念,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道法自然与以人为本统筹起来,对自然保持最大敬畏之心,以最少投入、做最小改动、收到最好效果,让铜梁的城市和乡村变成人们喜欢的样子。

近日,记者走进铜梁区,探寻原乡理念下铜梁城乡融合的路径。

铜梁原乡中央公园

回归原乡:山头不推 稻田不填

淮远河是铜梁人的母亲河,但这条河流曾经污染严重,河岸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成了铜梁人的“伤心河”。从2019年开始,铜梁下决心还欠账、补短板,推进淮远河污染治理,建成地下管网20余公里,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关闭沿河两岸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在此基础上建设生态驳岸10公里、滨水健身步道21公里,种植本土植物1000余种,打造城市绿地约60万平方米、生态湿地约35万平方米,建成面积达3000亩的原乡中央公园。如今,淮远河由过去的劣Ⅴ类水质到现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水质,重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原乡美景。

儿童不出城,便知稼穑事。2019年铜梁利用城区长期堆放垃圾的边角闲置地建成了望山公园、见水公园。如今,这里不仅种有成片的果树、美丽的花田,而且在蜿蜒的小溪边修建了茅亭、安上了水车,种上了绿油油的玉米和水稻。城里的孩子无需下乡,就可以耳濡目染地感受农耕文化。

走进铜梁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农家屋舍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这些美景由一条60公里长的绿道相串联,路面宽度统一设计为7至8米,干净平整。用彩色沥青铺出足够的步行空间,犹如一条彩带蜿蜒穿行,沿线处处成景,成为畅通城乡融合发展的“血脉”。

见水公园

在建设西郊示范片积累经验后,铜梁又因地制宜打造了乡村振兴安居示范片、淮远示范片,涵盖11个镇街、90余个村,面积近350平方公里。铜梁的奋斗目标是全域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在这个过程中,铜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积分制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推进“一化两改三不见”(美化庭院,改柴棚、改圈舍,不见白色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让乡村由“一处美”到“处处美”、由“一时美”到“时时美”。

铜梁坚持“串点连线、成片扩面”,全面发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全域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在集体经济组织里实现共同增收致富。

在铜梁,此城市已非彼城市。山头不推、稻田不填,尊重山形水势,顺应自然肌理,采用梳理手法,下足“绣花”功夫,农村更加天然纯净,城市更加温润宜人。

玄天秀水生态画廊

原乡效应:老乡留老家 集体唱主角

生态环境优美如画,带来的不仅是居民幸福感提升,也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铜梁以原乡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最大的成果就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到了实处。

近几年,铜梁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出台“给待遇、给政策、给出路”的政策包,吸引大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村任职创业。而乡村一旦成为人们喜欢的样子,游客也纷至沓来。有了人气,首先发展起来的是餐饮、民宿,激活了各类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又不断延长采摘、加工、电商直播等产业链。村集体、合作社等组织强势崛起,以股份制和科技为特征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效发展。这就是原乡效应,它拉紧了农村产业链条,让每一环扣得更紧,并让集体经济重新归位,成为真正的实体经济。

推窗即见绿,鼻尖有荷香”,铜梁土桥镇远近知名的农家民宿“原乡藕寓”,让更多年轻人有了一展想法的舞台。唐韵秋既当经理,又当服务员,很有闯劲。“品荷花香、吃全荷宴,我们这家民宿,打的就是荷花品牌。”点子不断的唐韵秋结合村里产业特色,向住宿游客推出田间捉鱼、钓虾等多样服务。

西郊乡村会客厅

在土桥镇高垭村,近千亩水稻田长势正好。谁曾想到,两年前这些土地还长着半人多高的杂草……“过去散户种稻,一亩倒亏200多元。现在村集体合作社规模种植,一亩纯利润是300元。”高垭村支部书记龙思勇说,越来越多的农民都想把自家撂荒地交给合作社种。目前村里撂荒地已基本清零。

龙思勇介绍,以前农民大多用锄头挖地,而合作社用的是旋耕机、无人机这样的新农具。“人工背药箱防治病虫害,一人一天最多30亩。我们一台无人机一天作业就有300多亩,效率大幅度提高。”龙思勇说,统一稻种、规范种植流程后,合作社的稻谷拿下了绿色认证,每斤大米比普通大米高出近1元。

西郊荷和原乡

不仅从科技、品牌中要土地效益,铜梁还根据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价值链,让土地创造更大的增值效益。巴川街道西来村正以爱情为主题打造休闲农业新景观。过去本是撂荒地的一座河中岛,现在种上了多彩的玫瑰,被改造为“玫瑰岛”,市民下乡就能体验“玫瑰之约”。西来村支部书记周英德介绍,乡村“爱情产业”带动集体经济组织有了近百万元收入结余,一个月有上万游客接待量。

西郊“玫瑰岛

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铜梁有近5万亩撂荒地被重新盘活,上演了新时代的《兄妹开荒》。很多山头本来荒草遍野、土质很薄,不适合种庄稼,村集体就开荒种上耐旱、耐贫瘠的果树、艾草,深加工产业链随即跟上。2020年,铜梁村均集体收入达30万元以上,入股农民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西郊绿道

本刊记者在铜梁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尽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老人居多,但村干部中的年轻人比重却很高,不少村支书都是有大学学历的本土人才。正是他们带头解放思想,把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区委组织部部长张波介绍,铜梁近4年来注重全域建强基层组织,建强带头人和年轻人“两支队伍”,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让寂静的乡村生动起来。全域推进基层治理,建好乡村振兴会客厅、讲习所、理事会,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让乡村更加和谐起来。

原乡魅力:“无中生有”的制造业迭代

铜梁的工业几乎没什么家底,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个像样的集群,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样的企业。这一度是唐小平最大的心病。“我们只有‘无中生有、别开生面’,把招商引资与搭建开放平台、打通开放通道、营造创新生态结合起来。”他说,“原乡究竟有没有魅力?如果制造业还是那些小打小闹的小加工、小配件企业,就没有魅力!这需要改变招商方式,由单个‘摘茄子’变成‘挖红薯’,一挖一窝。

铜梁高新区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态链企业之一,是全国智能门锁领军企业。经过铜梁招商团队的高效率专业化招商,云丁科技满意于原乡的优美环境和区位优势,2018年8月签约落户铜梁,不仅将相关配套企业引入铜梁,还将企业总部迁至铜梁。2019年5月,云丁科技在铜梁顺利投产。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云丁科技依然实现产值6亿多元。今年预计将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

依托“锁定铜梁”带动效应,铜梁与小米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铜梁全力争取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将铜梁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承接地,并建成了智能制造产业园“小米公社”。

西部美谷”是又一个另辟蹊径、“无中生有”的产业集群。2020年,铜梁秉持互惠共赢理念,与广东省广州开发区合作打造了广铜“一带一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区,并合力建设“西部美谷”美妆产业集聚地,涵盖研发、生产、包装、销售及品牌策划、检验检测、展示体验、新品推广、网络直播等全产业链,项目一期预计今年建成,未来有望形成500亿元产出规模。

西部美谷”效果图

优美的原乡,必须与高质量产业相匹配。聚焦补链、延链、优链,铜梁正在围绕主导产品引进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大的配套企业,与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研究院、研发中心,推进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从2016年到2020年,铜梁科技型企业由100多家增至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由30家增至95家,今年将突破110家,高新区的闲置厂房基本用完清零。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区位优势和优美生态环境,更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2017年以来,铜梁坚持刀刃向内、破题攻坚,抓住关键重点、强化系统集成,每年突出主攻方向,营商环境实现“一年一升级、五年五大步”:第一年,狠抓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集成创新,涉企审批时限由以前至少267个工作日压减到15个工作日以内。第二年,狠抓“互联网+综合窗口”服务改革,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联、一站办结”。第三年,狠抓承诺制信任审批,建立信用评价机制。第四年,狠抓“四零”审批和“四合一、四联合”改革,建成全市首个“企业开办无费区”。今年,铜梁在重庆率先实现政务服务智能“秒办”,通过“机器换人”、数据“跑路”,实现即审即签、秒间速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铜梁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田的实践说明,对一个地方来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永远是发展的最强动力。如何持续提升干部执行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长期课题。

原标题:《瞭望》刊文:重庆铜梁的原乡探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