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 | 老四川 那碗让谢晋念念不忘的牛尾汤

27.07.2017  12:26

历史不能假设,小说却可虚构。一包牛肉,成就了一部经典小说的关键转折:在山高水险的紧要关头, 一个叫甫志高的男人,因老婆贪吃“老四川”牛肉,竟在撤退中冒险去买,结果被捕。甫志高的行为符合其个性,这个有些小布尔乔亚的读书人,虽已投身革命,却儿女情长,他买牛肉是托词,目的是想与爱妻作最后告别,悉料坠为千古罪人。

回头说“老四川”。老四川牛肉至今仍是重庆名头很响的美食品牌,旗下菜品如精毛牛肉、灯影牛肉、白汁牛肚、双椒牛柳、火爆牛脊等,光听菜名就让人口水滴答,特别是它的牛尾汤更堪一绝:汤清油寡,骨抿即化,几勺下肚,就一个字:爽。

喝汤若干后,结识本埠一厨工大佬。大佬年逾八旬,坊间众多名厨皆是其徒子徒孙。某日,与大佬论及牛尾汤的鲜美,他撇嘴一笑,说如今汤做假了,比不得当年。

这话让我不爽:当年啥味?当年少肉,凡沾点油腥的都可能是好味,何况口味这东西,哪有准头?我的疑惑当即遭大佬痛斥:“你这后生仔,才喝过几碗牛尾汤?你格晓得当年牛肉从哪里来的?

原来,当年老四川牛肉均取自黄牛。重庆只产水牛,黄牛来自川南自贡,源头可溯至1930年代。那时自贡既非恐龙之乡也非灯会之乡,而是川盐产地,数千口盐井全仗黄牛将盐卤从井底拉上来,每年有大量退役牛被宰食,遂使自贡人对烹饪牛肉得天独厚。个中厨工严文治,见自贡食客有限,便携妻闯荡重庆,刚好赶上抗战,陪都餐饮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喧嚣中空前繁荣,老严的生意日渐红火。

没法不红火。这缘于夫妻俩对烹饪的精益求精。严妻钟易凤系纺织工出身,心灵手巧,刀工娴熟,她所片的牛肉薄如纸,可透光,誉称灯影;而老严煨的牛尾汤,给口味清淡的下江人带来大口福:牛尾取中段,前后需九道工序,经解骨、浸漂、掠沫、滤渣后,每日黄昏升火,炖汤人通宵达旦守侯锅旁,偷不得懒,打不得盹,保持一盏灯的火势,汤面波澜不惊,油层下则水深火热,至次日清晨熄火,牛尾形虽在,但一啜即散,汤清澈透亮,鲜而不腻。“你倒说说,现在的厨工,哪个肯守在灶边10小时给你煨一罐汤?” 

大佬的诘问,让我无语。

事实上,老严夫妇自30年代来渝打拼10余载,并没把“做大做强”放首位,而以追求牛肉至味为宗旨,及至1949政权更迭前,其店面也就百余平米,桌十余张,哪堪与今天动辄几千平米的酒楼比?但他们的坚守却让几代人口齿留香:一个叫谢晋的江浙小青年抗战时来渝求学,曾到老四川蹭过餐,从此难忘,以至后来成了名导演,回访重庆时用餐首选老四川,后继的经营者不知高低,为他准备了龙虾大蟹,老谢手一摆:都撤掉,我只喝你们的牛尾汤!80年代肖秧主政重庆时,亦喜老四川,及至调往他处,汤是带不走了,仍不忘带两罐醮牛尾的豆瓣——豆瓣由老四川自酿,其鲜辣岂是郫县豆瓣可比?

今天的老四川还有这光景吗?不清楚。唯清楚的是,今天的老饕们,十有七八都说川菜没当年好吃了。排除心理因素外,我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川菜不能搞工业化生产。因为每一道菜品都是厨师多年心血的结晶,它需心口相传、手把手教,决不能像康师傅那样配好料单,各抓几两几克,各分店照单烹制——这哪还有川菜的神韵!

真正的传承,总是艰难的。谁能坚守前辈的精华,谁才能笑到最后。

渝商杂志-张卫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