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以色列:感受神圣之城——耶路撒冷

20.07.2015  18:11
  一名拉比(犹太教神职人员)路过。 唐枫 摄         中新网重庆7月20日电(唐枫)“死亡是我们的永恒伴侣。长久以来,朝圣者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圣殿山周围,以为末日来临时的复活作准备而前往耶路撒冷,他们还在继续前来。”就如《耶路撒冷三千年》中写道的那样,这座城市被墓地包围并且建在墓地之上。

  这个夏日,中新网记者受以色列旅游部、外交部,以及驻成都总领馆邀请,有幸亲赴耶路撒冷,感受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土地,站在圣殿山上俯望整片圣城,犹地亚山顶的风在耳畔卷起尘土,双手贴近“哭墙”,在圣墓教堂里谦卑的俯身拂过耶稣受难的十字架……

  耶路撒冷是一座融合了世界多宗教的城市。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将此城封为圣地。“圣城”耶路撒冷就像一个传说,一个儿时历史书中神秘的梦境,就连口中念出这座城市的名字,也犹如清风拂面,令人向往。

  清晨,随着太阳从古城区的地平线上升起,我们出发了。第一站是拜访以色列外交部。由于涉密原因,外交部大楼里并不允许四处拍照,在经过安检后,一行人进入了工作区内。

  接待我们的是以色列外交部东北亚司司长哈盖伊·沙格瑞所在的楼层就在地底。与哈盖伊司长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会面后,中新网记者得知,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现正与重庆市商榷,初步确定将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初入耶路撒冷城,记者发现在这片理应“不毛”的石漠化土地上,竟随处可见葱郁的绿树和各类花草。走近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在所有树木和草丛中,一根根嶙峋突起的管道犬牙交错地隐没在绿色中,这就是以色列人最引以为豪的滴灌技术。这些滴灌管道据说能沿用近百年,如同血管一样织缠着整个国家,以色列也因此拥有“建在管道上的城市”之名。

  近午时,一行人伴随着导游Helen的“story of Jerusalem”,来到了耶路撒冷的最高处——圣殿山顶。置身山顶,整个耶路撒冷城净收眼底。

  早在公元前5000年,耶路撒冷已经有人居住。南有埃及、北有赫梯,西北是迈锡尼希腊人的世界,这个处在包围中的王国接受着不断的袭击和迁徙,最终,一个被称为希伯来人的民族来到了这里。

  据《圣经》记载,上帝命令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即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拿他的儿子以撒献祭,以示忠诚。而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在圣殿山上与上帝进行了一场角斗,他的新名字“以色列”——“与上帝博弈之人”由此而来。犹太民族正是起源于此。

  从山顶俯览,遍布坟墓,整座山就像一座巨大的陵园。Helen说,全世界的朝圣者都想前往耶路撒冷,并葬于此地,等待《圣经》中所说的末日审判后的复活。对于教徒来说,这里是圣地,是想将其灵魂与肉骨深埋之地;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圣殿山顶可以远眺耶路撒冷全城,感受这座古老的城市散发的魅力。

  时值盛夏,虽然这片地区大多被炎热占据,但耶路撒冷建在山上,不时吹来的风给人带来一丝凉意。一行人跟随Helen继续前往“哭墙”。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安息日(犹太历每周的第七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在所罗门第二圣殿西墙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耶路撒冷“哭墙”,男左女右分开祷告。犹太人认为,“哭墙”上方就是上帝所在之地,这里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唐枫 摄         犹太人认为,“哭墙”上方就是上帝所在之地,这里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当记者亲眼见到“哭墙”时,才发现这面在电视上看起来四四方方、面积不大的墙面显得非常壮观。一整面墙被岁月的风沙侵蚀,用巨大石块堆砌的墙面显得凹凸不平。祈祷者分成男女各占据了一半墙面,中间隔着一张巨大的屏风。

  走近墙面,墙角站满了世界各地前来祷告的犹太人。他们有的手持古兰经,额头轻靠在墙上,口中不停念着祷文;有的则双手扶墙,口中念念有词;甚有些打算长久在此祷告的犹太人坐在板凳上,就为了离“哭墙”更近一点,更久一些。这里面,不乏捧着经文的虔诚者的哭泣声。

  墙面的裂缝被用各国语言书写的小纸条塞满,那都是信仰者的心愿或悼念之辞。入男部的信仰者皆需戴上犹太小圆帽。头上有天,那是上帝所在之地,因此不可“光头”以对,所以要用帽相隔。许多信仰者在祷告结束后,以后退的形式离开“哭墙”,以示对上帝的敬畏。

  简单的午餐后,一行人从“哭墙”驾车行至圣墓教堂。这里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地方。经过一长段蜿蜒的石板路,两旁排满了各种商铺,大多以宗教周边产品为主。教堂的钟声在不远处萦绕,时而有被钟声惊起的白鸽飞过。穿过一道石门,右边赫然出现一座高耸的石质教堂。与西欧罗马式、哥特式教堂的华丽相比,圣墓教堂略为朴素却不失庄严。

  走进教堂内部,右转上一排石梯,就即将到达《圣经》中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各各他山。教堂里,有许多具有传说性的遗迹和遗物。例如在教堂内有一块据说是当年把耶稣从十字架上解下来、安放在其上涂抹膏油,准备安葬的大理石。靠近大理石,能闻到浓厚的香油味,许多教徒将带来的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或跪在大理石前,附身亲吻表面,以求庇佑。在大理石后方的墙上,则详细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圣墓教堂,《圣经》里耶稣受难之地。传说耶稣被安葬的第三天便在此地复活的。 唐枫 摄         在教堂的最深处,就是耶稣受难的重点——圣墓。传说耶稣被安葬的第三天便在此地复活的。圣墓的门外,信徒们排着队依次进入墓内,抚摸圣墓上的大理石原物。圣墓之上的穹顶似一个拱形,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缺口,室外的阳光通过缺口照射在教堂墙上。

  走出教堂的时候,夕阳的余晖已缈,朝圣的人群却还未散尽。随着来的路返回,路边的商贩不时用蹩脚的中文说着“你好”,让人顿生亲切。随着街灯的点亮,耶路撒冷的夜降临了。(完)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