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医大学者揭示人体抗细菌新机制 有助于研发更有效的抗细菌、抗病毒和肿瘤治疗性疫苗

01.03.2016  17:05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李珩)记者2月29日从第三军医大学获悉,该校科研部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万瑛教授及其团队历时7年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体细胞内除吞噬体和自噬体外,还存在第三类具有防御功能的膜性结构——Rab32阳性囊泡,该囊泡能吞噬细胞内的感染细菌。这一发现,可为细菌感染治疗提供新路径。
      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免疫学杂志《Immunity》上,题目为《Rab蛋白家族的蛋白相互作用组研究揭示树突状细胞Rab32蛋白复合体防御细胞感染机制》。
      细胞具有吞噬现象,这也是机体防御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机制。“树突状细胞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一眼看出并吞噬掉入侵人体的细菌。”万瑛介绍,树突状细胞就是通过囊泡运转实现这一功能的。所谓囊泡,是细胞内膜系统不可或缺的结构成分,蛋白质、细菌等大分子物质及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都需要由囊泡来“运输”,故又称为“囊泡转运”,是细胞内物质定向运输的载体功能与表现形式。
      但树突状细胞如何控制细菌的复制却一直是个谜。从2009年起,万瑛及其团队便开始研究这一空白领域,采用新型串联亲和纯化技术,大规模鉴定囊泡转运相关Rab蛋白家族的相互作用蛋白。
      万瑛解释,以李斯特细菌为例,他们在研究中发现,Rab32阳性囊泡上的Rab32-PHB-PHB2蛋白复合体参与了树突状细胞清除感染的李斯特细菌,此复合体被“招募”到李斯特细菌包裹囊泡里,通过酸化作用限制李斯特细菌的大量复制。而在反复试验中,研究人员也发现,如果将小鼠活体上的Rab32阳性囊泡敲掉,李斯特细菌会大量扩增。
      “这就证明了Rab32阳性囊泡对细菌具有抑制防御作用。”万瑛说。此外,针对某些特别厉害的细菌,它们会从一些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中逃脱,但在超分辨显微镜和双束扫描电镜技术下,研究团队首次发现这些逃跑的细菌被Rab32阳性囊泡再次包裹,证明Rab32阳性囊泡对逃逸细菌存在第二波膜性防御机制。
      据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将为未来医学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源,有助于阐明树突状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和肿瘤免疫等疾病过程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研发更为有效的抗细菌、抗病毒和肿瘤治疗性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