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也能编出 这么精美的工艺品
陈朝玉和她的草编作品。
在南山老君洞山门外的石板,斑驳的阳光投影下来,打在一个摆了12年草艺品的摊位上。一位皮肤黝黑的妇女,执两捆风干的稻草,手指来回飞舞,枯草瞬间幻化成化妆盒。这位手艺人名叫陈朝玉,她用双手赋予了玉米皮、竹条、藤条以生命,编织龙蛇蚱蜢更是她的强项。
在陈朝玉的杂货摊前,从蒲扇、草鞋、挎包,到中国龙、蛐蛐、蟋蟀,精细漂亮的工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没有诀窍,全靠手眼配合与想象,看到的东西,我都能编。”见记者询问,陈朝玉解释说她的手艺是从祖上传下来,从曾祖父算起,至今已有五代。陈朝玉说,谈起学习编草的故事,还是因为她小时贫寒的家境。
起源
全家10多口人都会草编技艺
国家旅游局到她家高价收购
陈朝玉1957年出生于潼南农村,有11个兄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靠父母种地和祖传编草手艺并不足以维持生计,更不用说上学读书。当时只有5岁的她,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在父亲的教授下开始了编草营生,贴补家用。
在陈朝玉10岁时,父亲开始规定任务,说只要完成就能出去玩。但每天编15把扇子,外加打猪草喂牛的任务量,常让她编到深夜。“有次悄悄逃去看电影,回家被妈妈给打惨了。”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近乎苛刻,但也正因如此严格的要求,让陈朝玉的手艺突飞猛进,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编出的成品能卖到1角多。
因为手艺精湛,陈家的草编技艺在当地逐渐小有名气。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开始向她家收购草编工艺品,收购价格最高能到3角钱。要知道,那时的编织作品,能在市面上卖到2毛就算最高价了。
后来,在父亲指导下,陈朝玉又开始学习草编模仿花、鸟、鱼、虫等工艺品,作品栩栩如生。陈朝玉记回忆说,那时全家一起动员,能拿到不错的收入。全家在煤油灯下,跟着父母制作草编制品的日子,平静而又安逸。
转折
中年丧子悲痛离家来主城
编草为生作品获老外青睐
陈朝玉20岁时,遇见了现在的丈夫,两人相恋结婚,诞下一双儿女,生活看似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40岁那一年,老天却与她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快20岁的儿子溺水身亡。遭逢巨变的陈朝玉悲痛过度,患病住院。
2003年,来南山老君洞散心的她,迷恋上这里的清幽,决定在这里摆摊,试着将她的手工制品卖给过往游人。
虽然只是一个小摊位,却有不少人来批发采购。可草编这个活路全靠两只手,一天能做出来的,也就十几件东西。去年,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跑到小摊面前,开口就要了800多块钱的货,陈朝玉连赶了3天晚上。收货时,老外十分高兴,对这些草编制品赞不绝口。后来才知道,他是附近学校里的外教,经他介绍,来了好几批中外的“大客户”。
但在大部分时候,就算她在山门外小摊待一整天,也只能赚到三四十块钱。除要耗时半个月的作品外,她不会因为手工的复杂而涨价“我编的草鞋一双只卖十多块,因为我觉得它们只值这么多。”
工艺
玉米壳稻草粽叶都是原料
水煮暴晒漂白后才能编制
陈朝玉说,手工编织关键是那双灵巧的双手,但用料和制料,也同样重要。玉米壳、稻草、粽叶还有西南地区特有的苎麻,都可以作为草编制品的原料。
例如粽叶,则比较适合制作形象的动物等装饰品,而稻草、蒲草,则是制作草鞋、草帽、蒲扇等用具的最佳选择。
但这些材料并非一上手就能使用,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对于粽叶来说,先要用一口二尺多口径的大铁锅煮后,然后铺开在太阳下曝晒,再进行漂白,漂白后再晒,重复几次。这样处理后的粽叶光亮有韧性,才能达到编制要求。
现在城市里,要想找到足够大的灶头、铁锅以及晒材料需要的空地十分困难,陈朝玉只能到老家潼南去采购原材料。在陈朝玉11个兄妹中,至今仍有9人在老家从事编草工作,他们就是她稳定的原料供应商。
未来
懂得草编的人越来越少
要让女儿把事业做大做强
陈朝玉说,自家的手艺,原本是“传内不传外”,只能教授给自家人。但时代变迁让懂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往往有人求教,她都会悉心传授。“曾经有很多人向我学过技巧,但还没有一个学成的,因为学这个需要耐得住寂寞。”
以前有南岸区某中学的老师登门拜访,想学习这门手艺然后在课上传给学生,陈朝玉欣然接受,并做了十几件半成品,仔细地教授制作方法。不过,仅一次接触后,这名老师就再也没来拜访过。
目前,在陈朝玉的感染下,她35岁的女儿已经学会了全套技艺,利用业余时间也会编上几下,“我还有孙儿孙女,小时候我教他们学会不少动物编织技巧。”
未来,陈朝玉打算将全部手艺传给女儿,让女儿继续她的编织事业,更要做大做强。说罢,陈朝玉又拿起手中的干草,双手飞快地编织起来。
重庆晨报记者 唐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