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病是值得鼓励的“互联网+”吗?
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近日明确: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看点就是远程医疗,而远程医疗的优势,主要是两点:一是重新配置医疗资源,打破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的局面,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二是互联网医疗让医生和患者精准双向筛选,患者根据疾病与专业擅长的医生匹配,减少重复检查、过度医疗。但同时,远程医疗的监管和诊治问题非常突出。“互联网+”是目前最热门的方向,那网上看病算不算呢?(4月13日《京华时报》)
话题
@重庆晨报
医疗改革绕不开互联网+浪潮
真知灼见
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等特性,来改善不平等的医患关系,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互联网在医学上已经广泛运用,遗憾的是,这些运用多停留在挂号、缴费、特殊病例急诊等“外围”工作,还没有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普适的平等关系。
换句话说,互联网医疗这块巨大的蛋糕,还没有真正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法制化,尽管众多医院、商家(如阿里巴巴、腾讯等)跃跃欲试,但至今没人能深入切下“第一刀”,精准把握智慧医疗这个巨大商机,打通就医过程中的各种不平等“脉象”。
首先要借助互联网打破“医患”之间的不平等。表面上看,医患之间是平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患者无法自主选择医生,排队时间远多于看病时间,医患之间沟通短暂,难以真正建立互信关系,“唯医是从”。如果能借助互联网手段,不仅能分诊导诊、专家咨询、预约挂号、院外候诊、查询检验报告和处方,还能做好诊后随访、在线复诊、心理疏导等工作,就更容易建立医患之间的平等关系,免于让患者在看病同时还要忍受心理恐惧。
其次要借助互联网打破“医院”之间的不平等。可能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医院之间重复诊断、重复检查、重复治疗现象严重,不少医院以避免医疗事故为由,不承认其他医院的检验报告,无形中增加了患者负担。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各级医院之间编织一张“大网”,让患者就医用药信息乃至完整健康状况可以“平等互联”,并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兼顾医院分级分工,全新配置医疗资源,岂不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必将大大提高就医效率。
还要借助互联网打破“医药”之间的不平等。众所周知,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品中间环节太多,价格不透明,以药养医暗箱操作严重,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公开透明性,让药品的价格充分暴晒在阳光下,公开竞价、流通,接受公众监督,让药品价格更加市场化。
在强大的“互联网+”浪潮中,医疗改革应当快速适应,有所作为,犹豫不得。
重庆晨报评论员 王方杰
@谢松波:互联网医疗作为新生事物,加之医疗涉及人们的生命健康权,在其发展中,有质疑,有否定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否定本身也体现出对“性命攸关”的高度重视。但凡事都讲究个度,对互联网医疗,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究竟行不行得通,试试再说。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张枫逸:将远程医疗服务的主体限定为医疗机构,既是对医疗卫生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广大患者的负责。网络需要解决的不是问诊,而是导诊、分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站的规范和监管,将其打造成健康咨询平台,指导患者有针对性地求医问诊。公众也不能盲听盲信网上专家意见,有了病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找正规医生。
@郭元鹏:互联网医疗这几年确实是出了一些事情的,比如有人欺骗患者,比如有人看错了病。但是,这和监管也是有关系的。“互联网医疗”的问题,其实出在监管不力上。当网上坐诊的多是骗子和庸医时,还能不出事情吗?
@雁壹飞:看病的事情,还是面对面的好。
@戴先任: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医疗问题,大部分的患者生病后,去医院就医才是最佳选择,如果想通过远程诊疗就能治好病,有时甚至会贻误病情。
@小鹏:10多年前,我工作的时候突然晕倒了,在小医院看病未发现任何问题,到大医院也未发现任何问题。没办法,只得在网上咨询,将片子、用药、症状等情况发过去没多久,那位专家就得出了结论:恐惧症。他告诉我不需要继续用药,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行了。按照这位专家的指点,我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所以我觉得,互联网医疗不必一棍子打死,不妨让其摸着石头过一次河。
解禁互联网诊疗为时尚早
名博观点
理论上说,互联网诊疗的好处实在不胜枚举。不过,职能部门的担心,显然在于三个层面:一是网络诊疗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易,毕竟人命关天。二是顶层设计还没有做好准备,现行法律规定与网络诊疗有所冲突。譬如《执业医师法》要求,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须要亲自诊察和调查,没有经过医师的亲自诊察不能作出处理决定。望闻问切不充分,诊疗风险板上钉钉。
此外,互联网诊疗对于看病贵、看病难来说,恐怕未必是一剂良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热的医院与著名的医生,现实中的患者还应接不暇,真有时间和精力来网络问诊?
邓海建(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