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快走,重庆努力迈向“制造强市”

07.07.2015  10:26

  编者按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被称为中国版的“工业4.0”。

  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目前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两万亿元,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幅。

  在“中国制造”的“4.0时代”,“重庆制造”该如何乘势而上?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重庆制造”系列报道,为读者深度剖析“重庆制造”的现状,寻找通往“制造强市”的路径。

  今年前5个月,重庆汽车产量同比增幅高达22.5%,电子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3.7%,材料行业产值同比增长14.1%。与此同时,重庆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1%,在这一衡量工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指标上,重庆已经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茅。

  稳步快走的“重庆制造”,速度越来越快,效益也越来越好。今年前5个月,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重庆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了23.3%。

    “有速度,更有效益,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有信心,也有能力。”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表示。

    “重庆制造”速度和效益齐头并进

    CS75销量同比增长30倍,CS35增长7成——今年前5个月,重庆长安汽车全线自主车型销量,平均增幅高达17%。

    长安汽车的骄人业绩,折射出重庆整个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263万辆的汽车产量,让重庆在成为中国最大的仪器仪表生产基地、最大的内河船舶研发基地、中国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之后,又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今年前5个月,重庆共生产出129.1万辆汽车,全国销量前10名的轿车和SUV,“重庆造”占据5席。

    和汽车产业相得益彰,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快马加鞭。2014年,重庆共生产6100万台笔电和300万台平板电脑,占全球笔电产量的1/3,以笔电为代表的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00亿元。今年以来,重庆笔电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前5个月,重庆手机、显示器等产品订单持续增加,产量分别增长60.8%、45.8%,液晶显示屏、集成电路等实现量产成倍增长。

    同时,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快速集聚。今年前5个月,SK海力士芯片封装实现产值7.4亿元,首批石墨烯手机已经上市,中石化涪陵页岩气项目日产气量现已达440万立方米,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全市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有望超过1500亿元……

    市经信委数据显示,今年1-5月,重庆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929.1亿元,增长13.0%;从2010年至2014年,重庆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全部工业增加值5175.8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3.1%,拉动GDP4.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五年列全国前列。

    与速度和规模齐头并进的,是“重庆制造”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重庆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24%。从2010年到2014年,重庆规模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6.7%,高于同期产值增速7.1个百分点,规模企业利润达到6.4%。

    渠水清澈,来自源头活水。“重庆制造”今日的高速度和高效益,与百余年来铺垫的工业基础,以及现有的优良的生产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更与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分不开。

    四次历史机遇铺垫坚实基础,优良要素禀赋提供有力支撑

    就工业基础而言,重庆抓住了四次重大历史机遇。

    第一次是1891年开埠。市工商联原秘书长张均陶的研究表明:1890年-1919年,全川兴办的民营工矿企业共计115家,其中重庆有52家,占总数的45%,成都7家,仅占总数的6%。

    第二次机遇来自于抗战。抗战时期,沦陷区工厂大批西迁来渝,重庆工矿企业1694家,为战前的18倍,占“国统区”工厂的1/3,被誉为战时中国“工业之家”。

    第三次机遇为三线建设。《重庆工业志》显示,1965年至1977年,重庆先后建成投产了50多个项目,形成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

    第四次机遇为直辖。1997年以来,重庆全力推进“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倾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工业和信息化得到了长足发展。

    优良的生产资源禀赋,首先体现在区位优势。从地图上看,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接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其次是良好的科研基础。例如,重庆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2014年企业专利授权总量达1.5万件以上。

    此外,丰富的劳动力和低税费,低土地、房地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金融融通成本等良好要素禀赋,都为“重庆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劳动力为例,重庆通过推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农民工转变成城市居民,并纳入公租房保障体系,增强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为企业合理调度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五大功能分区,高屋建瓴引领“重庆制造”做大做强

    基础坚实,禀赋优良,但要谋得持续发展,更需靠主观努力。重庆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的《意见》,高屋建瓴引领“重庆制造”做大做强。

    “在五大功能区域战略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特色发展、联动协同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初步形成。”郭坚说,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意见》,重庆已经构建起“1+2+7+36”的塔形开发区架构体系,形成千亿级园区3个、500亿级8个、100亿级20个。

    据悉,《意见》出台以来,都市功能核心区研发设计、技术孵化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4年三产占比78%;都市功能拓展区产业高端化步伐加快,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石墨烯、通用航空等项目加速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投入营运;城市发展新区主战场地位凸显,工业投资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41.2%提高到2014年56.2%;两个生态区特色、绿色发展特征更趋明显,塑料、钟表、珠宝、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基地开始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5个月,城市发展新区完成工业投资916亿元,同比增长24.6%,占全市的59.4%,增速居五大功能区域之首。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