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位聋人博士:“唇耕手耘”架起沟通桥梁

10.09.2015  17:20

图为 郑璇和学生们谈心 高吕艳杏 摄

   中新网重庆9月10日电 题:国内首位聋人博士郑璇:为学生“唇耕手耘”架起沟通桥梁

  作者 高吕艳杏

  “很多荣誉是因为我身残志坚的事迹而获得的,我的理想就是通过教育和科研,帮助更多的聋人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34岁的郑璇大学一毕业就投身特教生涯。10日,记者在重庆师范大学见到这名特教老师,她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她“璇姐”。

  郑璇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曾担任北京残奥会火炬手,获得上海市自强模范、武汉市杰出青年、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一等奖”、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称号。

  2岁时,郑璇因一次意外医疗事故导致双耳失聪。经过三年多艰苦训练,她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学会了与正常人交流。6岁时,郑璇终于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小学。

  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先后成功考取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毕业后,郑璇来到重庆师范大学讲授聋人高等教育课程。从此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郑璇告诉记者,在学校,她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基本都失去了聋哑康复的最佳治疗期,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依靠手语的方式交流。由于从小缺乏听力方面的信息接收渠道,学生们对于社会常识的把握以及与人沟通方面存在很大障碍,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往往是普通正常学生的十倍以上。

  “我的学生们听不到,我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将我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郑璇说,“他们听不到上课的铃声,我就用反复按压教室日光灯开关来提醒他们上课,如果要叫某一个学生,我就对着他挥舞双手。”为了把孩子们教好,郑璇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一个手语动作、一个交流眼神、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

  “郑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为人处世与做人。”重师聋人高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郑老师经常在各种场合主动帮聋生翻译,每周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同学们组织手语角活动,编排舞蹈与手语歌。

  在郑璇的影响和带动下,特教专业涌现了在重庆市率先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的王金鑫、“脑瘫诗人”尹海涛等一大批励志聋生典型,在健听大学生中组建了一支手语翻译团队……

  不仅如此,郑璇还有个梦想,“我想创办一家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的语言和文化。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