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一军团进綦江 扼守关隘佯攻重庆 保障遵义会议召开

21.10.2016  14:35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在红军长征的版图上,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意义重大。不过,很多人却并不知道,綦江是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最前哨,而中央红军过綦江则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中央红军为何不从遵义直取赤水,而要北上綦江再掉头南下?红军战士在綦江又留下了哪些故事?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商报记者走进当时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綦江石壕镇,为你揭开红军长征途中的那次历史性转身。

    时间:1935年1月7日~17日

    红军抢占安稳羊角扼关隘 对遵义桐梓形成保护屏障

    山高路远的綦江石壕镇,素有重庆南大门之称,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常争之地。如今,从主城出发,经G75兰海高速在綦江区安稳互通下道,再行驶一个多钟头的盘山公路便可到达。

    綦江区委党史研究室编研干部陈平讲述说,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避开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突破乌江,于1月7日攻克了黔北重镇遵义城。中共中央随即决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中共党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召开在即,川南地区的川军却没有消停。为保证会议顺利召开,1月10日,红一军团第一师在政委刘亚楼指挥下,攻克娄山关、攻占桐梓县城。随即,先头部队继续向贵州新站、松坎方向挺进,进逼川黔边境处的綦江,以防止国民党大部队从川南进入威胁遵义。

    1月15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团在团长龙振文、刘瑞龙和政委邓化率领下进驻綦江羊角,扼守瑶龙山下川黔交界酒店垭关隘,监视驻扎在川黔边境九盘子一带的川军和贵州盐防军。行进途中,红军在瑶龙山脉九龙山一带,与刘湘二十一军模范师三旅八团三营一连相遇,双方进行了激烈战斗。经过红军的英勇奋战,终将敌军击溃,并俘虏20多人。同天,红一师二团的先头部队还与贵州松坎盐防军姜金全部有过一次战斗,也将敌军击溃。自此,红一军团在綦江抢占了安稳、羊角一线的有利战略位置,扼住了川军可能进攻贵州遵义的重要咽喉。1月15日~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得以顺利召开。

    “中央红军在綦江牵制国民党军队,保障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陈平介绍,位于川南的綦江山高地险,红军进入石壕一带,对遵义、桐梓形成了保护屏障,确保遵义会议的召开,同时也为部队休整提供了时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部署。

    时间:1935年1月15日~22日

    8000红军在綦江期间 打土豪分粮食深受百姓爱戴

    1935年1月的中下旬,已是腊月天,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綦江南部地区也已大雪纷飞。当月15日~22日一周时间里,8000余名中央红军北上经贵州松坎进入綦江。期间,打土豪、分粮食给贫苦农民,深得农民爱戴。

    “红军部队来到石壕头天早上,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劣绅做了反动宣传,我和妈妈心里害怕得很,两个人跑得远远的,悄悄地躲到山洞里头。”石壕镇86岁的王茂元回忆说,红军到石壕那年,他只有6岁,现在还依稀记得一些印象,当时全家住的是木板搭建的板壁房,他和妈妈躲起来后,只剩下年迈的婆婆一个人在家守着。

    “婆婆曾给我讲过,红军来了后,晚上没有进屋,而是住在大街屋檐下,由于下着雨雪,红军就用油纸铺在地上,有一部分人住在我家屋后猪圈旁,离开时还打扫得干干净净。”王茂元说。

    陈平介绍,根据当地一些亲历红军过綦江的老人口述历史,当时红军在安稳、石壕一带休整期间,收了几家地主的100多石谷子及腊肉、衣物等,分给缺吃少穿的贫苦农民。红军还自带炊具、盐、米,在农民家借灶煮饭时,都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添麻烦。此后,石壕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当地百姓回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墙壁上、门板上都还留有许多红军的宣传标语:“一打土豪,二分田地”、“红军到,千人笑,绅粮叫;白军到,绅粮笑,千人叫”、“工农红军万岁”……

    时间:1935年1月20日~24日

    红一军团进石壕佯攻重庆 为四渡赤水制造宝贵战机

    在綦江石壕,你若是问起红军桥、红军洞、禹王庙,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会很热情地给你指着去的方向。其中,位于石壕镇中心小学一座单檐悬山式屋顶房屋最为知名,这曾是当年红一军团的司令部。

    据了解,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大部队继续北上进占桐梓,蒋介石派兵从四面八方进逼包围。为摆脱险境,1935年1月20日,军委发出《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决定兵分两路进发:一路由毛泽东等率领中央纵队从桐梓城北翻马陵岗进发赤水;一路由周恩来等率红一军团从松坎进入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庆之势,牵制川军兵力,然后迅速转道赤水。

    1月20日,周恩来、董必武及军团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军从松坎出发,于21日下午到达石壕。第二天凌晨,在驻扎一晚后,部队又从石壕街上出发,经高石坎、梨园坝,朝贵州温水方向进发。

    根据后来解密的档案显示,当年周恩来、董必武就是在现石壕镇中心小学内的禹王庙设立司令部指挥行军的。

    陈平介绍,清朝时,本地张、高、谷三大姓为保家族兴旺发达修建了禹王庙,占地近9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天井布局,砖木结构,左右两个厢房,庙里还有戏台、禹王的塑像、观音阁等,是当时村里最好的建筑。

    “綦江是保障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的最前哨,而中央红军过綦江则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陈平说,当年红一军团迅速入渝境再转道离开,制造了要攻打重庆的假象,其实是转移川黔军的注意并牵制川军。1月24日,先头部队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开始向赤水疾进,为赤水作战制造了宝贵战机。

    故事

    綦江石壕:

    五位红军烈士浩气长存

    81年前,红军长征过綦江,将足迹留在了这里,也将革命精神留在了这里。1976年、1983年、1991年,为了缅怀在此牺牲的5位红军烈士,当时的綦江县委、县政府先后在石壕镇苗儿山麓修建、扩建了石壕红军烈士墓。

    红军烈士墓由长征诗碑、烈士墓地、烈士雕塑、烈士纪念碑、烈士事迹陈列室、红军宣传标语碑林、题词碑林等七部分构成。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张爱萍等将军的题词。

    石壕村民岩洞隐藏伤员

    红军过綦江的一周时间里,虽未与敌军发生大规模战役,但曾在石壕九龙山与盐防军发生两次激烈战斗,均以击退敌人告终,但也造成了小部分红军战士受伤。

    綦江区党史研究室有这样一段记录:一天黄昏时分,红军卫生队10多个人抬着几个伤员来到深山里一农户家中求宿。当时,这个20多岁名叫李树清的小伙子不知道红军是什么人,只觉得这些人说话客气,同时看到伤员伤势很重,便把他们迎进家门……第二天红军部队要离开,因为担架不够,希望把4位红军重伤员留在李树清家中修养,李树清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家里人提醒李树清:保长说过,藏匿红军要杀全家。但李树清坚持不能坐视不管,并为了安全将4名红军转移到山后的岩洞隐藏起来……

    81年过去了,李树清早已离世。庆幸的是,记者在村子里找到了李树清的孙子李克春,他带记者来到了当年藏红军的岩洞,当地人如今称此为“红军洞”。

    说是洞,实际上只是一个山体凹处,顶部被茂密的树藤和树叶遮盖着。“那时是寒冬,爷爷还找来谷草搭了个顶棚用来防雨雪。”李克春说,他从小就听爷爷讲救助红军的故事,由于岩洞潮湿、天气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一个月后,一个刘姓和洽姓的伤员伤口感染去世了,埋在了岩洞前。后来,为给红军治病,爷爷专门去贵州请来土医生。3个月后,一位姓夏的红军可以行走了,他告别后不知去追赶部队还是回乡了,最后一名叫杨延河的红军伤好后,留在了家里与爷爷、奶奶、父亲一起生活。1937年的一天,爷爷和杨延河到打通卖米,杨延河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了,“他到重庆后还给爷爷写了封信,感谢家人对他的照顾,此后就没消息了。

    红军司务长酷刑不低头

    綦江区党史研究室资料记载,1935年1月21日,红一军团8000多人从松坎出发,中午时分经贵州箭头垭开向石壕。在箭头垭时短暂停留,借用群众物品解决伙食,补充体力。由于纪律严明,大部队开向石壕后,一名司务长带着2名后勤人员留下来检查,归还群众物品。就在此时,被红军击溃的贵州盐防军姜金全残部闻讯而来,将3人围困。

    在战斗中,2名后勤人员1人负伤、1人牺牲(安葬在贵州箭头垭),司务长也身负重伤被抓捕,随身携带的挎包、饭盒、筷子、14块银元和苏区纸币被搜刮一空,并被麻绳紧紧地捆绑压在地上。盐防军又是盘问、又是酷刑,只为知道红军部队前行的方向和作战计划,而司务长没有丝毫动摇。

    当晚,浑身是伤的司务长被捆送到羊叉龙门村牛角尖,用绳子吊在农民赵兴五坝子边的桑树上。第二天,盐防军见不能从红军司务长身上问到半点信息,终于失去耐性,将他押到茅坝坪,还残忍地用匕首割掉了他的舌头,随后将其杀害。

    盐防军撤走后,当地农民杨贵华、杨现洲、杨子洲、张海等将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

    商报记者 张瀚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