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经济”做活脱贫“大文章”——武陵山区深度贫困乡巧干实录

20.12.2019  12:12

 

远眺云雾缭绕的彭水三义乡。新华网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重庆12月19日电(李华曾 韩梦霖)12月初的一天早晨。一大早,天空飘着小雨,彭水县三义乡小坝村,离谭代江的家还有几百米,远远地就飘出醇厚的酒香味儿。

  “来,外面天冷,赶紧进屋坐坐烤烤火。”谭代江热情地打招呼。

  进屋后谭代江招待客人的,不是热腾腾的茶水,而是自家酿的包谷酒,入口细腻、醇香、回味悠长。

  谭代江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三义乡小坝村6组的贫困户。在三义乡,像谭代江一样尝到非农经济甜头的人还有不少。近年来,当地扶贫部门发展烤烟、中药材、高山蔬菜、特色养殖等四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发展一系列“小字号”经济,推动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小经济”正在书写脱贫“大文章”。

    小作坊酿出幸福生活,打造房前屋后的“产业园

    彭水县三义乡,地处渝鄂交界,距县城78公里,属于典型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与许多乡村一样,这里的青壮年靠外出务工为生,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基础条件落后、地理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单一、文化教育匮乏,全乡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7.7%,是武陵山特困片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2016年在外打工漂泊多年谭代江决定返乡。“年纪大了,回家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到。”与村里其他人种烤烟、搞养殖不同,谭代江选择了酿酒。

    谭代江夫妻二人向政府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搞起了白酒加工作坊。在有着多年酿酒经验的老师傅传授下,谭代江掌握了全套纯粮酿酒技术。

    “刚开始的时候生意也不太好,但我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酒的质量能保证,就一定能搞起来。”谭代江说。

    当地的驻村干部为谭代江谋划“小酒坊”的增收渠道,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政策,帮助谭代江把作坊进行了打造,改善了作坊环境,同时结合小坝村的自然环境和海拔优势,融入了酒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元素,还通过当地供销合作社进行宣传和代卖。

    谭代江的包谷酒坚持使用优质的山泉水和高粱、玉米及苦荞作为原料,生意逐渐好起来,来他的小作坊打酒的人也渐渐增多。今年,谭代江还在自家的庭院搞起了农家乐。如今谭代江的酒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七、万元以上,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家四口的小日子也越过越好。

    “我们依托农户自身具备的技能、拥有的物资、周边环境等资源禀赋,结合农户的发展意愿,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因户施策确定发展方向和内容。”三义乡政府副乡长董民强介绍。

谭代江在自己的酒作坊里查看发酵后的粮食。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庭院经济”精准扶贫

  三义乡莲花村一组的贫困户王由全2016年返乡创业,和村里的几个贫困户一起成立合作社,办起了养猪场。2018年王由全扩大了养殖规模,但上半年猪肉行情不好,7月份养殖场里已积压400多头猪,“卖猪的话要亏,不卖每天都要花饲养成本,当时实在是走投无路了。”王由全回忆。

  当地驻乡工作队副队长王祖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帮王由全出谋划策。王由全家院子大、生态环境好,王祖勋鼓励王由全搞起了以吃刨猪汤、农家饭、高山纳凉为主的“小餐饮”,将猪肉卖给全乡其他工地、乡政府和学校食堂。

  为了帮助王由全发展庭院经济,工作队出资帮他打造庭院,搭起了葡萄架,给院子里的道路铺上鹅卵石,还时不时带些人来吃刨猪汤、腊排骨,帮他在朋友圈里做宣传。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来王由全家院子里吃刨猪汤的人越来越多。据王由全介绍,连续2个多月,每天都能杀一头猪,养殖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一直撑到10月份猪肉价格涨起来,积压的毛猪都全部卖出了好价钱。

  “发展庭院经济不仅让我挺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更坚定了我继续养猪的信心。”王由全说。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王由全一年卖了450多头猪,利润超过100万元,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王由全在养猪场里为生猪喂食饲料。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投入小、门槛低、见效快,“五小经济”形成集聚效应

  王祖勋分析了三义乡发展“五小经济”的原因,“三义乡属于‘两山夹一槽’的地形,人口居住分散、土地破碎、生态环境脆弱,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又缺人力,不适合大规模地搞单一产业。”因此,要让资源禀赋变成发展动能,就必须另辟蹊径。

  “‘五小经济’投入小、门槛低、见效快,又可以根据村民情况‘量身定做’,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稳定就业。”王祖勋说。在他看来,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为建卡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扶贫成果可以更快见效,还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从基础平台搭建、风险防控等方面全力做好保障,让“五小”经济逐渐健康发展。组织有意愿的农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主动对接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东西扶贫协作单位和社会企业等,帮助开辟市场和出路,降低农户发展的风险,保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如三义乡龙阳村今年组织了116户农户(含贫困户76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农特产品,由村集体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确保群众实现增收。

  目前,三义乡已发展起农家乐、特色养殖园、田园综合体等“五小经济”项目;全乡培育出小加工、小餐饮、小运输、小制作、小买卖等“五小”非农经济示范户38户;培育小果园、小花卉园、小瓜菜园、小水产园、小养殖园等“五小”庭院经济示范户15户,户均年增收达到了3-5万元,全乡“五小”经济发展已形成集聚效应。

  在“五小经济”的示范带动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606户2251人减少至5户15人,贫困发生率从11.6%下降至0.2%,实现了“户脱贫、乡摘帽”的攻坚目标。

编辑: 李永琦
脱贫攻坚Vlog|三义乡的“大队长”:只为找到那致富源泉
图为重庆市发改委扶贫集团驻三义乡工作队常务副队长王新华网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