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附近,藏着许多老重庆的故事

24.04.2020  08:12

不管是重庆人还是外地人,一说到重庆,必然会想到解放碑。

许多游客游览了解放碑的繁华,到八一路好吃街吃碗地道的酸辣粉,再走到山城小汤圆的位置,解放碑之行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关于解放碑,关于其附近的老重庆故事,才刚刚开始。

解放碑

解放碑三个字,对于众多外地游客来说是网红打卡地,可对于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说,它就是时代的身影,是这个城市的名片。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期间,侵华日军为了彻底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决心,对大后方实施了无差别轰炸。在多年的轰炸之下,重庆人民越战越强,此时,象征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之精神的“精神堡垒”在1941年底建成。

精神堡垒于建成后,外表涂成奶黄色,在一片灰黑色城市建筑中甚为鲜艳醒目。但这引起了市民的担心,精神堡垒极易成为敌机目标,后来经商酌,于1942年4月将其涂刷成灰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时任重庆市市长的张笃伦于1946年10月9日在市政府第336次市政会上提出并决定,在原精神堡垒旧址上,建立宏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1950年7月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告示,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解放碑”。但此时最后名称并未确定,当时有两种方案,一为“西南解放纪念碑”,一为“重庆解放纪念碑”。9月18日,市政府再次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得到批示,改“抗战胜利纪功碑”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亲自题写了碑名,在1950年国庆前夕更名完成。

解放碑是重庆城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是重庆人民心目中的地标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它28米的高度足以傲视四方。可随着城市的发展,解放碑地区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星罗棋布,但所有这一切,都丝毫无损解放碑本身的笃定与庄严,它默默地见证着重庆历史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足。

凯旋路电梯

来到凯旋路,可以投币或用公交卡坐电梯,也可以像住在这里的老街坊那样爬坡上坎。去凯旋路坐电梯,也是体验老重庆生活的一种方式。

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

旧时因水路交通便利,下半城是重庆城最繁华的地段。朝天门、太平门、望龙门、南纪门等各自林立,湖广会馆、江全泰号、药材公会等会馆商号繁华,解放东路、解放西路一带更是母城的政治、经济、金融、商贸的中心。一块块石砖,一片片青瓦,它们承载着历史矗立至今。

白象街

相传,城墙边原来有一巨石,形状像一头象,取名白象。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白象街是重庆城最豪华的街道之一。

望龙门缆车旧址

望龙门缆车,曾经是重庆人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前,缆车是8分钟一班,快的时候还会加班次,和现在的轨道交通不相上下。

望龙门缆车旧址,它上端连着解放东路,下端连着长滨路。沿小巷拾级而下走到最底,从长滨路方向往上看,该旧址处在一片民居和一排围墙中间。

谢家大院

谢家大院位于重庆渝中区道门口太华楼二巷2号,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大院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房子四进,进门就是“侯门似海”的感觉,房屋两厢两层,大厅空高近10米,屋内廊柱全是喜庆的朱红油漆,门梁和檐角镂雕,贴金线金箔,具有极高文物价值。

东水门

东水门在老重庆城的正东,没有瓮城,城门没有面江,是仅存的两道古城门之一。这里曾是人们渡过长江去南岸的要道,也是外地商贾云集之地。

湖广会馆

走出东水门就是湖广会馆了,左侧是东水门大桥,头顶能看到长江索道,汽车在上面,轨道在下面,索道在天上呼啸而过。从东水门城墙走出去,有地下通道可去到湖广会馆和东水门大桥。

来源:华龙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