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石柱:从黄水之“痒”迈向冷水之“养”
8月6日,重庆主城室外气温高达40℃,酷暑难耐。动车D6104满载着400多名乘客从重庆北站出发,70分钟之后,他们将到达200多公里外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然后前往高山景区黄水,去那里享受不到20℃的清凉。每年进入炎炎夏日,主城的许多老人小孩便如候鸟一般,迁徙黄水,纳凉避暑,逍遥世外。
对于游客而言,石柱是他们的天堂,是“天上的黄水”;对于石柱而言,游客是他们的贵宾,是“天外飞仙”。主宾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通”,就通出了“红”遍重庆乃至大西南旅游业的“黄水现象”。但黄水旅游人满为患之“患”亟待破解。
石柱之
喜
黄水景区到底有多“火”?
8月7日晚7时许,黄水镇政府会议室,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室内温度宜人,室外吹过徐徐凉风,穿短袖甚至觉得有点冷。镇党委书记向剑华正向我们一行记者介绍情况,黄水的夜生活开始了:楼下广场上传来广场舞DJ高分贝的口令,远远近近的歌声通过扩音器层层叠叠地传进会议室。熟悉黄水的同行介绍,室外黄水已是歌舞运动的海洋。
据介绍,黄水有数十个游客自发组织的广场舞队、器乐队、声乐队。由于场地不够用,又大多是昼伏夜出,争抢晚饭后的黄金时间排练演出,以前各个娱乐团队经常发生纠纷,后来政府出面协调,登记排队,方才有序开展,各归其位,各得其乐,乐乐与共。
室外的喧嚣声太大,谈兴正浓的宾主只能提前结束座谈。向剑华摊开双手说,每到避暑旺季,镇干部们要加班开会,都得等到晚上9点坝坝舞收场之后才能召开,否则根本找不到一张安静的会议桌总结工作安排任务。
我们走出镇政府,前往“天上黄水”大剧院观看同名歌舞剧。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这短短一公里的路程将是你非常难得的人生体验。整条大街都是满满当当的人,据介绍,小小的黄水镇街上,当天挤了十七八万外地游客。如果是周末,这个数字将突破20万。而石柱县城的居民才10万人。
盛夏时节的“黄水之夜”堪称奇绝景观,白天蛰伏在室内躲阳光躲紫外线的游客们,此时经过一天的养精蓄锐,倾巢而出,涌上场镇,畅享清新空气,饱览美景美食,享受假日人生。挨家挨户的餐馆灯火通明,餐桌一直摆到街沿上。除了本地餐饮,还有新疆风味烧烤、西昌火盆烧烤等外地美食。美食摊上大多食客满座,生意爆好;来来往往的行人摩肩接踵,人挤人,人挤车,把车行道挤得很“细”,开车肯定没有走路快。我们一行十余人的队伍,在这一公里多的路上挤散了两次,通过发微信导航定位才收兵整队,重新集结。
第一次到黄水的记者不禁感叹,这样拥挤的人流,绝不亚于重庆解放碑、北京王府井鼎盛之时。
石柱之
惑
黄水“人满为患”背后的忧患
黄水自然资源丰富,平均海拔在13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4%,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使是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也只有21℃左右。辖区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大风堡、千野草场、毕兹卡绿宫、油草河、太阳湖、月亮湖等诸多著名景区。
黄水的避暑旅游,还得从10多年前说起,2004年左右,当地抓住乡村旅游的机会,打出避暑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避暑,2006~2007年,连续两届全市森林旅游节,提升了黄水的知名度。特别是2009年,沪渝高速建成通车,黄水旅游步入发展快速期,引进一些开发商在场镇周边修建了旅游地产,不少游客买房避暑,人数逐年增多。
与游客增多相对应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管理跟不上。为了保障20万名游客的吃住行,黄水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不断扩大供水、供气、供电、垃圾清运、污水处理保障能力,开通公交车,修建停车位,还是赶不上游客增长的速度。
“以停车为例,全镇停车位1万个,但是车辆达到4万辆,停车矛盾突出。”向剑华透露,供需矛盾带来大量的投诉,镇上的50名工作人员应接不暇,每到夏季,县里就要从各部门抽调上百名工作人员上山为游客服务,解决各类纠纷投诉。
与镇干部们疲于奔命相对应的是,黄水旅游度假的满意度也达不到游客的心理预期。多次来黄水旅游的四川游客朱光权深有体会,他说,黄水镇虽然环境宜人,但没有多少娱乐设施,过去只有“天上黄水”大剧院定期上演《天上黄水》,今年才有一个现代化电影院,大多数游客平日睡觉打麻将,外出游玩就是一双球鞋徒步走。因此一过夏天,大量游客下山离去,导致大量的公共资源闲置。
黄水避暑游,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处于瓶颈期。石柱之惑,需要全新的发展理念方能破解。
石柱之
智
转型康养 绿色崛起
石柱在黄水避暑游的瓶颈上思考。县委书记蹇泽西思路非常清晰。他说,由于历史原因,黄水镇缺乏规划,按照一般城镇来建设,没从旅游景区的高度来打造,因此存在着先天不足,无法承载比县城人口还多的游客量。冷水要吸取黄水的教训,面对中高端旅游市场,建设康养特色小镇,不再复制一个黄水出来,而是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不是去建一个旅游地产项目,要让游客留下来,不再单纯的观光、避暑,而是要深度体验,积极消费。
通过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石柱的发展主题定为“转型康养、绿色崛起”,正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建设康养石柱,以“绿色为本、康养为体、特色为魂”的发展思路,解了黄水发展之惑。
“黄水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前却走了一条简单的避暑路子,只有一季游。”对于未来,石柱县旅发委副主任马丽认为,黄水要与周边的康养特色小镇冷水镇、中华蜜蜂小镇中益乡协同发展,形成大黄水旅游环线,建设一批以产业为核心的康养集镇群、特色村,全力打造全域旅游,不断扩大“康养石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单一夏季旅游向四季旅游转变,构建起“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观林、冬季滑雪”的四季旅游产品新格局。这个新格局,既是黄水旅游的全新境界,也是“康养石柱,绿色崛起”的美好愿景。
石柱之
梦
冷水领衔全域旅游“四季歌”
在全域旅游的视野下,大黄水地区迎来了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紧邻黄水镇的冷水镇被县里规划打造“康养特色小镇”。跟黄水镇的瓶颈期相比,冷水镇则像一张白纸,旅游业刚刚起步。集镇上比较冷清,与热闹的黄水简直是“天壤之别”。冷水镇党委书记向建波比向剑华小两岁,两人还是本家兄弟,又一起在县委办公室共事多年。
“冷水是黄水景区的2.0版,我们围绕康养旅游做文章,目前相继完善了康养特色小镇的基本功能。”向建波透露,县里对小镇进行统一规划,6招打造康养产业,围绕高山、森林、草场、湖泊、田园、古镇、湿地公园等景观,打造“观养”胜地。
围绕土家特色康养小镇、休闲旅游地产、康养主题酒店、改善乡村民居等方面,打造“住养”世外桃源。围绕丰富多彩的山地户外运动、地方特色户外体育运动、全民健身活动等,打造“动养”乐园。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打造“文养”静地。围绕莼菜、乌天麻、蜂蜜、牛肉干、辣椒等食品,建设“源味石柱”品牌,打造“食养”天堂。围绕中药材精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打造“疗养”福地。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运动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打造升级版“黄水”,并为黄水减压分流。
冷水镇已建起了高原花海云中花都、西南最大滑雪场Let's go冰雪游乐世界、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未来还有国际康养运动游乐中心、黑天池湿地公园、雪源温泉、中国莼菜农业公园等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届时,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体验。
记者在几个景区看到,数千名游客涌进云中花都,或漫步在满山遍野的花海中,或体验云端廊桥、空中漂流、速滑、森林飞跃等惊险刺激游乐项目。
黄水景区是成功的,如果将一部分游客分流到冷水,黄水常年保持在10万人左右,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感会大幅提升。向建波在“老大哥”向剑华面前身段下得很低,他相信黄水、冷水携起手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1+1大于2,共同打造大黄水旅游景区。
向剑华也衷心祝福兄弟景区的美好前景。他说,未来3~5年是黄水的阵痛期,将对全镇规划建设进行深入梳理,提升城镇品质和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加文化内涵。此外,黄水的农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下一步将通过“保场镇、拓农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乡协同发展。
康养石柱,正从黄水之“痒”阔步迈向冷水之“养”。县长左军希望的那句广告语“要康养,到石柱”的推广语,正在从梦境走向现实。
专家
市场供给下功夫
破解黄水游难题
对于黄水避暑旅游火爆,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院长王宁教授认为,避暑是重庆市民刚需,每到夏季,就有不少市民外出避暑,据市旅发委统计,我市每年避暑人群达到500万人次,但是目前重庆避暑地不多,供需矛盾突出,而黄水镇依托集镇优势,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因此成为市民避暑的首选之地。
“要缓解黄水避暑游客爆满的现状,必须从市场供给下功夫。”王宁建议,可以将周边的冷水、中益等乡镇连成片,协同发展,扩大游客的接待能力,同时提升当地农家乐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采取住宿、景点门票、娱乐项目套票等方式,推动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将游客分流到周边乡镇、乡村进行深度游,既减轻黄水的压力,又能提升避暑旅游品质,逐渐向中高端避暑旅游市场发展。
说到旅游季节冷热不均的问题。王宁表示,其根本原因还是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娱乐项目不丰富所造成,对游客吸引力较弱。黄水下一步要对当地的景点景区提档升级,针对其他季节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完善金融、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设施,让游客一年四季有不同的体验。
王宁说:“石柱打‘康养经济牌’,契合当下旅游市场的消费理念和需求,所提出的观养、住养、动养、文养、疗养、食养等‘六养’,其实质就是以产业为支撑,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全方位、全领域旅游产品,对于石柱加快旅游转型,发展全域旅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