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刘吉振:科学种植方法带下乡,山坳里种上小辣椒

24.03.2021  17:31

△刘吉振在查看辣椒

今年的辣椒苗长势不错,已经整整齐齐冒出了一厘米芽。”3月23日一大早,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刘吉振就来到村里的辣椒育苗基地。

1979年出生的刘吉振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今年获得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专家下乡 山坳里种上了小辣椒

△刘吉振手把手教村民种辣椒

2017年9月,刘吉振被选派到巫溪县红池坝镇渔沙村任第一书记。“九山微水一分田” 是他对红池坝镇最直观的感受。

这个地方雨水多,地处深坳,光照少,在600米到1300米之间,村里大多为梯田,并且没有主导产业。”刘吉振与驻村工作队经过四个月科学考察论证,根据渔沙村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制定“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产业发展思路,决定选择辣椒作为渔沙村的主导产业。

“‘艳椒425’和‘艳椒465’辣椒品种作为种植对象,这两个品种是是市农业科学院钻研10余年培育出的辣椒品种,耐贫瘠、抗病性强、产量高,也是重庆人爱吃的朝天椒。” 刘吉振说,鲜辣椒售价高,市场好。

渔沙村还没有种植辣椒的先例,村子离县城又远,种了辣椒会有人来收吗?对于种辣椒,有村民都担心卖不出去,所以当时没多少人响应。

对比试验 一年后村民开始规范种植

△村民的辣椒丰收了

刘吉振决定聘请当地有威望的村民当经纪人,来发动村民种植辣椒。虽然辣椒种下去了,却鲜有村民按照规定的程序种植。刘吉振还清楚地记得,2018年他免费给村民开培训会,结果没几个人来。

把苗子移栽到地里的过程叫做定植,这个过程需要覆盖地膜。” 刘吉振说,用地膜好处很多,辣椒产量高、病虫害少、不长杂草,还能保持水土。一亩地膜成本60元,而一亩地除草请人工的话,需要400元。用地膜每亩地只需60公斤肥料就可以满足需求,而没有地膜需要80公斤。

用地膜好处这么多,然而,一开始村民并不相信,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种植。“2018年,有农户自己培育辣椒苗,由于苗期没有注意病虫害防治,栽下去的苗子带病,当年几乎绝收。

看到这种现象,刘吉振决定在田间搞对比实验:有地膜的、没地膜的各一半;打侧枝、不打侧枝的各一半;扶苗的、不扶苗的各一半。

村民们都看到了,没使用地膜、没打侧枝的产量都不高,没有扶苗的,大风一来就全部倒了。”第二年,村民们基本上都开始了规范种植。”

有了专业技术的支撑,渔沙村的辣椒果实又大又饱满,果长9-10厘米,单株挂果180余个,亩产3500斤。刘吉振曾做过调查,渔沙村种出的辣椒应该算一等品。如今,渔沙村的辣椒种植面积有500亩,年产值超过150万元。

技术推广 改变村民思想是关键

△刘吉振在田间地头

红池坝镇紧邻池坝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是热门旅游地。“要发展旅游需要新蔬菜品种,才能跟上市场需求。”刘吉振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技术优势,在渔沙村建立了一个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种植,三年多来共示范展示250余个蔬菜新品种,如今有很多人来参观学习。

在他的带动下,渔沙村还发展了50亩西瓜,7个棚的草莓,有3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红池坝镇推广应用。“现在农民对农业科技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现在这些特色糯玉米、特色马铃薯等,之前都没有种。

偏远地区的老百姓对新事物接受慢,他们对农作物变现有极大的需求。” 刘吉振说,科研人员在田间搞科研的时间多,在推广方面并不擅长。这几年他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农业推广要从老百姓思想入手,要多跟他们交流,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关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竹

此前报道

用油菜花“作画”、破解榨菜“密码”:揭秘重庆“科特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