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

15.01.2019  01:30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保持定力、增强信心、真抓实干,奋力谱写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组织市内相关专家学者撰写了系列理论阐释文章,现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2017年全市经济增长9.3%,结束了2002年以来长达15年的两位数增长格局,2018年1-9月我市经济增长为6.3%,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巨大差异引人注目。如何科学研判当前我市经济形势,透过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表象,客观认识真正的重庆发展状况,探析重庆转型发展过程中引发增长率变化的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正视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抓住环境变化中的发展机遇,设计正确路径方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潜力发挥,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经济运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两年重庆经济增长运行从短期来看跳跃性很大,但从中国进入新常态背景的较长时间段来看,我市经济运行基本符合全国的运行轨迹,呈现“L”型发展的态势。总体上,我市经济运行下行调整的时间滞后于全国,波动性大于全国,体现了在国内外形势变化、新常态背景下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区域经济运行的特殊性。
      (一)经济稳定的基础在增强
      近两年重庆经济从加速回落到逐步企稳。全市GDP增速由2017年一季度的10.5%逐步放缓至四季度的9.3%,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至7%。但随着国家“稳增长”力度加大,市里采取积极措施,二季度以来我市经济放缓幅度收窄,二季度、三季度GDP分别增长6.5%和6.3%,原来快速下行的经济运行逐步趋稳。从主要指标看,投资增长逐渐回升,外贸进出口持续走高,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器也总体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长,表明我市内需具有强大韧性。
      (二)发展动力在优化
      “三驾马车”需求动力结构的平衡性在增强。2018年前三季度的50%、49.6%、0.4%,消费的支撑作用在稳步增强,符合当前重庆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由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的演变特征。新动力的引领性在凸显。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2018年前三季度达到50.6%,技术供给、研发平台、创新生态建设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升级打造,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实际利用外资西部领先。区域发展特色正在形成。主城片区聚焦高端智能产业培育和现代城市功能提升,渝西片区“四化”并举,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渝东北、渝东南片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效果初显。
      (三)产业结构在加大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8.8%,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等新产品产量增速超50%。现代服务业发展亮点突出。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8年前三季度达9.7%,电子商务交易额201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文旅品牌影响扩大,成为热点旅游城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稳步推进,家庭农场、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模式快速发展。
      (四)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
      需求升级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消费形态由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类型由基本生活型消费主导向享受型、发展型、改善型消费高端化升级,消费的品质、质量、档次等不断提升。供给优化引领消费结构升级。伴随着“互联网+”与商贸服务业深度融合,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消费新热点不断涌现,全市网络消费保持了30%以上高速增长。
      但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应对市场能力不足。作为我市经济支撑的众多传统支柱产业总体承压,尤其是汽车产业产销量大幅下降,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市场压力大,改造升级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二是新兴产业支撑不足。新兴产业虽然增速快,但呈现点状发展,尚没有形成集群和成为支柱产业,亟需加大培育力度。三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办事便利化水平仍有待提升;政府服务效率还不够高,政府服务观念和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市场准入还不够公平,民营经济发展仍受到较大制约,影响社会预期和发展信心。
      二、当前经济运行变化的成因探析
      当前重庆经济的运行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分析引起经济波动的短期原因,更要从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内在演变的趋势,顺应发展规律的要求,在稳中有变的环境下,推动演变过程中积极因素的增长。
      (一)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是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发展转型阶段难以避免、必须克服的情景
      经济进入新常态,其影响对全国和重庆而言,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殊性。一是重庆经济运行与全国具有相似轨迹,是一些共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存在市场需求压力,前些年推动我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现有支柱产业如汽车等中低端产品已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天花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待加快发展;面临竞争压力,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面临周边国家和地区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导致的产业、资本向外转移,影响重庆产业的集聚进程。二是重庆具有特殊性,多种因素造成近两年经济较大波动。我市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传统的生产基础和生产方式面临转型升级阵痛。“双欠”市情,社会财富和积累能力还有待提高。开放能力、水平和环境尚在提升阶段,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前期消极政策后果需要消化过程,“薄、王”时期破坏法治,打压民营经济,孙政才时期不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市发展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使我市民营经济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期,至今占比不高,制约了经济活跃度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一时期的不作为思想,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不主动,国企改革脱困未有突破,招商引资不积极,基础设施建设不推动,这些历史因素的累积效应,使我市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受到重大影响,势必波及当今经济运行。
      (二)认识发展的维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对经济发展维度的正确认识,是引导我们客观认识经济运行状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一是对GDP内涵认识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追求GDP的绿色、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人民获得感等内在质量因素,增长速度不再是纯粹的判断标准,质量比速度更关键逐渐成为共识。二是对政绩观的认识也正在发生变化。前些年,受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我市个别干部和地区存在经济指标弄虚作假现象,使得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存在水分。当前,政绩观改变给人们追求更高质量GDP创造了环境,更加关注发展质量并以其作为评判政绩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不管GDP质量、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动机。同时,追求实实在在的GDP的正确导向,挤出了不健康GDP水分,也是近期指标有所回落的因素之一,虽然看似增长速度降低了,但发展质量正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面临挑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客观挑战。一是发展“路径依赖”改变难度较大。直辖以来,重庆传统优势促成了高速发展。但是,进入了新常态后,原有的发展环境条件变化,传统的支撑因素减弱甚至不复存在,但短期内发展的“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从而产生负效应。二是创新能力需要逐步培育。全市创新支撑能力与全国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客观存在,需要一定时日才能转换新的支撑因素。需要在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搭建、要素集聚、环境营造等方面逐步培育。
      (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市场将扮演在经济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影响社会活力和发展效率。一是原有依托国有资本平台和国企主导发展的模式需要创新。重庆直辖以来,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有资本平台、国有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市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和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加速转型问题。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沿海发达地区经验表明,民间资本发挥作用越大的地方,社会资源利用就更为充分,经济发展活力就越强。我市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产业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缴纳税费等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发挥作用还不够。
      (五)区域特色发展竞争能力演变问题
      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正发生巨大的变化,重庆原有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也在发生变化,新的竞争优势培育亟待加强。一是区域开放的竞争相对优势需要进一步培育。重庆在开放探索中曾经在中西部具有优势,但随着全球经济地理格局和国内经济地理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周边省市的比较优势正在调整,区域竞争优势重塑压力日趋加大。二是区域竞争中的产业相对优势逐步变化。前期发展阶段我市形成的一些产能,随着当前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推进,正在面临全球产能调整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在区域竞争中也还没有展现出独特的竞争能力,未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和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的任务和难度仍然很大。
      (六)绿色发展之路破解的急迫性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蕴藏着巨大商机,但现阶段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仍在探索之中,还未能与经济发展紧密契合起来。一是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机制有待建立,巨大的生态优势仍未能够有效转换为产业优势,蕴含的巨大商机仍未得到有效开发,生态资产认证、补偿、交易机制和投融资机制仍需探索。二是转型阶段,稳定协调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推进方式和路径也需要持续优化。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更多的利用经济手段,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减少转型的震荡性。
      除了以上分析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之外,影响当前我市经济波动的短期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有效供给不足和预期信心不足情况较为突出。消费品供给升级步伐缓慢,短期难以匹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快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导致短期就业难度有所提升,消费的收入预期不足。二是有效投资不足情况客观存在。目前地方政府负债压力大,投融资能力不足,导致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力度偏慢,市场前景不明朗亦使得当前投资信心不足。三是要素供给成本出现快速提升。土地成本、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要素成本呈现上涨趋势,对投资产生抑制效应。四是政策适应性仍然不强。面对市场和企业出现的客观变化,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存在预期不足、落地难、政策针对性偏差等实际问题。五是产权和安全的隐忧。前段时间个别有关产权安全的错误思潮,影响了部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与决心。六是超前准备和储备不足。个别地方作为意识不够,前期超前规划研究不足,导致建设项目储备少、发展及创新资源积累不够、政策应急储备不足等多重问题。共性与个性、短期和长期、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交织,是我市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客观实际状况,也是我们必须跨越的阶段。
      三、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我市经济发展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是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我市自身发展阶段和条件所决定的,不会因为经济短期波动而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充分抓住和利用发展机遇,确立正确发展方向,设计科学路径和手段,把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应对当前经济波动和结构性调整的挑战。
      (一)体制政策优势红利
      国家的战略定位持续升级将为我市带来显著的体制政策优势。一是新时代新定位提升了重庆的发展势能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大大提升了重庆在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对我市的战略定位将形成众多体制和政策优势。从根本上讲,全市发展的信心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发展指引的正确方向。二是直辖市管理体制带来的行政效能提升。我市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对接国家政策、开展国际合作方面,直辖体制具有信息沟通、传播快,接触面广的明显优势。在内部管理层面,直辖市管理层级较其它省扁平化,实行市直管区县,提高行政效率。体制优势将是促进重庆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蕴藏着巨大的制度红利。
      (二)发展面临巨大的需求与增长空间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空间。一是城镇化向中后期发展,内部需求巨大。我市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城市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水平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城乡统筹发展以及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发展需求。二是工业化发展空间依然较大。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迈进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将具备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可能,当前重庆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已经具备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基础条件,只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全方位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就能将可能变为现实。
      (三)新旧“红利”“混合动力”转换与有效利用
      重庆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有效利用新旧“红利”和“混合动力”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是传统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新旧“红利”并存。重庆及周边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全市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优势正在树立,随着重庆城市能级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吸引外出务工者回流和周边地区劳动力集聚,促进外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汇集。二是“混合动力”支撑经济平稳转型。当前全市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业态正呈高速发展态势,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动力发展潜力无限。但同时重庆传统产业仍然是主要支撑力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激发新能量也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兴动力和传统动力共同组成“混合动力”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
      (四)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转换中的“契机
      重庆正面临国内外经济地理格局加快转换带来的大好契机。一是有利于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区位优势的嬗变将进一步增强重庆的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重庆加强与周边省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二是有利于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抢抓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全球技术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外向型、知识密集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三是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以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抓好城市提升,积极对标对表,加快国际化现代城市建设,着力培育和增强城市的国际交往与国际服务功能,全方位提升国际化水平,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发展。
      (五)国家战略聚集效应
      一个地区的国家战略定位决定了该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区域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又会进一步强化自身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一是有利于深化对外开放。重庆拥有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一批国家重要开发开放平台,使重庆享有多重政策制度红利和先行先试的开放创新机制优势。全市将更加注重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有利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随着两江新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等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加快现代产业的集聚,促进园区联动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有利于城市综合功能提升。随着内陆开放的持续深化,特别是中新政府合作项目的深入推动,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枢纽、物流枢纽、航空枢纽、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将全面提速,增强城市的国际服务功能。四是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重庆与周边省市在产业配套协作、流域生态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加快协调融合,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服务能力。
      目前,重庆已经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调整期,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落实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面对当前短期波动影响和中长期结构性调整的压力,稳住当前,盯住长远,树立直面困难、奔向目标的信心和勇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新动能,大力推动“三大攻坚战”“八大战略行动计划”,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市上下齐心努力,就一定能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