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助力脱贫攻坚 重庆酉阳留守妇女变“绣娘”

13.12.2019  16:51

 

  位于重庆市酉阳县车田乡小寨村1组猫头坝的“非遗工坊”内,26名来自车田乡各个村的留守妇女正在一针一线地赶织“苗绣”,她们每天早晨把小孩送到乡里的幼儿园或者学校以后,就会来这里做一名上班的“绣娘”。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在“非遗工坊”内的“绣娘”,年纪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只有23岁。之前她们或是在外务工,或是在家里带小孩。而这一项目不仅让她们有了生计,还可以陪着孩子。据了解,“非遗工坊”在车田乡这一个全市深度贫困乡的推动落地,还获得了鲁渝东西扶贫协作项目的资助。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猫头坝的“非遗工坊”今年3月正式启动,创始人陈国桃通过组织周边留守妇女、贫困群众参加“手把手”教学、“一对一”指导的苗绣培训,帮助留守妇女、贫困群众初步掌握非遗项目“酉州苗绣”手工编织技巧,培训合格人员直接转为“绣娘”,完成的苗绣作品由酉州苗绣公司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新华网 黄俊辉摄 韩梦霖 文

  “非遗扶贫”是一种创新扶贫模式,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手艺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结合起来,实现贫困户能够增加收入的一种“扶贫模式”。近年来,酉阳积极出台政策扶持苗绣等非遗技艺的传承,让非遗文化与市场对接,带动当地村民从事苗绣产业,使非遗技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车田乡当地的留守妇女可以自主选择到工坊来上班,也可灵活在家当绣娘承接订单。自该项目启动以来,猫头坝村“非遗工坊”已组织了四期培训。截至目前,非遗工坊累计培训400余人次,吸纳留守妇女52名,其中贫困户45名,残疾人3名、低保户2名,苗绣产品年销售额达300余万元,“绣娘”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绣娘”耿宝华,今年26岁,是车田乡黄坝村二组的建卡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小孩都在上小学,丈夫在外务工,“非遗工坊”项目启动以前她在家带小孩,现在,她每天利用孩子上学的闲暇时间来“非遗工坊”上班,一个月可以拿到最高2000元的计件工资收入。“这比干农活儿轻松多了,不用风吹雨淋,还能照顾小孩,”耿宝华说。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如今,在猫坝村“非遗工坊”内,还有一名男性“绣郎”,他是来自车田乡车田村一组的文涛,他的妈妈也是一名“绣娘”。文涛今年从永川一所高校毕业后就生了一场病,手术后回家养病期间,他逐渐对“苗绣”这门非遗文化产生了兴趣,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他也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绣娘”。文涛家里还有两个姐妹在读书,如今这份“临时工作”帮助这个因学返贫的家庭减轻了负担。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图为“苗绣”图案的女性配饰。据了解,酉阳县酉州苗绣扶贫产品土布团扇《福在眼前》等系列产品还被选为“一带一路”、“上合峰会”国礼,车田姐妹绣织出的产品已经走向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孩子是每个妈妈的牵挂,一根绣花针、一个绷架,让村里的妈妈们不仅可以留下来陪伴孩子成长,还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这根绣花针,也绣出了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新华网 李相博摄 韩梦霖 文

编辑: 李永琦
航拍重庆巫溪宝坪村 别致村庄新景象
     宝坪村所处的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新华网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