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完成7.4万多口山坪塘整治 破解农村用水难
7月20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巫溪县城厢镇白泉村村民吴祖涛顶着烈日,从邻近的邱家淌山坪塘放水浇灌蔬菜。他用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乐呵呵地说:“以前一到夏天,就怕庄稼遭干死。现在山坪塘修好了,村里还建起了蔬菜基地,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山坪塘的权属为村社集体所有,作为全国唯一将山坪塘纳入专项整治的省市,截至今年5月底,我市整治完成山坪塘74878口,提前7个月超额完成了整治任务。而整治完成的这7.4万多口山坪塘共蓄水4.5亿立方米,比整治前新增蓄水近2亿立方米。
连日来,记者在巫溪、石柱、潼南、忠县、北碚等多个区县采访时了解到,山坪塘整治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我市在顶层设计、资金统筹、创新机制等方面均作出了有益探索。
集中力量办大事
地处渝东北地区的巫溪县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达1402毫米。由于当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受地理条件限制,部分地区不能修建骨干水源工程,山坪塘成为农田唯一灌溉水源和人畜饮水重要水源。而当地山坪塘大多年久失修,这些雨水只能白白流走。一到干旱季节,部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面临困难。
该县城厢镇白泉村属于中等缺水地区,这里的邱家淌山坪塘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渗漏装不住水。因为缺水,当地村民只能种红苕、玉米等耐旱的农作物,还得看天吃饭。
邱家淌山坪塘并非个案。我市山坪塘共有18万口,大多建于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
经过数十年运行,又缺少必要的维护和管理,这些山坪塘大多淤积渗漏严重,放水、排洪设施缺失或损毁,已严重制约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对山坪塘的整治,是关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民生大事。”市水利局局长王爱祖称,我市降雨量虽然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70%-80%的雨量集中在6至8月,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工程性缺水问题。在不具备修建骨干水源工程条件的地区,山坪塘是农田唯一灌溉水源和人畜饮水重要水源。2013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群众热切期盼的22件民生实事,“3年完成7.4万口山坪塘整治”名列其中。
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这项任务已提前完成,全市累计新增、恢复蓄水能力近2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20座中型水库。
在巫溪,随着392口山坪塘整治完成,当前仅这些山坪塘就蓄水近200万立方米,比整治前新增蓄水58.8万立方米。这些水源遍布田间地头,可灌溉农田7.8万亩,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灌溉最后一公里的用水难题。其中,有102口山坪塘还从周边引入了山泉水,为3万余农村居民提供了饮用水源。
整治后的山坪塘深刻地改变着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忠县拔山镇插花村村民过去常常因为争“秧田水”发生纠纷,山坪塘整治好后,“秧田水”纠纷调解队队长杨世平“下岗”了;城口县坪坝镇议学村过去哪家办红白喜事,唯有挑水送水,但谢家沟山坪塘整治好后,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潼南区新店村的社会堰山坪塘,过去一下暴雨就翻坝,下游100多亩田土都要遭殃,如今不仅安全隐患消除了,还蓄起5900立方米水,为村民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
据统计,7.4万口山坪塘整治好后,约有1/3的山坪塘成为饮水水源,解决了180万人、200余万头牲畜抗旱水源需求;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74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余万吨,为全市近100万亩柑橘、蔬菜、中药材基地等提供了灌溉保障。
顶层设计听民声
山坪塘整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与整治初期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山坪塘整治的要求,市水利局多次摸底调查,与市财政局共同编制了《重庆市山坪塘整治工作方案》:确立了“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社实施、乡镇统筹、区县负责、市级考核”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山坪塘整治的重点为“3+1”,即挡水、排水、放水设施“三大件”整治和必要的清淤扩容;制定了向贫困区县倾斜的差异化补助政策:主城区每口补助3万元,一般区县每口补助4万元,贫困区县每口补助5万元。
“百姓急需就是唯一标准。”王爱祖说,在制定山坪塘整治方案时,我们充分听取百姓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透支民力,不搞“一阵风”、“一刀切”,确保整治后的山坪塘“无病险、能蓄水、真管用”。
具体到相关区县,山坪塘整治也将群众的意愿贯穿始终:北碚区每口山坪塘都有单体设计,由专家、设计人员、镇、村、社五方共同商定设计方案,山坪塘整治完成后,必须由受益户代表签字确认后,区级验收才开始;奉节县也坚持“一口塘一个群众会,一口塘一个方案”,每一口塘都由县水务局、乡镇党委政府和受益群众共同规划,每个方案都要在村务公开栏公示。
“听了村民意见,参与方案设计的各方都支持。”潼南区双江镇高石村村支部书记候胜元称,在山坪塘整治中,村民们也都不要求赔偿青苗费,还主动投工投劳,主动为施工队送水送饭。
据介绍,我市97%为山区、丘陵,受地理条件限制,能够兴建大型水库的地方较少,而山坪塘就摆在村民的房前屋后,不少区县在整治中,还专门修建了“便民道”、洗衣槽、放水渠等便民设施,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统筹资金破难题
整治7.4万口山坪塘,钱从哪里来?
据测算,全市完成7.4万口山坪塘整治需总投资59.2亿元,区县财政能力弱,市里主动承担了55%。
为破解资金难题,作为牵头部门,市水利局统筹2013至2015年小农水重点县中央和市级建设资金31.18亿元用于山坪塘整治;同时,整合抗旱补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水土保持等资金1.28亿元,补充山坪塘整治资金的不足。
市级资金的带动,大大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北碚区财政每口山坪塘配套资金5万元,额外修建了护栏等便民设施;秀山县按照山坪塘整治实际造价和市以上资金差额的50%筹集县级补助,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目标;石柱县财政按照每口3万至4万元予以补助,不足部分由受益群众投劳解决,每口山坪塘的平均投资达到了10万元。
市水利局副局长韩正江称,自山坪塘整治实施以来,各个区县都按照每口1万至5万元的标准落实山坪塘整治区县级配套补助。同时,受益群众一改过去“要我做”为“我要做”,全过程参与建设管理,协调清淤、扩容占地和投工投劳。
韩正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设一座中型水库,算上建设成本、征地补偿、移民搬迁等费用,直接成本5亿元以上,20座中型水库至少需要100亿元。而山坪塘具有投资省、不征地、不移民、灌溉水利用率高等特点,我市整治7.4万口山坪塘花费不到60亿元,新增恢复库容却与20座中型水库相当。
创新机制提效率
“下放审批权、‘一事一议’、‘先建后补’等机制创新,确保了山坪塘整治质量和效率并进。”王爱祖称,为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市里将山坪塘整治审批权、决策权下放到区县;一个村社山坪塘的整治工程,先由受益村民采取“一事一议”程序,商定好工程建设、占地、筹资筹劳、建后运行管护等事宜;“先建后补”则是找专业队伍设计、施工,受益群众和专业监理联合监管,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按标准和程序领取补助资金。
这些举措调动了村民整治山坪塘的积极性。以铜梁区安居镇七佛村大毛湾山坪塘为例,由于该塘离公路远,材料全靠马驮运,材料二次转运费高达4.75万元。除去市区补助和村民自筹资金外,整治缺口资金4.775万元。该村通过“一事一议”,确定对该塘使用权进行承包,缺口资金由承包人自愿承担。最后该村村民陈明生接受了这种建管方式,承包了该塘10年的使用权,其在整治进度和质量上都格外上心。
记者了解到,修建一座中型水库,从筹划到建设完成大概需要6年左右,而整治一口山坪塘仅需1至3个月时间即可完工发挥效益。我市工作机制的创新,更使得全市山坪塘整治遍地开花,推进迅速。
“山坪塘整治好,后续管护更重要。”王爱祖说,为确保整治后山坪塘充分发挥效益,目前我市已建立起区县水利部门、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户协会、村级水管员四级监督管理机制,并由市、区(县)建立并筹集管护资金3亿元,引导群众积极管护,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