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04.11.2020  20:21

重庆石柱旅游微信公众号消息,重庆土家族脚楼营造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

营造时充分利用当地石、木材料,飞檐翘角,穿枓勾心,牢固防震。土家族木匠用他们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精心打造,将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楼屋。吊脚楼有堂屋、厢房或地正屋、厨房和火塘,楼上是住房,吊脚柱下边是圈舍和柴房。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杆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

这种传统建筑技艺,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多建于清代,在当地又称作“杆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

建造一栋吊脚楼,对于土家人来说,是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在土家山寨,建造吊脚楼的过程被称作造“华堂”。无论哪家竖屋安梁,从来都视为人生的一件喜庆大事,这也是土家建宅过程中最能表现民俗风情的一个镜头。

户主择良辰吉日,请建房的总设计师——“掌墨师”进山伐木采石,前后历时三四个月。

在整个建房过程中,“立屋”是吊脚楼基本建成的标志,包含排扇、起扇、拜梁、开梁口、缠梁、上梁、翻梁木、赞梁木等程序。

▲上梁

吊脚楼的层顶是坡面,两坡相接处的梁木最神圣。“上梁”是土家人为庆贺吊脚楼落成而举行的盛大欢庆仪式,按照习俗,主人选定“黄道吉日”,并逐一通知亲朋好友。“上梁”当天,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仪式。

▲  抛梁粑

土家建房礼仪伴随着整个造房过程。“一对粑粑往下抛,主东快点来接到。自从今日生财道,满堂都是财和宝。快过来,主人家,送你一对大金瓜。自从今日落成后,坐进华堂好发家。”这是穿插在“上梁”过程中的唱词,两位“上梁”人在屋顶互相说唱,然后将主人家准备好的粑粑从梁上往下抛,让男女老少去抢,场面好不热闹。

土家吊脚楼,见证了土家儿女同命运不息抗争的风风雨雨。那木楼的斑斑点点、那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红辣椒、那各式各样的竹背篓、那墙壁上的一排排镰刀,正是土家人历史悠久的印证。

原标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