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弱智”的背后是恐惧什么?

28.02.2015  10:49

来信>

张娓:

有一个心结压在心里很长一段时间了,年前就想和你联系。明天该上班了,赶在今天发封邮件,算是羊年为改变自己做的第一件事。

我今年26岁,两年前从国外留学回来,目前就职于一家大型国企。我的心结就是恐惧社交,各种社交聚会,亲戚的、朋友的、同学的、邻居的,我通通都反感厌恶,实在万不得已必须呆在那种社交场合,我浑身都会不舒服。我很清楚我对社交的反感厌恶是出于恐惧,但我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恐惧什么?扪心自问,我不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也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我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对社交的反感厌恶和恐惧,有些时候会强迫自己参加一些社交,但每一次的结果都非常糟糕。比如年前,有中学同学组织聚会,结果聚会的头天晚上我一夜失眠,和同学见面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无精打采地坐在那里很傻很无聊,有同学主动过来和我聊天,我脸红一阵白一阵喉咙堵着发不出声音,后来实在熬不下去,没等聚会结束就提前离开了。

很怀念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尽管学习压力很大,但我的状态不错,节日也会和同学参加各种派对聚会,即使有再多的人,我也没有不适感,还算从容自如。但回国后我就直接成了社交弱智。新年意味着希望和变化,我很想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再做社交弱智。

分析>

不必将安全粗暴地定义为虚伪

25日下午,羊年第一个工作日,我和崔青青在财富中心的一家咖啡厅见面。她穿着酒红色的毛呢连衣裙和同色系的圆头小皮靴,有中国年的喜庆,但又不张扬,很舒服的感觉。听到我赞扬她的服装,崔青青很开心地笑了。我打趣地说她一点也不羞涩,根本看不出有社交恐惧。

崔青青解释说她理解的社交场合是4个人以上,大家看起来有某种关系,亲戚、邻居、过去的同学等等,实际上情感很生分或者半生不熟,在一起就特别的局促不安。我继续打趣,4个人足够拼一辆车出去玩,也可以凑一桌麻将在家里玩,不需要更多的人了。她叹息说,可人与人之间不只是玩这么简单。

我点点头说是,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有选择,选择和喜欢的人走得更近,选择和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保持人与人之间起码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崔青青说他们可不这样简单,一门心思就想看你出丑,拿着放大镜到处找你的刺,找到一点就很兴奋,给你很多负面评价,不停地在背后诋毁你。

崔青青越说越激动,我说你在这方面受过很大委屈吧,她的眼泪大滴大滴往外涌。崔青青说,她刚回国那阵,很想尽快融入国内生活,凡是认识她的人邀约她都出去,不设防,说话不看人脸色。没多久熟人圈子里就传出她打了多少次征婚广告,交过多少男友,和多少人同居。被谣言包围的滋味太难受了,而本来就非常保守的父母更是痛苦。

我说,也许这些谣言的传播仅仅是因为有些人的无知、好奇或者对你的羡慕嫉妒恨,你若看轻,它就轻如鸿毛,你若看重,它就重如泰山。你对待谣言的态度远比谣言本身重要。崔青青说从那以后她就对社交反感、厌恶、恐惧,生怕自己在那种场合又说错什么做错什么落下供人嘲笑的把柄。

我望着崔青青的眼睛说,你有权力在不影响和妨碍他人的前提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包括不参加4个人以上的聚会。崔青青摇摇头说她做不到,她怕孤单,还是想去参加社交聚会,但又担心自己一参加社交又再次受伤。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身处满是熟人或朋友的环境中,在嘘寒问暖中,内心却依然感到孤独和空虚。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身心冲突感,你可选择一个人安静地呆着;如果你觉得社交至少可以浅层次满足自己,不让内心太过封闭孤单,你也可以选择安全地参与。不必将安全粗暴地定义为虚伪,它也是一种节制和友善。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用0-10分来计算,我们需要10分的情感交融,即真正的亲密感,无条件的接纳、信任、支持,共享,同样也需要5分、7分的情感交融,彼此自然舒服安全地相处。无论哪种程度的情感交融,真诚和善意都是最重要的基础。

对话>

和中间人群相处很窘迫

张娓:你抗拒社交聚会,和家人关系如何?陌生人的聚会参加过吗?是否也如此抗拒?

崔青青:和家人关系不错,参加过两次网友AA制的郊游活动,还算正常,没有严重的不适感。

张娓:也就是说,你仅仅是和介于亲人和陌生人两者之间的中间人群相处有些紧张。

崔青青:对,这是人数最多的一群人,也是社交最重要的力量。

张娓: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理解中间人群,和他们往前一步,可以成为心心相印的后天亲人,往后一步,也可以是心怀善意的陌生人。

崔青青:你的意思也是觉得这个中间人群很重要,要努力往前发展为后天亲人。

张娓:不,我的意思是和中间人群相处尺度很大,可以进退自如。成为后天亲人或者陌生人要尊重双方意愿,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