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城市“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4%

23.06.2021  07:25

2020年11月11日,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健身步道,老人们在参加健步走活动。当天,梁平区举办以“为健康助力,为祖国点赞”为主题的2020年全国老年人健步走大联动活动(梁平分会场)。该区1500余名城乡老年人,沿着公园4.5公里长的健身步道行走。特约摄影 刘辉/视觉重庆

天下之大,黎元为先。

一幅以幸福为主题的画卷,必须用民生的画笔来精心勾勒。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79.8%,文化市场主体从8万余个增加到12.8万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国家等级馆率分别为100%、95.12%;

截至2020年底,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达5891.4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4平方米;

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至80.87岁(2019年数据),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9%、99.86%,连续十年巩固在99%以上;

……

这样一组暖心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的扎实举措与工作成效。

近年来,重庆坚持从保障和改善群众福祉入手,促进社会公正,着力引导社会领域服务业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社会事业改革正在释放活力,人民享有更多发展成果。

璧山区璧泉街道华龙社区,当地居民在社区图书馆看书。该图书馆占地300多平方米,藏书1万余册,并配有电子阅览区。 特约摄影 谢捷/视觉重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对于南岸区天文街道水云路社区居民金国书来说,宽泛地谈文化,她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但说起自己及邻居们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她却讲得头头是道:“每天到社区活动中心看看书、话话家常,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社区图书馆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好场所,在学习和交流中也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还能参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

去年1月,天文街道水云路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正式落成投用,为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服务。依托该活动中心,社区以“睦邻传承堂·筑梦公租房”为主题,推出了“睦邻讲堂传家风、睦邻互助传美德、睦邻公益传文明”的“睦邻三传”系列主题文化教育活动,用文化温暖人心,涵育社会正能量。

作为重庆市最大的公租房社区之一,天文街道水云路社区由于规模大、来源广、结构多元,辖区居民对社区缺乏足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今,通过“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了公租房居民融入感,居民精神文明素质持续提升,小区安居乐业祥和氛围浓厚。

公共文化服务重在满足城乡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文化地标则是对这种需求进行集中打造的结果。

端午期间,位于渝北区的龙兴古镇,游客络绎不绝。

龙兴古镇是重庆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一直以历史悠久、风貌古朴而闻名,经过600余年沧桑岁月,寺庙、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楼、牌坊、戏台、石桥等典型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独特,具有古朴典雅、庄严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积淀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宗氏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洗尽铅华,岁月留痕,虽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龙兴古镇的古建筑及历史文化遗址依旧保存完好,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近年来,龙兴镇发掘出八大群体序列、70余处文化遗址,开发出了古镇的文物史考、艺术欣赏、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价值,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几天前的南滨路慈云老街1号,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首个在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内设立的主题历史纪念馆,以图文、影像、实物相结合的形式,纪念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生动还原展现了相关史实。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建成开放后,将通过举办主题展览、活动、小型演出等形式展示南迁史实,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同时,依托纪念馆的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与市级相关部门还将在文创产业、学术科研、文化教育、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不断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发力:铜梁龙、大足鲤鱼灯舞亮相国庆70周年联欢晚会,舞剧《杜甫》荣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魔术《仙人摘豆》获第十三届“金手杖”魔术大会金奖,魔术《伞丛扇影》荣膺IBM国际魔术大赛金牌、金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三项大奖。截至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国家等级馆率分别为100%、95.12%,国家等级率位居全国前列。

6月6日,重庆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特奥轮滑比赛在位于永川区的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体育馆开赛。首赛现场,来自永川、云阳等区县的12-15岁组男女运动员进行了100米计时赛预赛。特约摄影 陈仕川/视觉重庆

城市“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4%

体育运动,从来不只是赛场上的荣耀,更是日常生活的“标配”。古人云,“活动有方,五脏自和”。一个健全的人,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还要有健康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

您已经跑了5公里,用时35分钟57秒。”6月14日晚,渝北区复盛镇全民健身中心内,听到手机软件传出的提示声,正在跑步的市民王婧放慢了脚步,用手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此时,虽然天色已晚,但该中心依然聚集了不少前来锻炼的市民。

之前要锻炼,需要开车去5公里外的健身房,自从家附近的全民健身中心修好,我每天只需步行5分钟,就能进行锻炼,实在太方便。”王婧说。

和王婧一样,沙坪坝区居民陈维也对家门口的标准化运动场地惊喜不已。今年47岁的陈维,在双碑嘉陵厂附近住了20年。在她的记忆里,以前的嘉陵足球场附近是杂草丛生、乱石遍地。而经过改造后,这里成为了该区首个达到国际足联认证标准的公共足球场。“国际标准,确实不一样!”望着眼前平整而又宽敞的球场,陈维惊喜地说,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运动场地,幸福指数都提高了。

据介绍,嘉陵足球场原来是嘉陵厂职工足球场,从2020年10月开始改造,总投资553.26万元。改造后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包括1个标准11人制足球场、300米健身步道、1个羽毛球场、1个笼式儿童足球场、半块篮球场及健身路经等配套设施。改造后的球场将为各类足球训练、赛事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一流的场地。

以前,这种专门的足球场大多修在学校里,现在修在社区,确实难得。”原重庆七中足球高级教练员肖庆林在沙坪坝区从事足球青训多年,他觉得,有了这块场地,能够极大激发大家的运动热情。

没有全民健康,哪来全民小康。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的打造。”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董海山表示,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重庆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53个,覆盖91.16%的行政村;建成1400个社区健身点,67个乡镇健身广场,3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5个社区健身中心,9个城市体育公园,健身步道11条。基本形成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城市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94.74%。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2.6万个,总面积达5891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39.3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4平方米。

随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的基本形成,重庆市民的身体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十二五’时期的43.28%提升至47.65%,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2.7%。”董海山说。

场馆的相继落成,市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无疑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市打下了良好基础。”市体育局副局长张欣说,重庆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外,还将充分利用重庆的地域特色,打造山城步道和全民健身步道,并通过体育重庆在线惠民服务平台等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更多便利。

2月14日,南岸区南滨路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市民在展厅里参观。 特约摄影 郭旭/视觉重庆

妇女儿童与残疾人关爱迈上新台阶

一个社会的温度,决定于底线的刻度。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无疑能让更多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关心在社会群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同样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不种地不喂猪,我现在是新农村妇女啦!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有盼头!

去大城市交流,都管我叫艺术家!

……这些攒劲的话语,出自曾经的市级深度贫困乡镇——石柱县中益乡留守妇女张玉芳之口。

张玉芳老家在忠县,小时候因意外致残。后来嫁到中益乡,因为丈夫患病,家里成了建卡贫困户,“我的身体条件不允许我做农活儿,所以主要是带带两个孩子,基本没有经济来源。老公是建筑工人,平时接点零活,但工地上发工资不稳定,也没办法按时寄钱回家。

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张玉芳老早就渴望打破。后来,乡里开起了刺绣培训班,张玉芳积极报名,踊跃表现,凭着过人的干劲儿、细心和责任感,还成为扶贫工坊形象代言人,接受记者采访、直播推介产品,丝毫不怵!

以前我没有收入,现在每月都能拿一两千,心里很有底气。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前年我们还走出国门,带着自己做的非遗文创产品去新加坡中国文化节做展示交流,真的太骄傲,太荣耀了!”张玉芳说。

脱贫致富的张玉芳只是重庆如期脱贫妇女的一个缩影。在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各级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强力推进三大工作,助力89.3万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全部如期脱贫,与全市人民群众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努力推动妇女儿童事业迈上新台阶。

如今,我市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至80.87岁(2019年数据),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9.52/10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分别全部下降,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98.29%;

全市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1408个,52万余名困难妇女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数降至18万人,均纳入有效监护范围,特殊教育学校达39所,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97.5%适龄残疾儿童如期入学;

此外,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关爱体系更加优化,城乡社区建成妇女之家1.4万余个、儿童之家1.1万余个,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7.68%,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无言,数字最有力,它无声地诉说着重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累累硕果,而数字的背后,则是一张张得到无微不至关爱后的幸福笑脸。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民之所盼,施政所向,也是改革所向。在“十四五”新征程上,我市将从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涉“深水”啃“硬骨头”,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推陈出新,用改革回应百姓关切,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用改革助力经济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月16日,江津区青少年宫,“川渝话亲情·暖心过新年”川渝两地爱心联动亲子活动现场,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烘焙蛋糕,品尝幸福。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重庆社会事业成绩大数据>>>

残疾人事业

15.55万平方米

全市残疾人康复、托养及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扩建区县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共计20个,新建市级残疾人康复设施1个,总建筑面积约15.55万平方米。

12665名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市、区县、乡镇(街道)残联1070个,村(社区)残协11050个;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共有残疾人工作者12665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残疾人组织网络。

97.3%

截至去年底,全市有康复需求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7.3%。

两个100%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目标值为100%,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目标值为100%,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两个重要指标。截至目前,两项目标值完成均已达到100%。

21.6万人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1.6万名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97.85%

基本医疗保障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目标值为95%。全市已完成97.85%,超额实现目标值。

97.5%

受教育是残疾少年儿童应有的权利,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5%,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8863户

在实现全面小康过程中,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存量危房改造率需达到100%。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8863户。

19370户

为助力残疾人全面奔小康,对19370户贫困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改善了贫困残疾人家庭配套设施及出行条件,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

219场

残疾人的文化得到繁荣。全市创建2个全国残疾人文创基地和9个市级残疾人文创基地,共开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巡演219场。

120枚

参加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获37枚金牌、35.5枚银牌、47.5枚铜牌,共计120枚奖牌,破6项全国纪录,创历届参赛人数、获得奖牌数和金牌数之最。承办了国家级残疾人足球体育比赛,成功举办全市残疾人田径、乒乓球、游泳、旱地冰壶体育比赛。

文化事业

12.8万

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增长79.8%。文化市场主体从8万余个增加到12.8万个。

100%

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国家等级馆率分别为100%、95.12%,国家等级率位居全国前列。

6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较2015年底新增11处。

23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3个,较2015年底新增5个。

110

中国传统村落110个,较2015年底新增36个。

105

博物馆现有105个,较2015年底新增24个。

60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名,较2015年底新增20名。

体育事业

12万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26189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5891.44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39.3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4平方米。

97

截至2020年底,重庆共有97种体育场地类型。其中,田径场地3139个,游泳场地1799个,足球场地2620个,篮球场地2.27万个。

94.74%

十三五”期间,重庆建成907个农民体育工程、1400个社区健身点、75个乡镇健身广场、3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5个社区健身中心,“15分钟体育生活圈”在城市社区覆盖率达94.74%。

妇女儿童事业

80.87

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至80.87岁(2019年数据),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9.52/10万。

95.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9%、99.86%,连续十年巩固在99%以上。

97.5%

特殊教育学校达39所,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97.5%适龄残疾儿童如期入学。

52万

52万余名困难妇女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数降至18万人,均纳入有效监护范围。

1.4万

城乡社区建成妇女之家1.4万余个、儿童之家1.1万余个,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7.68%,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89.3万

89.3万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全部如期脱贫,与全市人民群众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10.6万

累计培育巴渝“巧姐、网姐、大姐”10.6万名,成功打造“手工制作、农村电商、家政服务”三大巾帼脱贫产业品牌。

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原标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重庆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