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年幼绣花女 绣针翻飞留住苗家文化
苗家绣花女。 本报记者 张小良 摄
8月27日,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雨水“嘀嗒嘀嗒”从屋檐跌落到地面,让人分神。但在晶珠苗绣工艺品合作社里,一位年轻的苗家姑娘却一直聚精会神地坐在绣架前刺绣。绣花针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五彩丝线左右牵连,河流山川、飞禽走兽、草木花卉便渐次呈现。
姑娘名叫伍云娅,今年刚满20岁,是晶珠苗绣工艺品合作社56名绣花女之一,她们用这样的方式,将苗绣这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下来,并将苗绣渐渐推向市场。
“小时候妈妈就对我讲,刺绣是苗家人一辈子的事。”伍云娅告诉记者,从她六七岁起,妈妈就给她拿来针线,让她自己做些小东西,十一二岁时,她已能给自己绣围腰。
随着年龄增长,伍云娅渐渐明白,苗家女性把自己的寄托和祝福都放在了刺绣中。一个姑娘把花绣得好看,或是能绣出来很多图案,想出很多颜色搭配,这表明她的灵气和灵感。
初中毕业后,15岁的伍云娅便去福建漳州打工,进厂做鞋,手握的工具从绣花针变成了大头针和缝纫机,一干就是3年。
村里的姑娘都到外地打工了,刺绣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这种状况,民族村村主任龙忠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民族村是重庆唯一具有苗族语言文化、本民族风俗习惯、服装服饰、儿童双语教学的苗族村寨,苗家姑娘手工刺绣更是堪称一绝,要是失传了怎么得了?”
于是,龙忠合联合苗绣造诣很深的苗家女杨秀燕一起,成立了晶珠苗绣工艺品合作社,并向外出打工的苗家女们挨个打电话,希望她们返乡创业、就业。
不少苗家女回来了,伍云娅也是其中之一。她进入合作社重拾刺绣技能,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每月工资2000元,如果自己的作品销售出去了,还有一些提成,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
合作社则通过各种渠道将绣花女们的作品销售出去,用市场为苗绣提供生存空间,使其在传统技法与商品经济的结合中找到出路。
在合作社里,伍云娅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前我们的刺绣仅限于衣服和被套,现在广泛多了,不仅有服装,还有围巾、披肩、版画等,而且针线的搭配、针法的运用、颜色的选择上都有很多讲究。”
“有时绣一整天,眼睛生疼、背和腰都酸得厉害,但我会坚持下去,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必须一代代传下去。”伍云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