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有个苗族社 268人全说苗语

07.01.2015  03:17

苗族踩山节上的欢乐群众。(南平镇供图)

近日,记者在南川区南平镇景秀村采访时发现,村民跟记者交谈时用的是地道的重庆话,而相互之间交流却说的是记者完全听不懂的语言。一打听,原来这里是南川苗族的聚居地,特别是景秀村十四社,268人全是苗族人。他们还保留着说苗语、刺绣等传统,一到苗族传统节日,便会吹起芦笙、跳起苗舞,村子里洋溢着浓郁的苗家风情。

已生息繁衍300多年

据了解,南平镇的苗族称为红头苗,现有48户、268人,共有熊、马、杨、陶、罗、张、古、李8种姓氏,相传系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来到这里,迄今已有三百多年。

最早那一批现在已经被看作本地人了,解放前,贵州桐梓、綦江等地的一些苗族人因躲饥荒或逃避拉壮丁等原因,又陆陆续续地搬了过来。”60岁的村民陶福芝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分散在岩子坡、蔡家山、母猪塘、孝子河两岸。70年代初,南川为了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才把他们统一安置到南平镇聚居。

苗族村民熊永智说,苗族孩子长大后一般选择与苗族人结婚,正因如此,这里的苗族人越来越多。

至今保存着远古的民族习俗

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尽管他们的房屋和汉族人没有差别,但每家每户都在堂屋的左侧或右侧立有一根竹竿,并直通到屋顶,作为自家的神位,每逢过年过节就烧些纸钱给老祖先。

在苗族人的习俗中,过苗节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说到过节,陶福芝打开了话匣子。

最热闹的就是每年农历9月28日的‘火星节’了。”她说,那一天,所有族人都要回来参加仪式。

陶福芝说,在苗族人的观念里,“9”代表长长久久,“2”象征好事成双,“8”意味着吉利,“因此,这个仪式就是祈祷平安、吉祥和幸福。

在这里,苗族村民们至今仍持续着苗族的婚嫁传统——苗族青年恋爱,双方感情稳定后,男方便象征性地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婚前一天,男方必须给女方挑送亲酒,结婚当天,男方家火炉堂预先烧大火迎新娘以示兴旺。

发展特色旅游

苗族人素有刺绣的传统,陶福芝家中便摆满了她的作品。记者随意拿起一幅,只见细细的多彩丝线犹如笔墨,在布面上妆点出精美的图案,无论花鸟牛羊还是图腾人物都栩栩如生。

家里的东西,大到床单被套、小到鞋垫手套,都是我们自己绣出来的。”陶福芝说。

南平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周贵容告诉记者,苗族人服饰代代相传,传说苗族服饰纵横交错的花纹为田埂,腰带、手帕上小园点图案为谷穗,坎肩为城池,裙下条纹为黄河、长江。

她告诉记者,苗族人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政府想突出的旅游亮点。特别是这几年,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几十万元举办“踩山节”、“火星节”。2009年,南平镇还投入25万元成立了苗家风情艺术团,传播苗家文化。

此外,南平镇还在景秀村七社打造千手苗寨项目,利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打造一个建筑有苗族特色、装饰有苗族风情的聚居点。届时,十四社的苗族人都将搬迁过去,市民也可以在那里感受到淳正的苗家文化。

(重庆日报)

关注大渝网微信(cqcq123),对话大渝君!

【每周运势查询】微信回复:“XX座”,查看你的本周财运桃花运!

【坐动车】微信回复:“乘车攻略”,查看火车北站北广场乘车攻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