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重建轻管”重庆山区该如何“管水”

29.05.2019  07:53

巫山县抱龙镇洛阳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群众用上了放心水。   通讯员 郝燕林 摄

九龙坡区白市驿大河沟水库,水质检测员从水中提取水质样本。 记者 郑宇 摄

荣昌区万灵水厂内的水质净化设备。 记者 龙丹梅 摄

  核心提示

  重庆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尤其在渝东南、渝东北等高山地区,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再之河流源短、流小、汇水急退水快,所以,重庆虽坐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且支流众多,但2005年以前很多农村地区仍存在吃屋檐水、坑凼水以及靠人挑马驮找水的现象。

  2005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了182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基本实现“有水喝”。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部分农村地区,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缺乏专业人员管护,水费收取难,后期管护“无人管、无钱管、管不好”。相关专家认为,当前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难点在于后期管理。只有水管好了,水质才能得到提升,老百姓才能喝上“放心水”。

  “过去吃水要到处找,天旱时,根本找都找不到水。”5月27日,记者在荣昌区路孔镇的万灵自来水厂采访时,碰到了来缴水费的该镇玉鼎村八组村民曹和平。他说:“现在好了,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流出来了!

  曹和平所用的自来水,来自荣昌区莲花庵水库。水库的水进入万灵自来水水厂后,经过预沉、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多个处理工艺,再通过水管源源不断地流入周边村社2622户老百姓家中。为保证水质安全,水厂检测员余时荣每天都要检测9项水质常规指标,荣昌区弘禹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镇供水分公司还要每周对水厂水质进行36项专业检测,以此保证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市农村人口已基本实现“有水喝”,但有些地区还存在饮水设施“重建轻管”现象,饮水安全后期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还需在运行管护上下功夫。

  农村人口基本告别“吃水难

  曹和平所在的荣昌区是我市重度缺水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51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300立方米)。

  过去,曹和平老两口吃水,主要靠到山下的小河里挑,一来一回需要好几个小时。后来,他们在家门口打了口井,用抽水泵抽取地下水。但地下水水质难以保证,下雨天井水浑浊,枯水期水源不够,仍要到处找水。2012年,万灵水厂投用,曹和平老两口从此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

  市水利局农村水利水电处副处长田勇介绍,重庆虽坐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过去不少农村地区都存在“吃水难”现象。

  为此,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累计投资150亿元,建成各类供水工程31万处,解决了182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从17.8%提升到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15.4%提高到80%,农村供水保证率基本达到9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基本解决了老百姓“有水喝”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是水利扶贫的重中之重。”田勇说,仅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水利部门就通过接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工程,累计解决了18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今年4月,全市饮水安全不达标贫困人口已减至313户920人,分布于15个区县、73个乡镇、133个村,我市水利部门已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方案,今年底将对这些“硬骨头”实现全部“清零销号”。

  村(组)供水后期管护是薄弱环节

  随着“有水吃”问题的逐步解决,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巫山县抱龙镇洛阳村位于大山深处,由于没有稳定的水源,村民们过去只能“望天吃水”。2013年起,巫山县水利局陆续在洛阳村修建了12口饮水池,从邻近的泉水村引来山泉水,让全村老百姓都用上了自来水。

  但新问题是:新建的水池水面上的枯枝败叶没人清理,影响水质,管道破损后没人修理,村民用水没有节制。有段时间,大家都争着用水,其中有一户村民一个月用水量竟然高达735吨,很快大家就没水可用了。

  守着水池却吃不上水,这是为啥?洛阳村村主任姚本均一语道破:“问题出在管水上!

  有人建,没人管,管不好!“重建轻管”的问题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普遍存在!

  田勇介绍,2005年以来,我市共建成31万余处农村供水工程,除主城9区外,平均每个区县790处,其中,开州区、酉阳县分别为3645处、3508处,位居一、二位,万州等7个区县也均在1000处以上。

  “这么多供水工程,管护是个大难题。如果管不好,就不能充分发挥效益,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会降低。”田勇说。

  其实,重庆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上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6年便颁布了《重庆市村镇供水条例》,33个涉及分散供水的区县,由政府出台了分散式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同时,在36个涉及农村供水的区县全部建立了区县级水质检测中心,规模化供水工程则建立了水质检测化验室。全市已形成了企业管理、村社集体管理、协会管理、承包管理、老百姓自行管理等多元化管理模式。但即使如此,在农村供水工程的后期管理上,仍存在短板。

  据了解,目前重庆已形成场镇以集中式供水为主,农村以小型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为主的村镇供水格局。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主要分布在乡镇以及人口较多的农村聚居点,主要由供水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而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分布在农民居住“吊角”的山区,多为蓄水池、水窖等形式,一般由1户或几户人使用,由受益村民自行管理。这两种供水工程,后期管护上难度相对较低。

  难点在于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管护。田勇介绍,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多分布在村(组),日供水量从二三立方米到1000立方米不等,供水人口在20人以上。这部分供水工程由于供水扬程高、管网长、供水人口少等原因,收取的水费难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企业不愿管,只能由村社自行管护,而管护方式主要为委托一两个留守老人日常照看。他们缺少专业的卫生知识,也不懂净水、供水、检测水质的专业操作,只能凭经验操作。有的农村地区,由于收不上水费,没有管护费用,甚至根本就没人管。这就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供水工程没人管理,用水安全状况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

  因地制宜探索农村供水工程管护机制

  针对农村饮水工程“重建轻管”这一顽疾,一些区县积极探索出路,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荣昌区在21个镇街相继建设了29座集中式供水工程,又组建了弘禹水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镇供水分公司,对其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我们在每个水厂都配备了显微镜、色度仪、浊度仪等常规水质检测设备,水厂检测员都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强介绍,公司统一水费,对水厂水质定期检测。由于实现了规模化管理,2018年,该公司下属20个水厂中16个水厂实现盈利,只有4个水厂略有亏损。

  渝北区则探索出“以专业供水公司管理为主、镇村管理和用水户管理为辅”的运管模式,将日供水200立方米以上的供水工程交由专业供水公司负责管理、运行和维护,实现专业管理;日供水20—200立方米的集中由所在镇街进行管护;日供水20立方米以下的由村社管护。

  为了解决建好的水池没人管这一难题,巫山县抱龙镇洛阳村灵活制定管理规则来激发村民管水积极性。五组的27户村民推选懂水管焊接的村民高南为管水员,村民在安装水表缴纳水费同时,每年每户交20元维护费,用于支付管水员的工钱和管网维修费。老高“上岗”后,按时查看水源、维护引水渠,清洗取水池、饮水池,还负责维修全社的供水管道,五社再没缺过水。

  而六组的57户村民则通过抽签分成18组,在安装水表缴纳水费的同时,由每组轮流“坐庄”管水一个月。由于每个人都是“管水员”,又有了运行经费,大家自发改掉了“滴水”、无节制用水等坏习惯,不但全组再没缺过水,连洛阳村小学的100多名师生也免费用上了六组的自来水。

  巫溪县花台乡创新“以奖代补”模式,鼓励87户“吊角”户按照“清池、抹面、安装防护栏、设置沉沙池、以及清理水池周边杂草”等统一标准自行修建水窖,并自行管护,政府验收合格后按照每吨水60元的标准对农户进行补助。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也解决了后期管护难题,还大幅节省了修建水池的费用。

  在这项政策的激励下,花台乡八龙村纱帽社村民王国增对自家过去打的旧水池进行了清理和改造,将清凌凌的泉水通过水管接入家中,从此用上了自来水。老人还在井壁的一侧用砂浆抹出了“感谢人民政府!吃水不忘救助恩”几个大字,他说,要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这口水池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来的,让他们看到水井,就想到挖井人。

  记者手记》》

  破解农村管水难 需建立“以水养水”长效机制

  龙丹梅

  采访中了解到的两件事让记者印象深刻。

  一是巫山县抱龙镇洛阳村六组一度采取了不收水费的管理模式,结果村民争着用水,很快,水池的水便用完了,大伙儿全都无水可用。

  另一件事是荣昌区路孔镇玉鼎村八社村民曹和平主动缴水费,老两口每月用水约12吨,符合农村正常两口之家用水需求。

  同样是使用自来水,为何情况大不相同?关键原因在于后期管护上。荣昌区对村镇用水实行专业供水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公司通过收取水费来维护日常运行,形成了“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而当年的洛阳村则忽视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导致守着水池却无水可用。

  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以水养水”的重要性。

  农村地区水费收取难的原因,一是供水扬程高、管网长、运行成本高,水价过高老百姓不愿意缴纳,水价偏低又不足以维持管护企业正常运转。二是农村部分老百姓多年来养成了用“坑凼水”、地下水的习惯,为节约水费,仅将自来水作为饮用水源使用。

  要建立“以水养水”长效机制,首先要在农村广泛宣传“流水不腐”的重要性,让大家知道只有保持自来水管流通,才能保证水质,逐步改变老百姓的用水习惯。其次,在一些水价成本较高的地区要兼顾农民经济收入和支付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用水效率和农民支付水平的水价形成机制,可通过企业规模化经营来弥补部分区域产生的亏损,必要时政府应合理予以补贴,保证好不容易建成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挥作用。只有有偿用水、以水养水,才能保证用水户能长期受益。

  我市将在12个区县试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本报讯 (记者 龙丹梅)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近日,我市印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今年将在12个区县试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探索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和运营模式,让农村群众吃上“放心水”。

  据了解,此次试点的12个区县为渝北区、巴南区、荣昌区、铜梁区、梁平区、云阳县、奉节县、城口县、巫溪县、黔江区、酉阳县和彭水县。这些区县将通过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中存在的设施不完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建设和管理不规范、运营不持续等突出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同时还将探索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资金保障,探索“政府主导、行业监管、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管理机制,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管护体系。

  《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作为贫困村提升的重要内容,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案》还要求试点区县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融资、水费提留、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经费保障机制,着力解决供水设施不完善和运行管护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工程可持续运行。

  “重建轻管”一直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方案》要求,各试点区县要以集中供水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供水企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分类探索农村饮水工程可持续运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积极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城市供水管网向周边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供水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公益性岗位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推进农村供水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记者 周立 龙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