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打扫墓地被蝮蛇咬伤 专家支招野外活动咋防受伤

04.04.2016  12:13

  南岸灵安陵园 市民祭祀亲人 南岸灵安陵园,市民在祭奠逝去的亲人。随着天气转暖,蛇虫等结束冬眠期开始活跃起来,清明扫墓以及踏青的市民要多加注意。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每年清明,医院常常会接诊不少被毒蛇咬伤、蚊虫叮咬的病人,这不,江北区的刘老伯昨日扫墓一不小心就被毒蛇咬伤。清明小长假,不少市民外出扫墓、踏青,野外活动请注意防止毒蛇、蚊虫、蜜蜂等伤害。不仅如此,专家还提醒,出游前后做好相关准备,避免遇到“清明综合征”。

  昨天上午,家住江北区的刘老伯跟着亲戚在江津龙凤山陵园给父母上坟,在搬动附近一块石头,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手臂。随后刘老伯被送往医院诊治。清明踏青、扫墓被蛇咬、蚊虫叮咬、蜜蜂蜇伤怎么办?记者采访了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夏雨,请他为你支招。

   老人打扫墓地被蝮蛇咬伤

  “还好伤得不重哦。”刘老伯回忆被蛇咬的情形,仍有些后怕。他告诉记者,昨天上午,他跟着亲戚到江津龙凤山陵园给父母上坟,看见父母墓碑前长了很多野草,他便打扫墓地,无意中搬动附近一块石头,突然感到右手手臂一阵疼痛,一看,手臂上冒出了两个间距很小的出血点,地上还窜出一条二十厘米长的小蛇,筷子粗细,颜色是土灰色。“不好,被蝮蛇咬了!”亲戚们连忙用石头将蛇砸晕,将蛇捉住,并送他到綦江区人民医院诊治。

  据该院急诊科医生表示,还算送得及时没大碍,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被蛇咬伤送医前可做急救

  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夏雨表示,随着天气转暖,蛇结束冬眠期开始活跃起来,清明扫墓以及踏青的市民要多加注意。蝮蛇是凉性动物,一般来说,它们常出现在水潭、树上、草丛中,甚至是一些石头旁边。遇到蛇时不要惊慌,可以通过跑“”字形路线摆脱蛇的追赶。

  如果不小心被咬伤,在送医前自己可做一些急救措施:先将伤口中的毒素吸出来;再用绳子、鞋带等物在离伤口两三厘米的地方进行绑扎,要点是:咬伤手指,要扎伤指根部;咬伤小腿,要扎膝关节上方;咬伤前臂,应扎在肘关节上方,注意每隔15~30分钟就放开2~3分钟。

  然后用山泉、茶水,甚至小便反复冲洗伤口,再用刀或其他锐器在伤口处划“”字或“”字的切口,反复挤出毒血并用水冲洗。也可用火柴、烟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然后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误了最好治疗机会。

   ■链接

   被蜂蜇了可徒手把刺拔出来

  如果被蜂蜇了,怎么办?夏雨表示,可以徒手把刺拔出来,拔出来后可用肥皂水或苏打水蜂碱性水清洗伤口,随后服用抗组胺的药物。

  特别要提醒的是,蜜蜂毒液是酸性的,所以只能用碱性液体处理;黄蜂毒液是碱性的,所以被黄蜂蜇后要用酸性液体处理,如果在户外,可以找一些食用醋涂抹患处。不管被何种蜂蜇后,在紧急处理后都应就近立即就医,让医生做更专业的处理。

  野外活动穿长袖长裤防蚊虫

  对于被蚊虫叮咬的情况,夏雨表示,一些蚊虫的攻击则具有“普遍性”,而且有的危害还不小。比如隐翅虫,一旦其有毒的分泌物粘到人的皮肤上,就会使皮肤起泡、溃烂。甚至有些虫子,爬过人的皮肤,都会使人他提醒,到野外活动时,最好穿长袖长裤或防蚊衣裤,把袖子扎紧,尽量避免裸露手脚,防止蚊虫叮咬;在脸上、脖子上等裸露部位喷洒花露水、风油精之类的防护用品,可驱赶蚊虫,千万别拍进手。

   ■多知道点

   去前年清明是4月5日

   为何今明年是4月4日?

  据新华社电 4日,清明。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2014年和2015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而2016年和2017年的清明却都落在了4月4日。这是怎么回事?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解释说,我国的农历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以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每个节气都有一个特定的时刻,而在公历中,并不固定在某一日期。

  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几近一天,为修正它,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四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

  史志成表示,节气时刻的顺延,有时会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至隔日;多了一天的闰年也会使得节气时间发生改变。当然,不管如何变动,节气的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

  史志成强调说,我国民间有“四五清明”之说,但公众千万不要认为清明就固定在4月5日这一天。事实上,清明在公历中的日期会在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这三个日子中变动。

  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公元1901年至1943年清明日期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均为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中,当2月有29日的闰年清明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则在5日;而从2008年开始后的20年中,凡逢闰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为4月4日。今年是闰年,清明的日期自然也就落在了4月4日。

   出游做好“三防” 避免“清明综合征

  清明假期,不少市民都准备祭祀、出游。专家提醒,出游前应注意做好相应准备,避免遭遇“清明综合征”。

   一防:心急尝鲜中毒

  清明前后,发生腹泻的几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出游时为尝鲜而误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魏鸣介绍,野芹菜、莼菜、马齿苋等野菜,都含有可能导致过敏的物质,某些过敏体质的人群在食用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魏鸣提醒,市民出游若进食后发生不适可采取催吐、洗胃等方式自救。若症状无法缓解,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二防:情绪过激发病

  “扫墓、出游都不应当让情绪波动过大。”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唐炯表示,清明节前后天气多变,再加上扫墓催人悲伤、情绪低落,很可能加重一些心脑血管患者的症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李凯介绍,市民外出游玩应带上备用衣物、常用感冒药,遇到亲友不适时及时治疗。

   三防:赏花致过敏

  春季是过敏的高发季节,花粉不仅可引发皮肤过敏,还可能诱发哮喘、结膜炎、鼻炎等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容科医生杨皓月提醒市民出外郊游、赏花时,应当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杨皓月说,赏花、踏青最好戴上口罩、眼镜保护物,不要让皮肤直接暴露在花丛中。回家后,还应立即洗脸、换衣。一旦出现瘙痒等症状,可用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据新华社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