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种2米高“巨型稻”成功后,他们第一时间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袁隆平……

01.09.2021  23:40

▲“巨型稻”植株高达2米,人站在田中完全被稻穗遮挡

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试种的15亩“巨型稻”终于试种成功,高度可达2米多,实现了“稻鱼共养”,预计亩产可达1600斤。

禾下乘凉”,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的一个美好愿望。如今,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当我们试种成功后,首先就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袁隆平院士……却突然意识到,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在90后“巨型稻”项目技术专家罗志强心中,袁隆平院士似乎又没有离开,他一直都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稻田里,笑盈盈地望着自己毕生最爱,又为之奉献终身的杂交水稻,守护着这片沃土……

▲高人一头的“巨型稻”引起路人停车观望

它是水稻中的“姚明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的研究员们试种的“巨型稻”,今年3月在大足开始了育苗,5月下旬插秧,现已抽穗,预计9月底成熟。

中心生产实验技术负责人罗志强和同事们给这种水稻中的“大个子”取了个昵称——“姚明水稻”。“普通水稻高1-1.1米,巨型稻株高可达2米以上,有利于降低水温,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巨型稻高耸挺拔的稻株还是一道独特的景观……”罗志强看上去有些腼腆,但一介绍起水稻,顿时滔滔不绝,语气里带着自豪。

据介绍,这种巨型稻穗大、粗壮,单穂最高实粒数可达500粒,是普通水稻的约两倍,具有高产量、抗倒伏、耐淹涝、耐盐碱等优势。普通水稻稻秆较细,巨型稻稻秆粗壮,有利于抗倒伏,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高大粗壮的秸秆还可用作工艺品、造纸和稻草屋顶的优质原材料。

普通水稻亩产800-1000斤,而巨型稻可达1200-2000斤。普通水稻成熟后,叶片偏黄;巨型稻成熟后叶片仍呈青色,有利于饲养草鱼等品种。

普通水稻根系20-30厘米,巨型稻根系达到了60厘米左右,有利于吸收水中营养。

▲小朋友快乐穿行在“巨型稻”稻田中

水稻和鱼虾蟹“和谐共处

罗志强介绍说,他们选用的“巨型稻”种子本身就是比较高的一种株形,经过杂交、改良、筛选,研究团队经过十多代十多年的研究,结合株形优势,成功培育出了新一代的“巨型稻”。

这是第一次在重庆大足区进行试种,一共培育出15亩新型“巨型稻”。

为什么要培育出“巨型稻”?研究人员介绍,“巨型稻”与某些高产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相差不多,但巨型稻的核心优势在于“足够高”,可以实现“稻鱼共养”。“普通水稻的稻田里也可以养鱼,但因为植株较矮,最多只能蓄3、40厘米的水,氧气量不高,导致鱼苗产量较少,而巨型稻蓄水深度可达1米左右,特别有利于养鱼。

稻田里不仅可以养鱼,还可以养蛙、虾蟹、鸭等水产经济动物,建立起“稻渔共生”的生态系统。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不需要投入农药化肥,渔类代谢物直接肥田,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加之粗壮高耸的巨型稻还可以成为鱼虾遮阳和防范鸟类的防护屏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是“一水两用,稻渔双赢”的绿色种养模式。

▲“巨型稻”稻穗颗粒饱满

多次试验 解决巨型稻“弯腰”问题

罗志强说,其实早在五六年以前,“巨型稻”的雏形就已出现,但始终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他和研究团队发现,在早前的培育工作中,“巨型稻”出现过倒伏现象——当植株高大而茎秆不够坚韧时,一旦稻穗开始成熟重量加大,水稻就会不仅“弯腰”,甚至还会直接“趴在地上”。“普通水稻一颗稻穗大概有200多粒种子,而巨型稻的稻穗会比普通水稻大,一般可达到300-400粒,甚至600粒,‘脑袋’就会变得非常沉重。

如何保证高产又不产生倒伏?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研究人员试验了无数次,调整茎秆的粗细,加强茎秆内壁的厚度并增强茎秆的柔韧性,在一代代的杂交和优选后,“巨型稻”终于做到了可以在被稻穗压倒后再弹回去,就像一位“礼貌点头”的绅士。

据了解,“巨型稻”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10月正式发布的一种水稻新品种,此前全国各地都在试种植“巨型稻”,此次是首次在重庆试种。罗志强认为,从水稻的综合性能来说,目前大足试种出的“巨型稻”在这个品种里面可以算是最成功的。

▲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隆平五彩田园景区内的稻田画

育稻如育儿 暴雨之夜来稻田边探视

从今年春天开始,罗志强和其他研究员们就住在附近农户家里,远远能望得见稻田,便于随时去现场观察稻米的长势。

每天早晚,研究人员都会来田里观察水稻的变化。今天长高了一些吗?马上开花了,会不会出现倒伏?这几天下暴雨,水稻能不能经受住考验?他们经常都是一整天泡在田里顶着烈日作业,每个人被晒得黢黑,他们称之为“太阳黑”。

7、8月正是重庆的盛夏,地表温度可达四五十度。研究团队依然大部分时间都呆在稻田里——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2点,是“巨型稻”培育的关键时期。从上午10点开始,抽穗期水稻便会陆续开花,将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在这段时间里,研究人员要忙着记录稻株的各项数据。

前段时间,重庆连续数日大到暴雨,罗志强心里惦记着水稻的安危。有一天凌晨2点,他开着电动车跑到稻田边,在倾盆大雨中下到田里,直到确认宝贝稻子安然无恙,才算放下心。

经历了风吹日晒,在抽穗之后,大家心里也越来越有信心。“巨型稻”茎秆粗壮,足以抵抗大风和暴雨,比70%的普通水稻都更”抗压”。

5月以来,重庆分中心工作人员肖潇每天早晚都会来稻田拍几张照,一百多天来从未间断。“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每天来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心里可高兴了。”肖潇说,现在即将迎来稻米收割,就像是自己“孩子”的“成人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工作人员在测量“巨型稻”植株高度

跟你打赌,能长到两米算我输!

最初,研究人员们租用了村里的稻田,得知他们要培育可以长到1.8米到2.3米高的“巨型稻”时,村民们完全不相信,甚至觉得这群人“有可能是骗子”。

还有较真的村民跟研究人员打起了赌:“我种了几十年稻米,从没听说过可以长到2米!我敢跟你们打赌,要是真能长到那么高,我愿意请你们所有人吃饭!

结果几个月过去,看到水稻真的长到了2米后,那位村民笑着说自己输得心服口服:“我会兑现自己的赌约!这个打赌啊,输得值!

▲“巨型稻”大大超过了成人的身高

9月底请市民免费品尝“巨型稻米饭

今年研究人员试培育的这15亩“巨型稻”,预计9月底就会成熟,到时候会请村民们前来帮忙收割。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副主任陈杨朴表示,到时候会邀请长虹村的村民以及热心市民一起来品尝“巨型稻米饭”!

去年还是小范围试验种植时,他就提前品尝过。“不管是香味还是口感,都不错!有嚼劲,弹性也好!”陈扬朴说,虽然不能与品质最好的稻米相比,但这种巨型稻米的品质至少是中等偏上,能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

研究团队表示,“巨型稻”亩产预计在1400斤至1600斤之间,这片试验田收获的米,可以供大家好好吃一顿了!

▲稻田里的袁隆平院士巨幅图像

预计每亩能增收数千元

这种稻渔共生的“巨型稻”到底能为种植户带来多少经济效益?

罗志强细细算了笔账:以大足区为例,每年四月初插秧种植巨型稻,六月初水稻分蘖,稻株生长到一米高度,蓄水40-60厘米,每亩投放虾苗120斤,虾苗单价10元/斤,合计虾苗成本1200元/亩;每一批小龙虾每亩的饲料成本预计300元;夏季水温在18-30℃之间最适合鱼虾生长,小龙虾在巨型稻田的生长期约为40天即可捕捞,若是管护到位,每亩可以收获小龙虾500斤以上;按照8月上旬当地小龙虾收购价格不低于20元/斤,每亩养殖的龙虾毛收入10000元;扣除每亩养殖成本:虾苗费1200元+饲料费300元+病虫害防治费200元+管护人工费500元+土地流转费600元=2800元,每亩小龙虾净利润为7200元。

考虑各种不可预见的损失和费用,每亩稻渔共生项目下龙虾的净收入在5000元以上。”他对巨型稻未来的市场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罗志强还想着,稻农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将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留在家乡,高高兴兴地种植水稻。

▲打卡的市民

市民“打卡”巨型水稻 纪念袁爷爷

自从8月下旬巨型水稻试种成功后,平日里安静的长虹村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前来观看巨型水稻的市民络绎不绝。

为了方便大家更为直观地感受“巨型稻”的高度,工作人员摆了两盆在稻田边上,人们高举着手,站在“巨型稻”中间拍照留念。

市民兴奋地跟“巨型稻”比着高低。“快看!我举起手来也摸不到顶!”“我身高一米八,这水稻足足比我高几个头!”“2米多,那岂不是跟姚明一样高哦!”“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能见到这样高的水稻。”……

在表达了兴奋、惊喜之余,几乎所有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名字:袁隆平。

在稻田附近袁隆平院士的塑像前,不知什么时候摆放了几束鲜花。

袁老离去已三月有余,现在看到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成为了现实,惊喜又激动,特地替他老人家来看看。”家住长沙的陈先生专程赶来,绕着稻田走了一圈又一圈,舍不得离去。

家住铜梁的邓显峰也是专门开车来到五彩田园来,拍下视频给83岁的奶奶看,“我奶奶是‘袁粉’,听说袁隆平爷爷在稻田下乘凉的的愿望实现后,高兴得不得了,非喊我来现场看看,也算是帮她完成一桩心愿。

▲游客们快乐地穿行在“巨型稻”稻田中

“巨型稻” 明年将继续大规模种植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副主任陈杨朴介绍, 这种“巨型稻”的专利发明人是夏新界教授,经过十多年的选育,最终获得了成功。在研究阶段,袁隆平院士每一年都要亲自参与项目的评审和指导,并对成果予以了高度称赞。

当试种植成功后,我们最希望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袁院士,希望他能看见我们能逐步地实现他的梦想,不但是禾下乘凉梦,还有将杂交水稻向全球推广,我们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把这个愿望实现,让袁院士放心。

据介绍,“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经受住了高温天气考验,跟大足当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也有关系。据介绍,这种巨型水稻将在大足大面积推广,会有几千亩“巨型稻”参与稻鱼共生的项目。接下来还将在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进行试验,对“巨型稻”的气候指标及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更大面积推广做好准备。

相关新闻>>

袁隆平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加油干!

20年前,当10岁的罗志强第一次在电视里见到袁隆平院士时,并没有想到,那位站在绿油油稻田里笑咪咪的爷爷,会与自己的人生产生怎样的交集。

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走上了农业研发的道路,跟袁隆平一样,也一心扑在了杂交水稻上。他发现,自己对水稻的热爱,是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水稻茎秆的粗细和柔韧度、花粉的多少、植株的尺寸、叶片的厚度、稻穗的重量等,在他的眼里,就像一道道有趣的谜面,等待着去破解。

2016年,罗志强在广西工作,那里正好是袁隆平团队的一个生产技术实验点,他曾多次见到袁隆平。

在罗志强的印象中,袁院士精神矍铄,和蔼可亲。由于常年在户外操劳,黑黑瘦瘦的。任何人遇到什么问题,他知道后必热心地帮助解答。他向袁院士请教了很多关于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包括栽培、水稻病虫害等方面,都得到了细心的指导。

由于常年在全国各地稻田里从事研发工作,罗志强回家很少,5岁的女儿大部分时间只能从视频电话里看到爸爸。但她会自豪地跟幼儿园老师介绍说:“我的爸爸是种田的!

女儿从懂事起,也从爸爸那里懂得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因为每一粒米,都是爸爸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她每顿饭都会吃得干干净净,一粒米也不剩,然后请妈妈发视频给爸爸。“爸爸你看,我把饭饭都吃完咯!

从一个白白净净的“城里娃”变成了和袁老一样皮肤黝黑的“庄稼汉”,罗志强始终没有忘记,袁隆平曾拍着自己的肩膀说:“小伙子,加油干!”这句话,一直刻在了罗志强的心里。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顶着烈日下田,在一次次的试验失败有些气馁时,这句话都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小伙子,加油干!

他不愿辜负这位可敬的老人的殷殷嘱托,“我一直在加油,袁院士。为了咱们国家的杂交水稻,在您走后,也能继续越来越好,我不会停下脚步,会在您铺好的道路上继续往前走……

相关链接>>

袁隆平院士与大足

袁隆平院士与大足区也颇有渊源。他曾在重庆求学11年,于1951年底到1952年初在大足区工作过一段时间。大足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他在这里参与了三个月的“土改”工作。袁隆平曾深情地说:“大足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

2018年,袁隆平被聘为大足区现代农业发展总顾问,并支持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袁隆平团队的支持和参与下,大足区先后开发运营了重庆隆平五彩田园景区,开展了超级杂交水稻“超优1000”“袁两优1000”“杂交水稻3系”等试验示范,首次在重庆地区试种成功“超优1000”、亩产903.9公斤。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宋剑 摄影 邹飞 冉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