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中国:康养石柱 醉美土家

16.01.2018  15:40

文| 本刊记者 刘倩玮

  2000年,重庆市正式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为除渝中区外的所有区县。地处重庆东部,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于是跟随重庆市,开始了这场绿色保卫战。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成效如何?近日,记者随国家林业局来到重庆市石柱县实地采访,探寻这里的绿色变化。



  林业为重,聘请“树保姆”保护天然林

  群峦起伏,山风呜呜,透过蒙蒙细雨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林涛阵阵。这里就是被称为“巴渝新十二景自然景观”之一的黄水林海,位于石柱县,是重庆市三峡库区面积较大、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旅游景区之一,占地面积15万亩,林木覆盖面积达95%以上,拥有“重庆最美森林”的美誉。

  石柱县林业局局长马世雄介绍,石柱县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体要求,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精心组织实施天保工程。自正式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石柱县的森林资源量质同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据统计,目前,全县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22.7万亩达到现在的25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8.3%提高到现在的56.8%,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000年的398.3万立方米达到现在的1200万立方米。

  森林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物种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就来此安家落户。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石柱县在实施天保工程上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县政府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并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书;核定各乡镇(街道)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营造林面积等主要目标,明确营林造林、抚育管护、执法监管等保证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全县逐级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形成了“层层抓落实、山山有人管、林林有人护”的格局。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石柱县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将森林资源管理纳入干部问责范畴。并建立地方财政支持天保工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上级投入的各类资金按要求全额拨付到位,县级财政投入逐年稳步增加。

  在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记者看到多名佩戴着“护林员”红袖标的护林人员。石柱县林业局副局长岳良华告诉记者,为天然林聘请“树保姆”也是石柱县实施天保工程的一大举措。“早在2000年,石柱县就颁布了天然林‘禁伐令’,与32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将商品林与公益林打捆集中管护。”岳良华介绍,石柱县按行政村和林区分布聘请管护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为护林员,签订管护承包合同,明确工作职责和管护区域,实行日巡山护林制度,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名生态护林员,每块天保林有1名天保护林员管护,并在森林高火险期临时增聘1倍的护林员参加巡山护林。目前全县有天保护林员420人,生态护林员334人。

  十多年的精心呵护,石柱县绘出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先后揽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众多荣誉称号。

  生态扶贫,贫困户“转岗”护林员

  “红遍田野绿满坡,兔子起舞黄连歌。悠悠传情啰儿调,千年石柱嵌银河。”石柱县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如何让老百姓护了山林又富口袋,是石柱在实施天保工程中面对的一大难题。

  “改善民生是石柱县实施天保工程的一大重要任务。为摘掉‘穷帽子’,我们将森林资源管护和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在聘请天保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时优先考虑贫困户。”岳良华说。

  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的申绪田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当护林员之前我们一家四口仅靠着三分薄田过活,种点苞谷、土豆之类的,每年最多收入4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十分困难。”回想起当时的生活,申绪田面露苦涩。

  2016年,因家庭贫困,申绪田被聘用为生态护林员,一年补助6000元,“在完成日常的巡山护林工作之外,我还利用空闲时间种田、打零工贴补家用,现在每年能有2万元的收入。”申绪田高兴地向记者诉说着当上护林员之后生活的改善。

  同村的张明叔同样是天保工程生态扶贫的受益者。今年44岁的张明叔,因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常年在家,丈夫也没有工作,全家仅靠种地为生,是村里的贫困户。为帮助张明叔一家增加收入,石柱县林业局天保办将张明叔的丈夫选为生态护林员,负责巡护山林。“当上护林员之后,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让我对这片林子有了感情,每天巡山的时候特别有干劲。”张明叔告诉记者,政府对于巡山护林中发现野火、乱砍滥伐等毁林行为都有奖励,但他宁可不要这钱也不希望有举报现象发生。

  “我们现在所在的万胜坝村有天保护林员7人、生态护林员6人,全村生态效益补偿金65万元/年,户均1100元,最高5500元。”黄水镇副镇长成川介绍,目前,黄水镇共聘用天保护林员37人,生态护林员25人,其中80%的护林员是贫困户,护林员年均管护费6000元并积极兑现生态效益补偿金,全镇每年兑现补偿金191万元,户均950元,最高11100元。

  黄水镇的贫困户“转岗”护林员仅是石柱县生态保护助推扶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为推进扶贫工作,石柱县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精准划定生态公益林171.2万亩,年均补偿林农资金2011.6万元,2009年以来共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1亿元,惠及全县33个乡镇(街道)近7万户林农;充分利用生态公益岗位助推全县精准脱贫工作,选聘集体林天保护林员4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0人,将334名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天保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在护林中每年可获得劳务收入6000元。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造林和育林,每年可为林农提供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国有林场由财政差额改革为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解除了国有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

  转型康养,废弃渣场变人气休闲露营地


  来到G50重庆高速冷水服务区附近,远处高山薄雾缭绕,近处小木屋、钢架幻影球客房、集装箱房、北欧式膜结构帐篷等各式房屋林立在绿地中,这一切不禁让人意外,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高速服务区背后,居然有这样一个精美的休闲露营地。

千野草场无动力滑翔

  “G50高速冷水服务区生态旅游自驾营地是今年5月份开园的,海拔约1443米,全年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零下5℃,平均气温16-17℃,四季景观鲜明、独特,是避暑纳凉、休闲养生、放松度假的理想场所。”石柱县宣传部副部长谭腊梅介绍,这个营地曾是160亩的弃渣场,2016年石柱县决定因地制宜,将其变废为宝。本着“把高速公路轻松放进大自然”的环保理念,经过近一年的改造,如今该地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首个集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以及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露营地。

  “虽然才运营几个月,但人气可不少,六七月份旅游高峰期时,房源紧张得都要提前预定。值得一提的是,钢架幻影球客房又称‘星空屋’,躺在里面可以直接看星星,浪漫又梦幻,深受年轻人的欢迎。”营地工作人员秦艳介绍,营地设有综合接待服务区、景观休闲区、森林度假区、房车露营区和户外运动区等不同功能板块,配套有木屋、房车、钢架幻影球客房、集装箱房、北欧式膜结构帐篷等住宿设施和专业的服务团队,可满足团队住宿、房车露营、休闲娱乐等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岳良华告诉记者,这只是当地森林康养体验游的一个缩影。“绿色是石柱发展的命根子,石柱绿色资源丰富,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具备‘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岳良华介绍,近年来,石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出“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和“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石柱逐渐构建起“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打造出林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森林康养”:

  森林康养观光游。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高山、湖泊、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深度开发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千野草场等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已建成国家森林公园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正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个,建成开放森林康养旅游景区12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

  森林康养休闲游。以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建成黄水市级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先后荣获2014“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和“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称号。以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成功打造“黄水人家”“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共发展“黄水人家”“森林人家”1090家,总床位数超过2.8万张,同时接待能力超过2万人。

  森林康养体验游。积极发展山地森林生态游、森林休闲健身游、冰雪度假游、峡谷漂流等特色森林体验旅游形式,推出自驾露营、山地自行车、山地马拉松、森林越野、森林瑜伽、丛林探险等森林健身体验项目。

  森林生态养生游。依托莼菜、山珍、森林食品、土家美食等绿色生态食材资源,建设康养美食名镇、名街、名店,打造一批森林美食产品。森林康养产业与旅游、农业、商贸、体育、医疗等多产业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观养、动养、疗养、食养、住养、文养六大康养形态和全产业、全领域、全地域的大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油草河漂流

  转型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石柱县成功培育了一批森林康养产品,首批纳入全市“十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成为全市知名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成为“重庆最受欢迎避暑景区”,“大黄水”景区单日客流最高峰达18.2万人次。

  据统计,2016年,森林康养旅游共接待游客54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7.3亿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11.5%。今年1至8月,全县接待森林康养游客520万人次,同比增长9.6%。

  绿色崛起,林业产业百花齐放

  以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为契机,石柱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初步构建了以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花卉苗木和林下特色种养业为支柱的林业产业体系。

  成川告诉记者,近五年来,黄水镇退耕还林1487亩,带动每户增收1650元;发展林下种连4000余亩,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以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为平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发展森林人家17家, 2017年接待游客8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3亿元。

  今年60岁的马富兹,从2011年开始尝试经营“林家乐”,如今六年过去了,他已成为黄水镇山水人家的负责人。“我以前靠种黄连为生,每年只有两万左右的收入。从开这农家乐的第一年我就尝到了甜头,年收入一下提高到了10万元,去年的效益尤其好,收入达到30万元。”说起发展森林人家“林家乐”的益处,马富兹感触颇深。

  而一旁的护林员陈江波和唐嘉也连声赞同。陈江波和唐嘉的家里也开着“林家乐”,在不需要护林的时候,他们就帮着家人照顾生意。

  岳良华表示,石柱全县上下形成了“不砍树、能致富”、“护绿脱贫、增绿致富、转型发展是出路”的共识,不断激活林业生态资源,促进林业产业增效、农民生产增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成为农村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强大引擎。

  最近几年,石柱县积极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探索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盘活现有森林资源,引导林农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带农户”模式,石柱县的黄连、天麻、竹笋等林下种植和山羊、野鸡、中蜂等林下养殖发展迅猛,带动了全县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等领域快速发展。

  据了解,石柱县已建立起林业专业合作社14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培育起林业龙头企业20家,发展林业大户500余户,通过土地入股、集中造林管护建立集体林场、民营林场和家庭林场20家。林农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建立起“黄水人家”和“森林人家”1090家,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据统计,2016年,石柱县林业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35.01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680元。

链接: http://www.greenchina.tv/news-27236.xhtml


石柱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080元
    2017年,石柱县林业总产值达38.3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0.林业厅
北碚区拟投入1200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林业厅
石柱县林业局明确2018年林业工作重点
    2018年,石柱县林业工作必须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和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主线,以“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传承自然”为宗旨,以林业“五大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积极构建适应新常态的现代林业经济体系,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和关键性作用,着力打造渝东生态屏障和绿色生态经济强县。一是加大林业生态修复力度。完成新造林6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实施封山育林4万亩、退化防护林修复4万亩和森林抚育9万亩。二是严格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坚守林地和森林两条生态红线,确保林地保有量不低于301万亩,森林保有量不低于2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林业厅
南川区林业局三举措严守生态安全
    南川区林业局三举措严守生态安全     一是优化资源管理。严守林地、森林和湿地生态红线,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和林木限额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成全区国家公益林落界,组织落实103.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